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曹刿论战》“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一句时,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察”的用法。以下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题目
单选题
在教学《曹刿论战》“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一句时,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察”的用法。以下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中的“察”是动词,“看清楚”的意思

B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中的“察”是形容词,“仔细看”的意思

C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中的“察”是形容词,“精明”的意思

D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中的“察”是动词,“考察后加以推荐”的意思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 ①骈死于槽枥之间 ②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B. ①策之不以其道 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C. ①驽纯之材也 ②怅恨之之

D. ①此其寡取易盈 ②其如土石何


正确答案:C

第2题:

连词“之”可插在主谓结构中间,使其由一个句子变为名词性的偏正词组。下列各句中的“之”属于这种用法的是()

A.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B.今铜鞮之宫数里,而诸侯舍于隶人。
C.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
D.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答案:C
解析:

第3题:

《曹刿论战》中,曹刿所认同的“忠之属也。可以一战”的条件,是指鲁庄公所说的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②“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这三条,还是只指第三条。说说你的推理。(2分)


正确答案:
6.(2分)(答对一个要点即可)①曹刿认为战争取胜的根本是取信于民(1分)。而取信于民只做好某个方面还不够,而是要做好方方面面,所以,三条都包括(1分)。
②曹刿认为战争取胜的根本是取信于民(1分)。而取信于民的举措中最重要的是“必以情”,所以,特别强调的是第三条(1分)。

第4题:

下面是教师在教学《曹刿论战》的教学实录。

教学过程
一、新闻播报

观众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收看鲁国电视台。现在为您播送本台今天的电视节目安排。首先您看到的是新闻播报,敬请关注举世瞩目的长勺之战的战况。之后是我台的跟踪报道——电视剧《曹刿论战》的拍摄过程。下面请看详细内容。

1. 播放“一鼓作气”的视频故事。

2. 新闻播报(请同学们模仿主持人将自己写的“长勺之战”的新闻简讯进行播报, 教师随机评价。

二、导演说戏

(一)角色定位

这篇文章中的主要人物——曹刿和鲁庄公,你最欣赏谁?为什么?

用“我欣赏......因为......从......可以看出”的句式说说原因。

(1)学生小组交流。

(2)学生发言。

(3)教师评价、总结。

课文集中体现了曹刿作为一名军事家的“远谋”。曹刿请见,表现他的爱国热情; 曹刿问战,表现他的政治远见;曹刿参战,表现他卓越的军事才能;曹刿论战,表现他过人的谋略。

(二)形成板书
曹刿活动 曹刿性格
请求入见 爱国热情
论何以战 政治远见
从战指挥 军事才能
论何以胜 谋略过人

对上述教学过程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教师采用新闻播报的方式展开教学,非常新颖,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B.播放“一鼓作气”的视频故事,对于教学帮助不大
C.教学过程中,采用小组讨论,学生发言,教师总结,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D.教师的板书简洁明了,可以让学生很好地了解人物性格特点

答案: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曹刿论战》中“长勺之战”教学实施的认识和理解。考生应从教学过程中捕捉教学实施者的初衷,并进行合理作答。

A项:新闻播报是巧妙利用多媒体教学法的亮点环节,能够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排除。

B项:在长勺之战中,“一鼓作气”是教学的重点内容,教师播放视频故事有利于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故 B 项当选。

C项:教师小组讨论环节能够体现学生是课堂主体的课改思想。排除。
D项:教师板书以人物性格为关键词呈现,具有简洁明了、提示重点的作用。排除。

第5题:

教学王安石《伤仲永》时,教师推荐了几篇议论性文言文,建议学生积累阅读,下列不适合推荐的是( )。

A、《曹刿论战》
B、《鱼我所欲也》
C、《马说》
D、《公输》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文学作品文体。A项,《曹刿论战》是记叙文,讲述了曹刿在长勺之战中对此次战争的一番评论以及其在战时活用“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原理击退强大的齐军的史实。A项不属于议论性文言文。B项,孟子的《鱼我所欲也》用打比方自然引出中心论点“舍生取义”。C项,韩愈的《马说》以马为喻,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重视人才,进而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D项,墨子的《公输》通过对话形式,出色地表现了墨子的机智勇敢和反对攻伐的精神,同时也暴露了公输盘和楚王的阴险狡诈,是墨子“兼爱”“非攻”主张生动而又具体的体现。B、C、D三项均为议论性文言文,故本题当选A项。

第6题: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在古今词义的演变中属于词义扩大的是()。

A.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B.夸父与日逐走。
C.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D.我稼既同,上入执宫功。

答案:A
解析:

第7题:

学习完《邹忌讽齐王纳谏》一课后,教师给学生布置了归纳和“王之蔽甚矣”一句结构相同的句子的作业,以下学生给出的作业合格的一项是( )。

A、学生甲: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曹刿论战》)
B、学生乙:弗之怠(《送东阳马生序》)
C、学生丙:帝感其诚(《愚公移山》)
D、学生丁: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桃花源记》)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古代汉语特殊句式。题干和C项中的句子是被动句;A项中的句子是省句:B项中的句子是倒装句;D项中的句子是判断句。故只有C项合格,本题当选C项。

第8题:

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 骈死于槽枥之间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B. 策之不以其道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C.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 怅恨久之

D. 安求其能千里也 其如土石何


正确答案:B

第9题:

初中语文《曹刿论战》
一、考题回顾
题目来源5月19日甘肃省兰州市面试考题
试讲题目
1.题目:《曹刿论战》
2.内容: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3.基本要求:
(1)按第二课时进行讲解;
(2)重点把握本文的写作特点;
(3)设置互动环节。
答辩题目1.这篇文章有几条线索?本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2.请谈一谈你对《左传》的认识?


答案:
解析: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中国历史上发生过无数次战争,其中有许多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光辉战例,“赤壁之战”、“淝水之战”,还有我们上节课接触到的“长勺之战”,那么,为什么弱者反而可以在战争中取的胜利呢?今天我们将继续走进《曹刿论战》,来探讨这个问题。(板书课题)
(二)初读感知
请同学们快速默读全文,本文是有关战争的文章,请在文中找出正面描写战争的文字。
明确:全文只有第二段“战于长勺”对战争进行了描写,一和三自然段都是在记叙曹刿对战争的分析。
(三)深入研读
1.文章题为“论战”,重在“论”还是重在“战”?(学生自由发言)
明确:重点是在“论”,记叙曹刿对于战争的分析总结。
教师总结:本文的第一个特点是中心突出,详略得当。
2.结合文章内容,请同学们具体分析体会这一特点。(小组讨论)
明确:这是一篇记叙战争的短文,但重点不是记叙战争的经过,而是着重写曹刿的“论战”,凡是与表现主题无关的枝节就尽量省略。如第一段写曹刿谒见庄公,谒见的细节一概省略了,劈头就问“何以战”;
第二段对战场的复杂情况及“未可”、“可矣”的理由均略而不写,留待后面补叙,就更能突出“论战”的见解;
第三段只用“公问其故”代替了鲁庄公一系列问话。但文章对战前战后反映曹刿战略见解的谈话,则详加叙述,因为战前是分析有无克敌制胜的条件,战后是总结以弱胜强的原因,这些都是围绕主题写的,全文自始至终突出了“论”字。
3.再次朗读课文,思考文章写作还有什么特点?(自由发言)
明确:本文短短二百二十二字,就把战争的开始、发展、高潮和结局记述得清清楚楚。所以本文的第二个特点是结构严谨,前后照应。
教师引导:课文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交代有关战争情节的呢?
明确:对话的方式,因此本文的第三个特点就是用对话交代情节和刻画人物。
4.那从两人的对话中,大家能够找出鲁国以弱胜强的原因吗?(结合历史背景,学生思考后回答)
明确:(1)战争过程的战略战术:“夫战,勇气也。”为根据,选择“彼竭我盈”的时机发动攻击。以“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为根据,提出作战中必须时刻注意判断敌方的意图。
(2)重视人民力量:“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
5.学习了本文,同学们认为曹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明确:充满着谋略和智慧,是一个有爱国之心和远见卓识,能见义勇为、沉着冷静的杰出平民知识分子,同时是古代的一位军事人才,具有卓越的军事识见和高超的作战指挥才能。
(四)巩固提高
比较《木兰诗》和本文的特点。
明确:木兰诗全文用了大量的篇幅来记述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全文洋洋洒洒近400字,本文只有二百字左右。《木兰诗》对于花木兰人物形象的描写非常细致全面,本文通篇没有正面描写曹刿的人物性格,但人物形象仍然跃然纸上,这就是本文的独到之处。
(五)小结作业
小结:今天这节课同学们发挥了各自的聪明才智,准确地总结了本文的写作特点,把握曹刿的人物形象。
作业:课下可以再去搜集《左传》的相关故事。同时记录自己生活中的一件小事,用到本文的写作特点,与同学们分享。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这篇文章有几条线索?本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参考答案】
有两条线索,一条是事件发展的线索(迎战——备战——胜战——评战),一条是人物活动的线索(请见——请问——参战——释疑)。全文共三段,每段为一部分。第一部分写曹刿拜见鲁庄公,第二部分写曹刿指挥战斗的经过,第三部分写曹刿阐明取胜的原因。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对文章线索进行寻找分析,通过找出线索梳理文章结构脉络,加强对于文本的认知,丰富对于全文的情感体验。找出文章分几部分进行讲述,划分文章段落,理清文章写作思路。
以上就是我全部的答案,谢谢考官!
2.请谈一谈你对《左传》的认识?
【参考答案】
《左传》原名《左氏春秋》。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大约成书于战国初期。《左传》是儒家经典之一,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公羊传》《谷梁传》是从政治和思想方面去解释《春秋》,而《左传》则从丰富的历史材料去诠释《春秋》。《左传》的叙事敢于直书不讳,揭示事情的真实面貌,全书有关战争的文字较多,这些文字翔实生动,如晋楚城濮之战、秦晋郩之战,还有今天所学的长勺之战,都有出色的叙述。善于叙事,讲究谋篇布局,章法严谨,都是《左传》的独到之处。正因为如此,它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第10题:

下列句子中“之”連接定語和中心語,構成名詞性偏正結構的是()。

A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彫也

B雖我之死,有子存焉

C大道之行也,天下爲公

D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D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