阅读《马说》的教学目标,按要求答题。(1)了解韩愈和“说”这种文体的特点。(2)掌握文中的字词解释,通假字的用法;正确翻

题目
单选题
阅读《马说》的教学目标,按要求答题。(1)了解韩愈和“说”这种文体的特点。(2)掌握文中的字词解释,通假字的用法;正确翻译并背诵课文。(3)体会作者寄托在文中的思想感情,了解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可悲情况。以下说法不恰当的是()。
A

该目标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设计。三者相互渗透,融为一体

B

较好地体现了“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的课程目标要求

C

该目标注重引导学生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D

该目标注重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从文本出发,深入探究作者的情感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文心雕龙》里说“随物以宛转”,说的是()这种题材的文体特征。


参考答案:散文

第2题:

《马说》教学设计:学习目标、导语、自己写两道思考题和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积累文言实词、虚词,重点掌握“食、见、策、尽”的词义和“之、其、以”的用法。了解作者及文体特征,理解短文阐明的道理,背诵并默写课文。 过程与方法:朗读,提高文言语感,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体会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封建社会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昏庸愚妄。认识当今时代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使自己成为社会的有用之人。 【导入语】请学生说说有关“马”的成语。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人,姓孙名阳。据说,有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它用力挣扎,汗水淋漓,还是拉不上去。伯乐见了,就赶紧挽住千里马,泪流满面,并脱下自己的衣服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地下头吐气,又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今天,我们学习《马说》,一定会让你对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马说》是通篇借物寓意的杂文,属议论文体。“说”是“谈论”的意思。 【思考题及解析】 1.作者把千里马不能千里归罪于食马者,你是否同意作者的观点? 解析:言之成理即可。不同意。我认为千里马自身素质更重要。千里马应具备自我推销能力,不应一味等待伯乐赏识,应主动寻找机会。 2.在当今社会,你认为千里马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 解析:首先应该具有良好心理素质,具有坚强的意志。其次应该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这样你能在竞争中游刃有余。再次,还应该具有毛遂自荐的勇气,自信是成功的一半。

第3题:

联系韩愈的《马说》,诗中“时人不识凌云木”意为时人不识 。


正确答案:
人才

第4题:

请认真阅读下列材料,并按要求作答。

根据上述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1)什么是运算能力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说一说如何发展学生的运算能力。
(2)如指导中学段小学学习,试拟定教学目标。
(3)依据拟定的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过程并说明理由。


答案:
解析:
(1)运算能力主要是指能够根据法则和运算律正确地进行运算的能力。培养运算能力有助于学生理解运算的算理,寻求合理简洁的运算途径解决问题。 学习和掌握数的运算,一开始总是和具体事物相联系的,之后逐步脱离具体事物,抽象成数与式。本节课我们可以借助贴近生活的素材开展教学活动,并提出问题“为什么要把小数点对齐”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尝试把抽象的算理具体化,意图让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算法,逐步把小数加减法剥离具体情境抽象出小数加减的计算法则。
运算能力需要经过多次反复训练,螺旋上升逐步形成,在这一过程中,安排一定数量的练习,完成一定数量的习题是必不可少的。一题多解体现了运算的灵活性。例如,教学“将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时,可以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方案与同学的相互比较、借鉴,在不断完善中使自己的方法逐步优化,同时促使学生感悟到:实施运算,不仅要正确,而且要灵活、合理和简洁。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自主探索生活中的情境,理解小数加减法的计算算理,掌握竖式计算的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计算、比较等活动.把整数加减法计算经验迁移到小数加减法计算的过程,培养运用迁移规律的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感受到小数加减法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应用意识,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及兴趣。
(3)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复习回顾什么是加法吗减法呢并说说计算整数加减法时要注意什么吗
提问:如果换成小数的加减法。你们还有办法解决吗引出课题: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
学生根据提供的信息,按照自己的意愿提出问题,这是一个处理信息的过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活学生已有的数学经验和生活经验,用旧知引新知,为他们的学习指明方向,激发起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
(二)探究新知
1.小数加法
问题1:两位同学到书店买书,小丽买了这两本书。你能根据图中的信息编个数学问题吗
问题2: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你能先估一估买这两本书小丽要花多少元吗
问题3:“小丽一共花了多少钱”你们能解决这个问题吗请把你的方法记录下来。
学生独立尝试,再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名板演,呈现不同的算法。
预设1:

问题4:同学们刚才用自己的办法解决了问题,比较这几位同学的方法,它们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
问题5:有的同学借助我们学过的旧知识,将新知识进行转化从而把问题解决了。有的同学是用小数进行竖式计算的。谁能来具体说说小数加法该如何计算呢
(先把小数点对齐,然后按照整数加法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通过对不同方法的分析、比较,找到各方法间的内在联系与不同;同时借助笔算小数加法的经历.通过运用数学语言的交流,逐渐理解“小数点对齐就是相同数住对齐”这一本质,体会到小数点对齐的必要性,培养学生的薮学思维能力。
2.小数减法
问题:《数学家的故事》比《童话选》贵多少元
教师:关于小数加法,同学都会计算了。这个问题你能解决吗学生独立解决。
6.45-4.29=
追问:在计算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有什么需要我们注意的吗
预设1:小数点对齐,就是相同数位对齐。即每一位都是在求相同计数单位个数的差。
预设2:按照整数减法的计算方法计算,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就从它的前一位退一当十,和本位上的数合并在一起,再减。
【设计意图】
将小数加法的笔算经验和整数减法的计算方法迁移到小数减法中,进一步加深对算理的理解。
3.比较内化
问题:我们学习了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比较,你有什么发现吗
【设计意图】
通过小数减法与小数加法的对比、小数减法与整数减法的对比,帮助学生理清所学知识间的联系与区别,促进学生在头脑中完善与计算有关的知识网络。
(三)巩固提高
1.计算下面各题,并且验算。
6.07+4.89=5.64-1.78=2.89+0.56=12.32-4.67=
2.根据“做一做”第2题中的表格,完成其中的问题。
【设计意图】
让学生将看图、读数据、思考与计算充分结合起来,巩固小数加减法的竖式计算,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四)小结作业
小结:同学们,通过今天的研究。你有什么收获吗
作业:1.计算:6.78+3.67=9.87-3.27=
2.在日常生活中,你在哪里见过关于小数的应用,试着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
在回顾与反思中,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做到在收获知识的同时积累小数加减法笔算的活动经验,并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第5题:

案例:
在学习“精彩的多媒体世界’’这节课时,某教师撰写了如下的教学目标,仔细阅读.完成后面的题目。
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多媒体作品的组成元素,掌握多媒体作品的交互操作,了解常用的多媒体制作工具。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激发学生对多媒体作品的兴趣.
问题:
(1)根据新课标理念和要求,重新设计教学目标。教学目标要具体、明确、可评价。行为动词使用恰当。
(2)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


答案:
解析: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了解多媒体作品的组成元素;
②掌握多媒体作品的交互操作;
③了解常用的多媒体制作工具。
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通过趣味性的互动方式.多角度分析多媒体作品;
②通过对老师制作的半成品进行简单地美化,培养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选择赏析优秀的作品,激发认识多媒体作品的兴趣;
②简单地美化半成品,产生成就感,从而产生动手制作多媒体作品的兴趣。
(2)教学重点:赏析多媒体作品;
教学难点:学会简单应用多媒体制作工具。

第6题:

在学习“程序设计语言的控制结构”这节课时,某教师撰写了如下的教学目标。仔细阅读,完成后面的题目。

教学目标:

让学生体会并理解循环结构解决问题的基本思想。

掌握循环语句的用法。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1)根据新课程理念和要求,重新设计教学目标。教学目标要具体、明确、可评价,行为动词使用恰当。

(2)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并说明突破难点的措施。


正确答案:
(1)教学目标:通过用不同结构编写程序解决同一问题,让学生体会并理解循环结构解决问题的基本思想;学会FOR循环语句的基本语法结构和用法;能够用FOR循环结构解决简单问题。
(2)教学重点:FOR循环用法。
教学难点:理解循环结构解决问题的基本思想。
使用与其他程序结构对比、同类迁移练习等方法来突破难点。

第7题: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者称颂公德的文字叫做“铭”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是用韵的.
B、“说”在古代是一种表明自己观点的文体比如《马说》《黄生借书说》《爱莲说》.
C、消息一般由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组成常按照“次重要—重要—最重要”的顺序安排材料.它的写作要求真实、及时、简明.
D、古人说的“弱冠”指的是男子20岁“桑梓”指的是故乡“鸿雁”常用来喻指书信.

答案:C
解析:

第8题:

要写好应用文,或者说,要把应用文写得规范,首先从理论上认识规律,了解各种文体的特点和写法,掌握各种文体的写作体式是非常必要的,这是确保文章质量,提高写作效率的捷径。()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参考答案:√

第9题:

请认真阅读下文,并按要求作答。

[问题1][简答题]
如指导低年段小学生学习上述内容,试拟定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

[问题2][简答题]
根据拟定的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环节。


答案:
解析:
1.1.教学目标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
(2)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3)掌握用秤称量物体的方法。
(4)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2.教学重点
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


2.
一、创设情境,体验轻重
师:小朋友们,你们喜欢逛超市吗?老师也喜欢,昨天我在超市买了两样东西,猜一猜,哪个更重?你怎样知道是它重?(面条和苹果)
学生可能会说用秤称,可能会说掂一掂,还可能说看标签……
师:看来物品有轻有重,我们把物体的轻重叫作物体的质量。
二、认识秤,揭示课题
1.出示:常见的秤挂图。
师:刚才说可以用秤称,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秤,你都认识些什么秤?在哪里见过?
2.介绍一些常见的秤。重点介绍天平和盘秤。
小结:它们都可以用来称物品的质量。
3.揭示课题。
师:表示物品质量的单位有克和千克。这节课我们就要来研究“克和千克”。(板书:克和千克)
三、认识克,感受1克和几克
1.掂一掂1克的物品,感受1克的质量。(1个2分硬币)
师:你想知道1克是多重吗?
学生掂一掂,再闭上眼睛,感受1克的质量,你有什么感受?(很轻)
2.说一说,你觉得哪些物品也是大约1克。(药片、小发卡、纽扣、小螺丝、一粒花生、一个乒乓球、一片树叶……)
3.掂一掂,比一比。分别掂一掂一支铅笔、一袋米、一包盐的重量,比一比谁重,感受几克、100克、500克的重量。一般比较轻的物体我们用克做单位,用字母表示是g。
4.估一估数学课本有多重?再称一称。(1本数学课本大约重150克)
5.介绍天平。称较轻的物品要用到一种秤——天平。
四、认识“千克”,感受1千克和几千克
1.感受1千克。
师:物体有轻有重,称比较轻的物体我们用克做单位,称比较重的物体时我们就周千克做单位。那1千克有多重呢?
1扎面条的重量就是1千克,也可以用1kg表示。
师:请同学们用手掂一掂1扎面条,感受一下1千克有多重。(学生用手掂一掂)
师:你觉得1千克怎么样?(挺重)1千克就是我们平时说的2斤。但斤不是国际通用单位。
2.说一说哪些物品大约重1千克。
3.判断:1千克铁和1千克棉花比较,哪个重一些?
小结:不论物体的颜色、形状、大小如何,1千克重的感觉是一样的。
4.估计几千克,称书包。
师:你估计书包有多重?你是怎样估计的?(引导学生与1千克对比)
师:好,咱们用盘秤来称一称,看你估计得准不准确。(指导学生使用盘秤)
(出示盘秤)观察一下盘秤,你们有什么发现?(让学生看到指针和单位千克)
5.当我们用盘秤称东西的时候,当指针指到1就表示1千克。下面,我们就来称1千克的东西吧。(称1千克的东西:1扎面条、1罐奶粉、两袋盐……)
6.称一称:1千克苹果有几个?1千克香蕉有几个?
7.活动:感受几十千克,称体重,互相抱一抱。(体重在20~35千克)
五、认识千克与克的关系
师:一包食盐有500克,两包呢?
生:1000克,因为500克加500克等于1000克。
师:再用盘秤称一称两包盐的重量。指针指向l,两包盐的重量是(1千克)。你发现了什么?(1千克等于1000克)
5千克等于多少克?3000克等于多少千克?
六、拓展深化
1.玲玲是二年级的学生,自从学习了克和千克的认识后,她对周围物体的质量可感兴趣了,下面是她称出的物体的质量,这个马大哈,把什么给漏了,你能帮她补上吗?(课本第89页第4题)
2.认真阅读玲玲的日记,你能发现什么?
我是一名二年级的小朋友,每天早晨,我从1千米高的床上起来,拿起重9千克的牙刷,刷牙洗脸后,吃了一个200千克的面包,一个50千克的鸡蛋,然后背起2克的书包,穿上250千克重的鞋上学去了。
七、全课小结
你有什么收获?

第10题:

认真阅读下列材料,并按要求作答。

说一说,想一想:
1、 说一说,你的脸型像说明形状、五官有哪些特点?也可以请同学来补充。
2、 2.你想突出自己的哪个特点,你打算怎么画?
根据上述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1)什么是肖像画?肖像画要着重表现什么?什么是自画像?(10分)
(2)……试拟定教学目标。(10分)
(3)…设计新授环节的教学活动并说明理由。(20分)


答案:
解析:
1)肖像画是人物画的一种。专指描绘人物形象之画,可分头像、半身像、全 身像、群像等。 自画像是艺术家为自己所绘的肖像作品。 (2)略。 (3) 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讨论、了解自己的外型、性格等特征。 过程与方法:抓住自己的主要特征,用简练流畅的线条画出自画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夸自己、畅想未来,培养爱自己的情感,从而培 养自信心及理想教育。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