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早上幼儿入园时,菲菲伤心地抱着妈妈哭,不愿进入幼儿园。在老师和妈妈的共同努力下,菲菲哭着走进了教室。这时,已经先到

题目
问答题
材料:早上幼儿入园时,菲菲伤心地抱着妈妈哭,不愿进入幼儿园。在老师和妈妈的共同努力下,菲菲哭着走进了教室。这时,已经先到的幼儿都在看故事书,郭老师便拉着菲菲的手来到睡眠室,对菲菲说:“菲菲,幼儿园这么多小朋友都很喜欢你,他们都等着你一起来看故事书呢,而且老师也很喜欢你,我们拉勾勾,一会儿出去和大家一起看故事书,好不好?”菲菲逐渐不哭了,和老师拉了勾后,自己走到图书区和大家一起看起故事书。第二天入园,菲菲愉快地和妈妈说了再见后便走进了教室。菲菲妈妈为感谢郭老师,打算送一瓶香水以表示谢意,但郭老师婉言拒绝了,并表示这是她应该做的。问题: 请结合材料,从教师职业道德的角度,评析郭老师的教育行为。(14分)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菲菲在幼儿园绘画活动中用很长的波浪线画小草,王老师认为她画得不像,教她用三根小短线形成的三叉作为小草,这更像现实生活中的小草。王老师的做法( )。

A.教会了菲菲正确画小草的方法
B.尊重了菲菲自己的想法
C.矫正了菲菲对小草的错误感知
D.过于强调画画技能,损害了幼儿的绘画兴趣

答案:D
解析:

第2题:

菲菲去幼儿园上学,但一离开妈妈后就容易哭闹。作为幼儿教师,你怎么办?


答案:
解析:
1.明确问题。
菲菲离开妈妈后哭闹的情况,主要是源于对父母过度的依恋,是典型的幼儿分离焦虑。作为幼儿教师,我会正确引导,帮助她解除焦虑,尽快适应幼儿园生活。
2.解决问题。
第一,营造愉快的幼儿园环境,降低幼儿孤独感。一是根据幼儿喜欢玩的特点,开展丰富、有趣的小活动。如请菲菲到玩具角做客、用桌面玩具进行拼装比赛、在活动区和他们玩球等;二是在玩的过程中,再适时地给予“菲菲,真棒!”等鼓励性评价,以有效地帮助菲菲减少消极的情绪。
第二,提高幼儿生活自理能力,降低幼儿对家长的依赖。一是仔细观察菲菲的一日生活表现,在了解其生活需求后,及时用奖励的形式给幼儿发一些学习用品、日常用品等;二是鼓励其尝试用小毛巾擦手、用小杯子喝水等,并对其进行适当地帮助,使幼儿觉得自己很能干,从而消除其离开家长的恐惧。
第三,与家长保持密切联系,获得家长配合。一是邀请家长走进幼儿园,了解幼儿的一日生活;二是采用各种方式,从家长那里了解幼儿的各种情况,家园达成一致,共同帮助幼儿健康成长。

第3题:

“女儿上幼儿园1个月了,这几天上幼儿园之前总是哭,并且哭的很厉害,感觉好像特别害怕幼儿园。老师说,女儿在幼儿园表现还可以,可以和小朋友一起玩,早上在幼儿园哭一会儿就好了,可是孩子回家之后稍有不顺心,就哭个没完,脾气也变得越来越坏。”苗苗的妈妈问老师,女儿这样实在让人伤脑筋,她是不是在幼儿园受了什么委屈,或者心理有了阴影? 根据上述材料,如果你是苗苗的老师,你该怎么跟家长沟通?


正确答案:
入园意味着孩子踏入社会,开始集体生活,这种生活不比在家里可以为所欲为,孩子在这个集体中必须学会调整自己的行为,从一个自然人变为社会人。但是这个转变的过程,对于3岁左右的孩子来说,显得有一定的难度。由于孩子对爸妈非常依恋,所以在幼儿园的集体生活就会显得相当无助,因此,绝大部分的新生在幼儿园都有郁闷、焦虑、紧张等情绪出现,可是他们有不懂得如何发泄自己的不满,唯一的方式就是哭,通过哭闹来缓解内心的分离焦虑。还有些孩子在幼儿园不哭,一回家却动不动哭鼻子、发脾气,其实,这也是一种发泄内心情绪的方式,当孩子说不出自己的不满时,就期望得到父母加倍的重视和关注。
一般来说,新生的分离焦虑情绪会持续1~2星期,由于情绪紊乱,有的孩子回家后出现各种意想不到的症状,比如胃口很好、疲惫想睡觉等,家长以为孩子在幼儿园饿了,哭的厉害没睡好,其实这些都是因为在幼儿园情绪紧张,回家之后,能让自己彻底放松了,所以食欲好、睡的香。
建议:
(1)一定要让孩子有发泄不安情绪的途径,和孩子多谈谈幼儿园的新鲜事。
(2)坚持送园,哪怕孩子小感冒,不要随意打乱孩子适应幼儿园生活的规律。
(3)心理越安全,分离焦虑就越弱,多与孩子肌肤接触。

第4题:

患者女,6岁,正在上幼儿园大班。3岁入幼儿园,在幼儿园能与小朋友一起玩耍、游戏,老师和小朋友都喜欢她。2周前,患儿由邻居代从幼儿园接回家中,当被告之妈妈因为“阑尾炎”而住院治疗时,患儿心情十分着急,叫喊着要邻居陪她到医院去看望妈妈,在妈妈住院的1周中,患儿每天都要与妈妈待在一起,帮助妈妈服药等。妈妈出院回到家中,患儿在家中能独自在自己房间中看小人书、做游戏,吃饭、睡眠都正常。当再次要患儿到幼儿园时,表现为拒绝到幼儿园,说“害怕妈妈再次住院,妈妈会因病而死亡的”,经爸爸、妈妈的耐心劝说和批评后可勉强到幼儿园,在幼儿园中仍担心妈妈的病,精神比较紧张,不断问老师,“妈妈会不会死去”。以后的1周中坚决拒绝去幼儿园,拒绝与妈妈分开,妈妈走到哪里,患儿要跟到哪里,心情比较紧张。只要答应不让患儿到幼儿园,则一切表现正常。患儿的主要症状是()

  • A、抑郁
  • B、强迫
  • C、焦虑
  • D、胆怯
  • E、恐怖

正确答案:C

第5题:

小班幼儿菲菲在纸上涂着涂着,觉得像苹果,于是说自己画的是苹果;又涂着涂着,说是大海的波浪;过了一会儿突然想起妈妈织的毛衣,又说成是毛衣了……又涂着涂着,最后她把整个画面都涂黑了。
问题:
(1)材料体现了幼儿的何种心理现象?
(2)结合材料分析这种心理现象的特点。


答案:
解析:
(1)材料体现了幼儿的无意想象。 (2)幼儿无意想象的特点
①菲菲在纸上涂着涂着,觉得像苹果,于是说自己画的是苹果;又涂着涂着,说是大海的波浪。这说明菲菲想象的目的不明确,并且想象的主题不稳定。
②菲菲过了一会儿突然想起妈妈织的毛衣,又说成是毛衣。这说明菲菲的想象是由外界刺激直接引起的。
③最后菲菲把整个画面都涂黑了,说明菲菲仅以想象的过程为满足,对于绘画的结果并不在意。

第6题:

家住在双桥路的10岁小女孩菲菲(化名),因为不会背课文,外公用竹条打了她,阻拦无果的菲菲爸爸气得拨打了110……

在2009年他和菲菲妈妈离了婚,菲菲判给妈妈,他每月支付400元抚养费。2014年2月的一天,家人告诉他,菲菲挨打了。他跑到阳台上往下张望,发现菲菲的外公正用一根棍条打菲菲,菲菲的哭声很大,他气得赶紧下楼进行阻止。娃娃的外公并没有因为他说要报警而停下来。很快110巡警赶来,对双方进行协调。

2009年父母离婚后,菲菲一直跟着他们生活,寒暑假的时候妈妈带回去。平时娃娃的教育都靠他一人,平时比较忙,都是先检查娃娃的作业再吃饭。此外,他经常在电视上看到“因家长管教不严,娃娃学坏”的新闻,他希望菲菲多读书,以后生活得好一点。他认为,打娃娃没什么不对,“俗话都说黄荆棍下出好人,三天不打上房揭瓦!”

父亲认为:用棍棒教育孩子,只会增加娃娃逆反心理。如果他遇到这样的问题,肯定不会打娃娃,而是耐心地加以辅导,

网友A说:“如果你打了狗,就是虐待动物,如果你打了人,就是犯罪。但是,父母在家打孩子,却往往被认为是为孩子好—我们应该纠正这种观念。”

网友B称:“看到他们不刻苦练习,我非常着急,现在教育局规定了对学生不能打骂,但你们家长可以呀,咱们不都是为了孩子好吗!

教育局的人员认为,孩子心理年龄小,不稳定,偶尔确实可以使用打的方式来教育孩子。

加拿大家长不能打娃娃,如果要打,只能打屁股.在加拿大,父母打孩子可能触犯法律,闹不好还会被警察逮捕。当然,也不是绝对不能打,可以打屁股。但法律规定:2岁以下的绝对不能打,超过12岁的也不能打。打屁股时必须五指分开,不能打出任何印记或瘀伤。多以形式为主,主要是让孩子畏惧。

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1. 针对这段材料有什么看法?


答案:
解析:
随着社会发展节奏变化,社会心态逐渐呈现复杂化,家庭结构也越来越脆弱。随之带来的就是孩子的教育环境的变化。而在这种单亲家庭教育、隔代教育环境中,孩子往往会出现如材料中菲菲遭遇的父母教育缺失,以及教育方式的简单粗暴。

这种教育方式,虽然来自于长辈的期望,但是往往由于方式的粗暴简单,不仅会给孩子带来身体上的伤害,更会让处于模仿学习的阶段的孩子形成暴虐的社会心态,甚至影响个人人生的发展,和人生目标的实现。所以,家庭教育的科学性和适用性就尤为重要。

在家庭教育的指导内容上,我们要坚持“儿童为本”原则。也就是,家庭教育应尊重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尊重儿童合理需要与个性,创设适合儿童成长的必要条件和生活情景,保护儿童的合法权益,促进儿童自然发展、全面发展、充分发展。

在家庭教育的氛围形成上,我们要坚持“多向互动”原则。我们除了应当继续鼓励专业家庭指导机构的兴起,同时要以班级、学校、社区为单位,形成家长之间,家庭之间,家校之间的互动,进行家庭教育问题的解决,优秀教育经验的分享。

家庭教育作为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是帮助青少年形成世界观、人生观的最佳环境。我们只有重视起家庭教育,注重起孩子的全面发展,我们才敢对中国的明天说,少年强则国强。

第7题:

【考题一回顾】菲菲去幼儿园上学,但一离开妈妈后就容易哭闹。作为幼儿教师,你怎么办?


答案:
解析:
1.明确问题。
面对菲菲这种情况,作为幼儿教师,我会正确引导,帮助她解除焦虑,尽快适应幼儿园生活。
2.分析问题。
(1)菲菲离开妈妈后哭闹的情况,主要是源于对父母过度的依恋,是典型的幼儿分离焦虑。
(2)如果处理不好菲菲的分离焦虑,难以让菲菲快速融入幼儿园生活,不利于菲菲与其他幼儿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
3.解决问题。
(1)营造愉快的幼儿园环境,降低幼儿孤独感。①根据幼儿都喜欢玩的特点,开展丰富、有趣的小活动。如请菲菲到玩具角做客、用桌面玩具进行拼装比赛、在活动区和他们玩球等;②在玩的过程中,我会适时地给予“菲菲,真棒!”等鼓励性评价,以有效地帮助菲菲减少消极的情绪。
(2)提高幼儿生活自理能力,降低幼儿对家长的依赖。①仔细观察菲菲的一日生活表现,在了解其生活需求后,及时用奖励的形式给幼儿发一些学习用品、日常用品等;②鼓励菲菲尝试用小毛巾擦手、用小杯子喝水等,并对其进行适当地帮助,使幼儿觉得自己很能干,从而消除其离开家长的恐惧。
(3)与家长保持密切联系,获得家长配合。①邀请家长走进幼儿园,了解幼儿的一日生活;②采用各种方式,从家长那里了解幼儿的各种情况,家园达成一致,共同帮助幼儿健康成长。

第8题:

菲菲的爸爸和小姑共同完成一项发明创造,在双方无特别约定时,申请专利的权利( )。

A.只属于菲菲的爸爸

B.只属于菲菲的小姑

C.属于菲菲

D.属于菲菲的爸爸和小姑


参考答案:D

第9题:

绘画活动中,菲菲在纸上画了个黑色的太阳。此时吴老师恰当的做法是()。


A. 批评菲菲的画不合理
B. 耐心询问菲菲的想法
C. 帮助菲菲将太阳画成红色
D. 要求菲菲重新画红太阳

答案:B
解析:
幼儿园教育活动的个别化原则是指幼儿生活经验、知识技能、兴趣、爱好、智力的发展水平有差异,因此在学习活动中的表现也各不相同,为了使每个幼儿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在教学中要从每个幼儿的实际出发,个别对待。面对题干中的情况,吴老师应该耐心询问菲菲把太阳画成黑色的原因,从而使其得到更好的发展。故本题应选B。

第10题:

幼儿园老师常常把刚入园的哭着要找妈妈的孩子与班内其他孩子暂时隔离开来,这主要是因为()。

  • A、老师不喜欢哭闹的孩子
  • B、该幼儿不适合上幼儿园
  • C、幼儿的情绪容易受感染
  • D、幼儿常常处于激动的情绪状态

正确答案:C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