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女性病人,25岁,产后21天,右乳胀痛,皮肤焮红,灼热,体温39℃,中医内治法宜选用(  )。

题目
单选题
一女性病人,25岁,产后21天,右乳胀痛,皮肤焮红,灼热,体温39℃,中医内治法宜选用(  )。
A

解表

B

辛温解表

C

清热开窍

D

温经通阳

E

以上都不是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乳痈患者,女性,28岁,乳房肿痛,壮热,皮肤焮红灼热,肿块软有应指感,舌淡苔黄腻,脉洪数,应选用何方治疗

A.透脓散

B.四妙勇安汤

C.五神汤

D.柴胡疏肝汤

E.瓜蒌牛蒡汤


正确答案:A

第2题:

一病人,面部丹毒4天,局部皮肤焮红灼热,肿胀疼痛明显,伴恶寒发热,舌红苔薄黄,脉浮数,中医辨证为,风热毒蕴证,中医内服宜选用( )。

A、普济消毒饮

B、五神汤

C、萆薢渗温汤

D、黄连解毒汤

E、消暑汤


参考答案:A

第3题:

患者,女,60岁。左小腿焮红灼热疼痛伴高热3天。症见小腿皮肤鲜红一片,稍高出皮面,色如丹涂,扪之灼热,疮周色红,边界清楚,按压时红色稍退,放手后立即恢复。体温39℃,伴胃纳不佳,大便2日未行。其诊断是( )

A、丹毒

B、足背发

C、痈

D、类丹毒

E、烂疔


参考答案:A

第4题:

患者,女性,27岁。产后4周,右乳胀痛3天,见右乳外上象限有一肿块,色白,灼热,压痛,中不软(一),4cm×4cm大小。应诊为

A.乳痈
B.乳发
C.乳痨
D.乳疽
E.乳核

答案:A
解析:
考点:1.乳痈是发生于乳房部的一种急性化脓性疾病,多见于哺乳期的妇女,以初产妇多见,好发于产后3~4周。病因病机:乳汁淤积:乳头破碎、乳头畸形和内陷,哺乳时疼痛,影响充分哺乳,或乳汁多而少饮,或小儿口中热毒之气,或因毒邪外袭,均可使乳汁瘀滞,乳络不畅,乳管阻塞,败乳蓄积,化热而成痈肿;肝郁胃热:情志不畅,肝气不舒;产后饮食不节,胃中积热。2.临床表现:初起乳房肿胀疼痛,皮肤微红或不红,肿块或有或无,乳汁分泌不畅,伴有恶寒发热,头痛,胸闷不畅等;成脓期肿块逐渐增大,皮色鲜红,疼痛加重,壮热不退,口渴喜饮,若硬块中间变软,按之有波动感,是属成脓阶段;溃后脓出,一般热退,肿消痛减,逐渐愈合。3.辨证论治:初起疏肝清热,通乳消肿,用瓜蒌牛蒡汤加减;成脓期清热解毒,托里透脓,用透脓散加减;溃后热退身凉,肿痛逐渐消退,应排脓托毒,用四妙汤加减;若溃后身热不退,肿痛不减,为余毒未尽,参照初起、成脓期治疗。4.成脓形成,宜切开引流,应循乳络方向作放射状切口,以免损伤乳络、乳晕、乳头。脓肿小而浅者,可用针管穿刺抽脓后,外敷金黄散或金黄膏。5.预防与调护:产后可用橘核30g,水煎服,可防止乳汁瘀滞;妊娠后期,常用温水洗乳头,乳头内陷者,轻柔按摩牵拉;养成定时哺乳的习惯,注意乳头清洁,哺乳后尚未排尽时,可用吸乳器或用手按压按摩,使乳汁排出,防止淤积。

第5题:

患者下肢皮肤红赤,并迅速蔓延成片,边界清楚,肿胀,灼热,疼痛,伴发热,口渴,舌红,苔黄腻,脉洪数。治宜选方( )。


正确答案:A
根据患者的发病及表现特点,应诊断丹毒,辨证为湿热化火证,治疗宜利湿清火解毒。方选用五神汤合萆薢渗湿汤加减。

第6题:

患者,产后乳房胀痛,位于乳房外上方皮肤焮红,肿块形似鸡卵,压痛明显,按之中软,有波动感,伴壮热口渴。切开引流的切口是


正确答案:A

第7题:

痒,皮肤瘾疹,焮红灼热作痒,甚则糜烂,滋水淋漓,结痂成片,多为

A.

B.

C.

D.

E.


正确答案:C

第8题:

辨痒,"皮肤瘾疹,焮红灼热作痒",属

A、湿痒

B、风痒

C、虫淫痒

D、血虚痒

E、热痒


参考答案:E

第9题:

血虚而痒的皮损多见

A.皮肤干燥脱屑

B.皮肤焮红灼热

C.黄水淋漓

D.水疱

E.风团


正确答案:A

第10题:

患儿,颈部左侧触及一个约2cm*2cm肿块,皮肤焮红灼热,肿势高突,压痛明显,发热不退。其治法是

A:清热疏风,化痰消肿
B:清热疏风,托里透脓
C:清热疏风,泻火解毒
D:清热疏风,利湿消肿
E:滋阴清热,托里透脓

答案:A
解析:
颈痈具有明显的风温外感症状,内治清热疏风、化痰消肿,达到消肿止痛的目的。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