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名词活用为动词基本特点是什么?举例说明。

题目
问答题
古代汉语名词活用为动词基本特点是什么?举例说明。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1)名词前面有副词,如“皆共目之。”
(2)名词与能源动词结合,如“左右欲兵之。”
(3)名词后有“我”、“之”等代词,如“履我”
(4)名词前后有介宾词组作状语或补语,如“师还,馆于虞。”
(5)名词用“而”连接,组成并列结构,如“外户而不闭”
(6)两个名词连用,既非并列关系也非偏正关系,如“衣褐,至良所”
解析: 暂无解析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的语法条件主要有哪几种?


参考答案:(1)两个名词连用,如果既不是并列结构,又不是偏正结构,前一个名词常常活用为动词。
(2)名词、形容词放在“所”后面,活用为动词。
(3)名词、形容词放在“能”“可”“足”“欲”等能源动词后面,活用为动词。
(4)名词放在副词后活用为动词。
(5)名词、形容词放在“之”“我”等代词前面,活用为动词。
(6)名词后面用介词结构作补语,这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7)名词用“而”连结时,活用为动词。

第2题:

下列关于词类活用的表述不正确的有()

A、名词可活用为一般动词

B、形容词可活用为动词

C、动词可活用为名词

D、以上表述都不正确


答案:D

第3题:

下面对古代汉语数量表示法的正确表述有()。

A、古代汉语表示行为数量,数词一般要放在动词之前。

B、古代汉语中,强调某一行为的数量时,可以改变句式。

C、古代汉语表示行为数量一般不用动量词。

D、古代汉语放在动词前表示行为数量的数词,是作为状语。


参考答案:ABCD

第4题:

在古代汉语里,副词修饰动词或形容词,它的位置总是置于动词或形容词的前边,不能远离动词或形容词。()


参考答案:错误

第5题:

在古代汉语中,可以有意动用法的词有()

A、名词

B、形容词

C、动词

D、代词


参考答案:AB

第6题:

触槐而死。该句中“触槐”二字的活用形式是?()。

A、名词活用为动词

B、动词用作状语

C、名词用作状语

D、名词意动用法


正确答案:B

第7题:

介词的语法特点可以归纳为()。

A. 介词都是从古代汉语的动词演变而来

B. 介词经常与名词、代词组成介词短语

C. 介词短语主要用来修饰动词和形容词

D. 介词短语经常用作主语

E. 介词短语经常用作述语


标准答案:BC

第8题:

古代汉语有那几种被动句式?举例说明。


参考答案:(1)在动词后用介词“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比如:?克伤于矢。(左传·案之战)
(2)介词“为”放在动词前引进行为的主动者。比如:止,将为三军获。(左传·襄公十八年)“为”后的行为主动者有时候可以不出现。
比如:父母宗族,皆为戮没。(战国策·燕策)还有一种“为……所”句式,行为主动者放在“为”“所”之间。比如:夫直议者,不为人所容。(韩非子·外储说左下)
(3)“见”放在动词前形成被动句式。比如:厚者为戮,薄者见疑。(韩非子·说难)
(4)“被”字句。比如:国一日被攻,虽欲事秦,不可得也。(战国策·齐策)

第9题:

在古代汉语里,名词不能同助动词组合。()


参考答案:错误

第10题:

古今汉语的名词组合功能不同表现为:

A、在现代汉语里,名词不能同助动词组合,在古代汉语里,有些名词在具体语句中能同助动词“能”、“可”、“足”、“欲”、“当”等组合,构成述宾结构。

B、在现代汉语里,名词一般都不能同副词组合,在古代汉语里,有些名词在具体语句中,能同副词直接组合。

C、在现代汉语里,名词和动词不能够成"连谓式"。在古代汉语里,名词和动词可用连词"而"连接,构成连谓式。

D、在现代汉语里,名词不能同"所"组合,在古代汉语里,有些名词能同"所"字组合,构成"所"字结构。


参考答案:ABC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