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结合“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探究活动,谈谈你对“过程与方法评价”的理解。

题目
问答题
请结合“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探究活动,谈谈你对“过程与方法评价”的理解。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韦聪同学为了探究浮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他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1)从图①②③可以得出:浮力的大小与______有关.

(2)图⑤中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为______N.

(3)浮力的大小是否与液体密度有关呢?请你在韦聪同学实验的基础上补充实验,叙述你的做法和得到的结论.

做法:______;

结论:______.


(1)图①是测量物体的重力,图②显示,当把物体浸入水中时,示数在减小,图③进一步显示,物体排开的水越多,示数越小,表明受到的浮力越大.由此得出浮力的大小与浸在水中的物体排开水的体积的关系;
(2)比较图①④可以看出,当物体完全浸没时它受到的浮力为4N-3N=1N,图⑤中与图④中物体排开了相同的水,因此浮力不再变小.示数减小那是因为物体受到了杯底支持力的缘故;
(3)要想探究浮力的大小是否与液体密度有关,就得改变液体的密度,可考虑向水中加相食盐,或换不同的液体来进行比较.探究的结果是物体所受浮力大小还与液体的密度有关.
故答案为:(1)浸在水中的物体排开水的体积;(2)1;
(3)在③或④图的基础上,向水中加入食盐(或换另一种密度不同的液体),读出水加盐(或换液体)前后弹簧测力计示数的大小,计算并比较浮力的大小.
物体所受浮力大小还与液体的密度有关.

第2题:

请结合自身的教育实践经验和教学实例,谈谈你对教学过程基本规律的理解。


参考答案教学过程是一个有规律的过程。教学过程中的各种因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
  约,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是教学过程规律性的反映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包括:
  (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
  (2)掌握知识与提高思想觉悟相统一的规律;
  (3)掌握知识与提高能力相统一的规律;
  (4)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统一的规律;
  (5)教师主导与调动学生积极性相结合的规律。

第3题:

请结合选文,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自卑的理解。


正确答案:
适当的自卑,它能使我们看清自我,对我们走向成功很有帮助。在学习中不要因为成绩差而被自卑所压倒,要化自卑为动力,积极进取,不断进步。

第4题:

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
材料一《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浮力”的内容要求为:“通过实验,认识浮力。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材料二义务教育九年级物理某版本教科书“浮力”一节.关于“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的探究实验如下:
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
在图14.5-3中,塑料块浸入水中之后,从烧杯中溢出的水叫做塑料块所“排开”的水。
利用图中的器材,测出塑料块在水中所受的浮力,再测出塑料块排开的水所受的重力。你能不能发现塑料块所受的浮力等于什么
如果烧杯中的水没有溢出.我们怎样判断塑料块排水的多少



材料三教学对象为义务教育九年级学生,已学过浮力的概念。任务:
(1)简述阿基米德原理。(4分)
(2)根据上述材料,完成“探究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学习内容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求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过程(要求含有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可以采用表格式或叙述式)等。(24分)


答案:
解析:
(1)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到的浮力,等于物体排开液体所受的重力。
(2)教学设计如下:
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学生知道浮力大小等于排开水的重力,并总结得出阿基米德原理。
②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得出浮力大小等于排开水的重力这个结论,提高探究能力、观察能力、总结归纳能力和交流能力等。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实验中体验合作探究的乐趣,克服困难,耐心观察。提升动手操作能力、处理数据能力、分析归纳能力等。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实验探究浮力大小,从而得出阿基米德原理的过程。
教学过程:



第5题:

科学探究既是义务教育化学课程的重要内容,又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下列关于科学探究的理解正确的是( )。


A.科学探究中各要素的呈现顺序是固定不变的

B.科学探究必须通过化学实验来获取事实和证据

C.对科学探究学习的评价.应该侧重考查学生的探究活动结果

D.科学探究目标的实现.必须让学生亲身经历丰富的探究活动过程

答案:D
解析:
科学探究中各要素的呈现顺序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可以交叉进行,A项错误;科学探究可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多种途径获取事实和证据,B项错误;对科学探究学习的评价应该侧重考查学生探究活动的过程。而不是结果,C项错误;科学探究目标的实现,必须让学生亲身经历丰富的探究过程,D项正确;故本题选D。

第6题:

请结合实例谈谈你对教育政策设计过程中系统原则的理解。


正确答案:(一)教育政策问题的认定
教育问题的客观性不能取代教育政策问题的主观认定。就理论而言,教育政策制定过程从问题的形成到合法化的一个连续性历程,此过程常常被视为线性的、理性的与受控制的,但实际上教育政策过程不可避免地是一种政治活动,在所有阶段都会有不同主体的价值与利益涉入。
(二)教育政策议程的设立
在我国,由于党组织和政府作为社会公共利益的代表者,他们在政策制定的权利结构中处于政策中枢的特殊地位,所以它们拥有对整个社会资源进行权威性分配的权力,对社会公共问题能够进入政策议程也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三)教育政策的决定
当教育政策议程确定之后,就要进行政策决定,即决策阶段。从理论上讲,教育决策主要有三种模式,即理性模式、渐进模式和综合模式。
(四)教育政策的表达与合法化

第7题:

国本中学探究活动小组的同学在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过程中,同学们经过讨论作出如下猜想:

猜想A:浮力大小可能与物体的密度有关;

猜想B:浮力大小可能与物体的重力有关;

猜想C:浮力大小可能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

猜想D:浮力大小可能与液体的密度有关.

大家分别对各项进行探究.

(1)小华认为先探究猜想C最方便,为此他选取了一个重为7.8N的铁块放入水中,进行了如图所示的七步操作,并记录了相关数据,如下表所示.

实验步骤
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V/cm3020406080100100
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N7.87.67.47.276.86.8
分析表中的数据,可以得到的结论是______.

(2)图2正确反映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V关系的图象是______

(3)生活中有很多现象都可以成为猜想D成立的事实依据,请举出两例:

①______;②______.

(4)小华为探究猜想A进行了如下实验:将重为7.8N的铜块挂在弹簧测力计下,浸没于水中,记录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8,并与小华的步骤⑥进行比较,但小群对他的此项实验操作提出了质疑,理由是______.


(1)由表格数据知,物体排开水的体积越大,弹簧测力计示数越小,说明物体受到的浮力越大,所以得到的结论是:在液体密度一定时,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越大,物体受到的浮力越大.
(2)液体密度一定时,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越大,浮力越大,弹簧测力计示数越小;当物体完全浸没在水中时,物体排开水的体积不变,浮力不变,弹簧测力计示数不变.
A、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不断增大,浮力增大,弹簧测力计示数减小,当物体完全浸没在液体中,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不变,浮力不变,弹簧测力计示数不变.故A符合题意.
B、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增大时,浮力增大,弹簧测力计示数减小,图象只是反映了弹簧测力计示数和物体排开液体体积的一部分,没有反映当物体完全浸没在液体中的情况,所以B不符合题意.
C、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增大时,弹簧测力计示数反而增大,不符合题意.
D、开始时弹簧测力计示数是0,不符合题意.
故选A.
(3)生活中很多事例可以说明物体受到的浮力跟液体的密度有关,例如人在死海中是漂浮的;蜡漂浮在水中,但是在酒精是下沉的;铜块在水中是下沉的,却漂浮在水银面上.选择其中的两个即可.
(4)探究浮力和物体排开液体体积关系时,一定要控制其它量不变,一定要改变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观察浮力和物体排开液体体积的关系,此操作没有做好控制变量法.
故答案为:
(1)在液体密度一定时,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越大,物体受到的浮力越大;
(2)A;
(3)①人在死海中漂着;②蜡在酒精中是下沉的,在水中是漂浮的;
(4)两次实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是相同的,没有改变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

第8题:

请描述科学探究活动过程。


参考答案: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观察、实验、制作,搜集整理信息,思考与结论,表达与交流等活动。

第9题:

下列有关化学课程中科学探究活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探究活动的环节既是系统的也是灵活的

B.探究活动可以有多种形式和不同水平

C.对科学探究活动的评价,应兼顾过程和结果

D.探究活动耗费时间,所以教学效率总是很低

答案:D
解析:
科学探究的过程包含以下要素: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各要素呈现的顺序不是固定的,因此各环节既是系统的也是灵活的:探究活动可以是实验探究、可以是实地考察、查阅资料,可以有多种方式和不同水平;化学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活动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对于学生的评价应该既注重结果.又注重过程;探究活动既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化学课程的重要学习内容。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因此D错误。

第10题: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请结合“探究浮力的大小”这一教学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
解析: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探究浮力大小的教学目标为“通过实验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用科学探究的方式去学习了解浮力的大小是基本的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的第一步:要想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先可根据生活中的经验去猜想其影响因素有哪些?
科学探究的第二步:根据以上的猜想我们得到,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可能与固体的密度、液体的密度、固体浸没在液体中的体积或固体浸没在液体的深度有关。那么教师就可以采用控制变量法(控制其他量不变,只改变要研究的单一量的方法)来设计实验去研究相关量的影响情况。
科学探究的第三步:根据实验的结果来分析讨论得出结论,物体在液体中所受的浮力大小,跟它在液体中的体积有关、跟液体的密度有关。物体浸没在液体中的体积越大、液体的密度越大,浮力就越大。
通过探究浮力大小的一系列实验,我们可以看出用科学探究的方式去学习浮力大小的影响因素是课标中的教学目标,也是教师教会学生明白浮力大小的影响因素的教学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