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郑道昭留下的魏碑刻石分别在山东省的(  )。

题目
多选题
北魏郑道昭留下的魏碑刻石分别在山东省的(  )。
A

长清五峰山

B

平度天柱山

C

莱州云峰山

D

青州玲珑山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天柱山魏碑石刻主持者郑道昭被誉为()

  • A、南方书圣
  • B、北方书圣
  • C、草书大家
  • D、篆刻大家

正确答案:B

第2题:

北魏时期光州刺史郑道昭在天柱山摩崖刻石,留下了著名的(),被誉为中华书法渊源之瑰宝,享誉海内外。


正确答案:《郑文公碑》

第3题:

北魏光州刺史郑道昭所书写的碑刻有( )。

A.铁山冈山摩崖石刻

B.天柱山摩崖石刻

C.云峰山摩崖石刻

D.武氏墓群石刻

E.泰山石刻


正确答案:BC

第4题:

北魏郑道昭的《郑文公碑》(也称“魏碑”、“上碑”),向来被认为是魏碑中的圣品,被誉为“中国书法艺术之瑰宝”,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正确答案:正确

第5题:

郑道昭的传世书迹有哪些?


正确答案:郑道昭的传世书迹主要集中在位于胶东半岛诸县山中的摩崖刻石上。其中鸿篇巨制有云峰山上的《论经书诗》、《观海童诗》、《郑文公下碑》、天柱山上的《郑文公上碑》、《东堪石室铭》、太基山的《仙坛诗》和玲珑山的方笔径尺大字《白驹谷题字》等;还有游记、题铭、告示。如《九仙题名》六种;《当门石坐》、《于此游止》、“云峰山之左右阙”两种;《飞仙室诗》、《云峰之山》、《仙坛铭岩》、《太基山题字》、《岁在壬辰建》等十二种,《上游天柱,下息云峰》、《此天柱之山》题字等三种,计三十七种。

第6题:

天柱山魏碑位于天柱山南,该碑是北魏光州刺史郑道昭所书镌。其书写的魏碑体,突出体现了我国书法由隶书到楷书的转变,故此碑受到古今书法家推重。


正确答案:正确

第7题:

魏朝的书法以()书体为主,有名的碑刻有()。


正确答案:汉隶为主,转变为真行、隶并行了;黄初残碑、胶东令王君断碑、庐江太守范式碑

第8题:

北魏时期大书法家郑道昭游玲珑山时在山下留下碑铭一处是《白云堂题刻》。 ( )


正确答案:√

第9题:

碑刻是()开始盛行的一种石刻类型。

  • A、秦
  • B、魏
  • C、晋
  • D、东汉

正确答案:D

第10题:

郑道昭书法艺术的成就和意义怎样?


正确答案:正如王羲之的“书圣”之名主要是因其“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一样,郑道昭的书法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山东掖县云峰山、太基山的三十多种魏碑摩崖刻石上。魏晋南北朝时期,正是中国文字书法由隶书向楷书发展的大变革时期,真、行、草各体具备且渐趋成熟完美,书体风貌变化丰富,由隶书向楷书变化的轨迹明显。郑道昭以其特殊的生活环境和丰富的阅历,渊博的学识,从中原文化和西北少数民族文化的大融合中,从道家思想、儒家学说和佛教经义的相继出现并互为消长的过程中汲取精华,博采百家而熔于一炉,形成其独特的心随境变、字书心声、随和自如、面貌风格万千的书法艺术体系。康有为《广艺舟双楫》评其书为:“高气秀韵,馨芬溢目”、“体高气逸,密致而通理,如仙人啸树、海客泛搓,令人想象无尽”。从书法点画形态及组合技法上,方、圆、肥、瘦、长短、大小、宽博、紧凑等,无不具备;从风格面貌上拙厚、劲秀、庄穆、飘逸、雄浑、儒雅等,各呈灿烂。从书体递变轨迹上,有的如刚从隶字脱胎而出的“二爨碑”和《嵩高灵庙碑》,有的似魏碑发展中期的《龙门造像记》和部分北魏墓志,有的可和楷书技法风貌已臻化境的后期名碑如《张猛龙》、《石门铭》、《瘗鹤铭》等相佶伉。不饰夸张地说,看完郑道昭的石刻书法,几乎等于看完一幅完整的由隶书到真书演变的渊流图。尽管目前有部分人对郑道昭书法的全部面貌尚不了解,有人对云峰诸山刻石的书法成就及作者本人尚肯定不够,但随着传播媒介的畅通,北朝书圣郑道昭的名字将越来越为书法界、文化界所熟悉、所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