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时北京内城周长约20千米,北城较元大都向南收缩了2.5千米,南部南移1千米。内城四角各有角楼一座,至今西南角楼依然存

题目
判断题
明朝时北京内城周长约20千米,北城较元大都向南收缩了2.5千米,南部南移1千米。内城四角各有角楼一座,至今西南角楼依然存在,附近尚有部分城墙遗存。(  )
A

B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明代北京城的城址与元大都及金中都的关系是( )。

A.在金中都城址上加以扩大
B.在元大都城址上略向南移并加大
C.在元大都之东另建新城
D.与元大都完全一致

答案:B
解析:
明代北京城是利用元大都原有的城市改建的。放弃了大都北面约五里的不发达地区,南面向南移出一里左右。于嘉靖三十二年加筑外城,由南侧开始,中途收头,形成北京城特有的凸形轮廓。

第2题:

明代北京城的城址与元大都及金中都的关系是()。

  • A、在金中都城址上加以扩大
  • B、在元大都城址上略向南移并加大
  • C、在元大都之东另建新城
  • D、与元大都完全一致

正确答案:B

第3题:

老北京的象征建筑物是( )。

A.天安门城楼

B.前门车站

C.正阳门

D.内城东南角楼


正确答案:C

第4题:

多选题
下列有关明代北京城垣建筑的表述,正确的有(  )。
A

明朝的北城墙与元大都时相比,南缩2.5千米

B

明朝的南城墙向南拓展了1千米,即今天崇文门、正阳门、宣武门一线

C

明朝的外城墙于嘉靖年间建成,全长14千米,共7座城门

D

明朝内城周长20千米,共有城门9座

E

明朝宫城占地72万平方米,周围有10米高的城墙,墙外有52米宽的护城河,共有四门


正确答案: B,D
解析:
明代的北京有四重砖砌城垣,自外而内分别为外城、内城、皇城、宫城(紫禁城)。宫城有四门:南门(正门)为午门、东门为东华门、西门为西华门、北门为玄武门(清康熙时改为神武门),宫城四周有10米高的城墙,城墙外有52米宽的护城河(筒子河),四角建有漂亮的角楼。明初,出于战略防御的需要,在元大都城的基础上放弃了北部城区,将北城墙南缩2.5千米,另筑新城,即今天安定门、德胜门一线。南城墙向南拓展了1千米,即今天崇文门、正阳门、宣武门一线。东西城墙保留不变内城周长20千米,共有城门9座,这就是明朝前期的北京城。嘉靖年间增筑外城后,此道城垣被人们称为内城。外城于明嘉靖年间建成,全长14千米,共7座城门。

第5题:

判断题
明朝时北京外城全长14千米,城墙高6.4米,比内城高3米。(  )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明嘉靖年间,为加强北京城防,于北京城外再“回”字型增筑外城。外城全长14千米,其中南面约8千米,东面长约3千米,西面长约3千米,城墙高6.4米,比内城低3米。顶部同样设垛口和炮眼,共12602个,城墙外侧分段筑有敌台(马面),上建房屋,内侧筑有马道,外城同样筑有垛口、炮眼、女儿墙。

第6题:

南京明城墙(内城)的周长()

  • A、20余公里
  • B、40余公里
  • C、30余公里

正确答案:C

第7题:

单选题
东南角楼的位置在北京城()东南角,平面造型为曲尺形。
A

内城

B

皇城

C

外城

D

南城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第8题:


A.明南京、唐长安、元大都
B.南朝建康、唐长安、明北京(内城)
C.南朝建康、汉长安、明北京(内城)
D.明南京、汉长安、元大都

答案:A
解析:
本题图示从左至右分别是明南京、唐长安和元大都。

第9题:

单选题
渤海国上京龙泉府的建筑大体上也是仿照唐朝的都城长安而建,城略呈方形,由()三部分组成。
A

外城、内城、宫城

B

东城、西城、宫城

C

南城、北城、宫城

D

外城、内城、皇城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第10题:

判断题
位于二环路德胜门立交桥北的德胜门箭楼是北京内城仅存至今的明清箭楼。(  )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德胜门位于二环路德胜门立交桥北,是明清北京内城的北城墙西侧城门,由城楼、箭楼和瓮城组成。德胜门箭楼是北京内城仅存至今的明清三座箭楼之一(另两座是正阳门箭楼和东便门箭楼)。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