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你了解,国家出台了哪些关于三农的政策?

题目
问答题
据你了解,国家出台了哪些关于三农的政策?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由于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支持“三农”政策,近几年来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在逐渐缩小。()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正确答案:错误

第2题:

一些地方和部门,出台了很多短命政策,还没达到预期目的,就废止了,你怎么看待这一现象?


答案:
解析:
“短命政策”现象折射出的是当前一些政府部门在决策过程中缺乏科学性、民主性的问题,应当引起决策者及社会的广泛重视,积极破除这一不良现象。
  
  近几年出现的“短命政策”屡见报端。16年3月份,沈阳谋划的毕业生“零首付”购房政策,仅仅半日就由沈阳相关部门以暂不具备出台条件为由强制叫停了。同样是16年3月份,重庆实施的医疗服务价格改革政策,由于配套改革的医保等政策没有进行,导致病人负担增加,抵制情绪增强,仅仅持续七天便宣告结束。这些短命政策不仅没有达到预期目的,甚至还增加了人民群众的负担,严重损害了政府部门应有的社会公信力。可谓是得不偿失。
  
  而这些政策之所以如此短命,不是政府的初衷不好,而是决策者在制定政策的过程中缺乏客观的事前考查,以及非主观的前瞻预判,没有真正的考虑到政策本身的合理性,以及在实施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与困难。而这背后深层次的原因,则是一些政府的一把手或决策者习惯于将自己的主观判断作为解决问题的走向,从而将个人意志强加于前置性的调查研究,这也使得出台政策成了不得不按决策者个人意志完成的“命题作文”。
  
  因此,要让政策能够“长命百岁”,真正服务于民,便利于民,还需要政府在决策中不断提高决策能力和水平。一方面,政府决策者要做到科学决策,在决策之前深入调研社会问题,把握实际情况,在决策中多征求专家学者的科学意见,并预估政策实施带来的效果,以确保政策尽量完善。另一方面,政府决策者还要做到民主决策,在整个决策的过程中多征求人民群众的意见,照顾人民群众的实际感受。除此之外,政策决策还必须依法决策,遵循法定的决策程序,真正做到依法行政,才能减少“短命政策”现象的出现。

第3题:

河北省在调整完善农村小额贷款方面出台了哪些相关政策?


参考答案:

(1)放宽贷款对象。在支持家庭传统耕作农户和养殖户的基础上,将服务对象扩大到农村多种经营户、个体工商户以及农村各类微小企业,具体包括种养大户、订单农业户、进城务工经商户、小型加工户、运输户、农产品流通户和其他与“三农”有关的城乡个体经营户。
(2)拓宽贷款用途。根据当地农村经济发展情况,拓宽农村小额贷款用途,从支持传统农业拓宽到支持现代农业;从支持单一农业拓宽到支持有利于提高农民收入的各类产业;从满足农业生产融资需求拓宽到满足农产品生产、加工、运输、流通等各个环节融资需求;从满足农民简单日常消费需求拓宽到满足农民各种合理消费需求;从满足农民在本土的生产贷款需求拓宽到满足农民外出创业贷款需求。
(3)适当提高授信额度。根据当地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借款人生产经营状况、偿债能力、收入水平和信用状况,因地制宜地确定农户授信额度。原则上,县域经济活跃的地区可提高到10万,其他地区可提高到1万至5万元;联户授信额度视借款人实际风险状况,可在单户授信额度基础上适度提高。对个别生产规模大、经营效益佳、信用记录好、资金需求量大的农户和农村小企业,在报经上级管理部门备案后可再适当调高授信额度。
(4)合理确定授信期限和贷款期限。根据当地农业生产的季节特点、贷款项目生产周期和综合还款能力等,灵活确定小额贷款期限。禁止人为缩短贷款期限,允许传统农业生产的小额贷款跨年度使用,要充分考虑借款人的实际需要和灾害等带来的客观影响,个别贷款期限可视情况延长。
(5)简化贷款手续。全面推行农村小额贷款证制度,对以获得贷款证的农户和农村小企业,凭贷款证和有效身份证件即可办理贷款手续。增加贷款申请受理的渠道,在营业网点设立农村小额贷款办理专柜或兼柜,开辟农村小额贷款绿色通道,方便农户和农村小企业申请贷款。
(6)对非农农户的授信。非农业生产农户是指从事非农业生产的个体工商户、专业运输户、生产加工的各类小企业等。对非农农户授信时要首先对其拥有的能够提供抵押的资产价值进行评估,并办理有效证件后再进行授信。抵押品的抵押率按省联社制定的相关规定办法掌握。


第4题:

国家出台过哪些关于落实华侨私房的政策?


正确答案:关于落实华侨私房的政策主要有: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分别于1984年和1987年转发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关于加快落实华侨私房政策的意见》(中办发[1984]44号文件)和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关于落实华侨私房政策的补充意见》(中办发[1987]7号文件)。

第5题:

单位出台了许多惠民政策,但是在执行过程当中,据下属基层单位反映,因资金不足,人手不够,缺乏统一标准等原因,导致政策执行效果并不好。如果领导让你去解决这个问题,你会怎么办?


正确答案: 落实惠民政策,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民生任务,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生产条件的改善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因此我会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对惠民政策的执行效果进行全面细致的了解,进而提出科学可行的解决办法,以确保各项惠民政策能够落实到位。
首先,对惠民政策执行情况进行深入调研。通过实地走访、问卷、座谈会等多种方式相结合,充分了解政策执行以来所取得的实效,以及政策执行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并进行深入分析、研究、总结,以便后期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措施。
其次,针对基层单位反映的资金不足、人手不够、缺乏统一标准等问题,我会提出进一步的解决措施:
一是加大惠民资金的投入,落实基层工作经费。加大投入力度,提高惠民政策的补贴标准和范围。按上年度惠民资金支出总额或服务对象人数的一定比例,安排必要的专项工作经费,并纳入财政预算,专款专用。
二是健全和完善各项制度,提高资金的监管能力。提高落实惠民政策的能力和水平,不仅要靠干部工作的自觉性,还要有相应的制度和机制做保证。通过健全制度,加强资金监管,进一步转变工作职能,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工作效率。
三是加大人力资源投入,提高人员素质。增派人手,全力配合惠民政策的执行,同时,加强管理和培训,提高人员业务素质,并制定相应的配套制度,促使基层工作经历与干部的提拔、职称评定等切身利益相挂钩,增强制度的影响力。
四是统一惠民补贴政策的标准,适当提高补贴标准。扩大直补范围,逐年增加资金额度,同时要随着经济发展适时提高惠民政策补助标准。
最后,将解决方案提请领导批复,带领导批复同意后,尽快联系相关部门进行落实,确保惠民政策在后续的执行过程中不打折扣,切实让广大民众从中受益。并继续跟进政策的执行,实时掌握政策的执行效果。

第6题:

据你了解当前我国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政策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答案:
解析:
(1)推行区域卫生规划,严格收入制度,实行卫生全行业管理。
(2)把医疗机构分为营利性和非营利性两类进行管理,非营利性医院政府适当给予经费补助,并享受税费优惠政策,医疗收费执行政府指导价格。营利性医院自主经营,价格放开。
(3)理顺卫生执法监督体系,成立卫生监督所,强化卫生执生监督职能。成立疾病控制中心,加强预防保健工作。
(4)医院药品采购实行统一招标,门诊药房收支实行两条线管理。
(5)卫生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实行领导任期目标责任制和全员聘用制,进行劳动分配制度改革。

第7题:

2016年底,某市出台了《党员干部容错纠错机制的实施办法(试行)》,有人说政策出台为党员干部吃了定心丸,让改革创新者能放手干、大胆干;而有人说政策出台是为失败找借口。对此,你怎么看?


答案:
解析:
“健全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给改革创新者撑腰鼓劲,让广大干部愿干事、敢干事、能干成事。”来自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话语让广大政府工作人员吃了定心丸。

我国正处于改革的深水区攻坚时,  改革道路绝非坦途,是除旧布新的过程,是迎着困难上、不断迎接挑战的过程。现实中,一些改革措施遭遇“中梗阻”,一些重大战略难以落实,一定程度上与一些领导干部有顾虑、不敢改革、不敢创新有关,他们认为“枪打出头鸟”、“做得越多风险越大”。通过健全激励机制,让改革创新者尝到“甜头”,看到干与不干确实不一样;通过容错纠错机制,让改革创新者感受到“依靠”,释放出更多的工作活力。

为了更好的推行“容错纠错机制”,切实将将其落实到位,不至于成为题目中所说的“失败者的保护伞”,我觉得在推行过程中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明确条则适用范围。如在日常工作中查明资料属实,先行审批后再补交资料的、没有为自己、他人或单位谋取私利的、等等。明确适用范围,才能更有效的将工作落实到实处,不至于成为一纸空文。

认定免予追责的程序,程序正义是实体正义的保障。明确好容错纠错的具体流程,有助于保证政策与制度的公平公正,维护政府的权威。我认为认定流程应包括申请-核实-认定(暂缓)-公告几步,其中核实工作应当为重中之重,纪委以及检察院协同合作、独立调查,确保调查的准确性。

“惟其艰难,方显勇毅;惟其笃行,才弥足珍贵。”健全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意义重大,会坚定广大领导干部改革创新的决心,增加他们推进改革创新的底气。

第8题:

我国政府关于社会办医方面还出台了哪些政策?此次颁布的《关于促进社会办医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都包括那些重要措施?


正确答案:我国政府关于社会办医方面出台的政策:《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40号)和《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发展改革委卫生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10〕58号)
《关于促进社会办医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包括的重要措施:
一、进一步放宽准入
(一)清理规范医疗机构设立审批。明确并向社会公开公布举办医疗机构审批程序、审批主体和审批时限。各级相关行政部门要按照“非禁即入”原则,全面清理、取消不合理的前置审批事项,整合社会办医疗机构设置、执业许可等审批环节,进一步明确并缩短审批时限,不得新设前置审批事项或提高审批条件,不得限制社会办医疗机构的经营性质,鼓励有条件的地方为申办医疗机构相关手续提供一站式服务。完善社会办医疗机构设立审批的属地化管理,进一步促进社会办医,具体床位规模审批权限由各省(区、市)按照《医疗机构管理条例》自行确定。鼓励社会力量举办中医类专科医院和只提供传统中医药服务的中医门诊部、中医诊所,加快社会办中医类机构发展。
(二)公开区域医疗资源规划情况。各地要定期公开公布区域内医疗机构数量、布局以及床位、大型设备等资源配置情况,并将社会办医纳入相关规划,按照一定比例为社会办医预留床位和大型设备等资源配置空间,在符合规划总量和结构的前提下,取消对社会办医疗机构的具体数量和地点限制。出台或调整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须及时向社会公开公布,并详细说明本区域可新增或拟调整的医疗资源的规模和布局。对涉及新增或调整医疗资源的,包括新建城区等,政府必须落实保基本的责任,同时支持由社会力量举办和运营医疗机构。未公开公布规划的,不得以规划为由拒绝社会力量举办医疗机构或配置医疗设备。
(三)减少运行审批限制。不将社会办医疗机构等级、床位规模等作为确定配置大型设备的必要前置条件,重点考核机构人员资质与技术服务能力等指标。优化大型设备配置使用程序,简化流程。严控公立医院超常配置大型医用设备;社会办医疗机构配置大型医用设备,凡符合规划条件和准入资质的,不得以任何理由加以限制。
(四)控制公立医院规模,规范公立医院改制。按照总量控制、结构调整、规模适度的原则,合理控制公立医疗机构数量和规模,拓展社会办医发展空间。总结地方实践经验,引导和规范公立医院改制,避免国有资产流失。各地要结合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制订工作,明确政府办医的范围和数量,落实政府投入责任,严格限制公立医院特需服务规模。在县域内,社会办医要和县级公立医院改革相结合,发挥公立医院主体作用和社会办医补充作用,相辅相成。在此基础上,在公立医疗资源丰富的地区,有序引导和规范包括国有企业办医院在内的部分公立医院改制。推动国有企业办医院分离移交或改制试点,建立现代法人治理结构。积极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国有企业办医疗机构重组改制。
二、拓宽投融资渠道
(五)加强财政资金扶持。将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社会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纳入政府补助范围,在临床重点专科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执行与公立医疗机构同等补助政策。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支持符合条件的社会办医疗机构承接当地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以及政府下达的相关任务,并逐步扩大购买范围。将符合条件的社会办医疗机构纳入急救网络,执行政府下达的指令性任务,并按与公立医疗机构同等待遇获得政府补偿。鼓励地方探索建立对社会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举办者的激励机制。
(六)丰富筹资渠道。通过特许经营、公建民营、民办公助等模式,支持社会力量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鼓励地方通过设立健康产业投资基金等方式,为社会办医疗机构提供建设资金和贴息补助。鼓励社会办医疗机构以股权融资、项目融资等方式筹集开办费和发展资金。支持符合条件的社会办营利性医疗机构上市融资或发行债券,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利用多种融资工具进行融资。
(七)优化融资政策。鼓励金融机构根据医疗机构特点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扩大业务规模。拓宽信贷抵押担保物范围,探索允许社会办医疗机构利用有偿取得的用于非医疗用途的土地使用权和产权明晰的房产等固定资产办理抵押贷款。鼓励社会办医疗机构在银行间债券市场注册发行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筹集资金,鼓励各类创业投资机构和融资担保机构对医疗领域创新型业态、小微企业开展业务。
三、促进资源流动和共享
(八)促进大型设备共建共享。探索以公建民营或民办公助等多种方式,建立区域性检验检查中心,面向所有医疗机构开放。大型设备配置饱和的区域不允许包括公立医疗机构在内的所有医疗机构新增大型设备,鼓励地方通过各种方式整合现有大型设备资源,提高使用效率。鼓励公立医疗机构与社会办医疗机构开展合作,在确保医疗安全和满足医疗核心功能前提下,实现医学影像、医学检验等结果互认和医疗机构消毒供应中心(室)等资源共享。
(九)推进医师多点执业。加快推进和规范医师多点执业,鼓励和规范医师在不同类型、不同层级的医疗机构之间流动,鼓励医师到基层、边远山区、医疗资源稀缺地区和其他有需求的医疗机构多点执业,医务人员在学术地位、职称晋升、职业技能鉴定、专业技术和职业技能培训等方面不因多点执业受影响。各地要根据实际,对开展医师多点执业涉及的人事管理、收入分配、社会保险等工作尽快研究制订试点方案,取得经验后逐步推开。鼓励探索区域注册和多点执业备案管理试点。
(十)加强业务合作。鼓励地方探索公立医疗机构与社会办医疗机构加强业务合作的有效形式和具体途径。鼓励公立医疗机构为社会办医疗机构培养医务人员,提高技术水平,并探索开展多种形式的人才交流与技术合作。鼓励具备医疗机构管理经验的社会力量通过医院管理集团等多种形式,在明确责权关系的前提下,参与公立医疗机构管理。
四、优化发展环境
(十一)落实医疗机构税收政策。积极落实社会办医疗机构各项税收政策。对社会办医疗机构提供的医疗服务,免征营业税;
对符合规定的社会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自用的房产、土地,免征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对符合规定的社会办营利性医疗机构自用的房产、土地,自其取得执业登记之日起,3年内免征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社会办医疗机构按照企业所得税法规定,经认定为非营利组织的,对其提供的医疗服务等符合条件的收入免征企业所得税。企业、个人通过公益性社会团体或者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对社会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的捐赠,按照税法规定予以税前扣除。
(十二)将社会办医纳入医保定点范围。将符合条件的社会办医疗机构纳入医保定点范围,执行与公立医疗机构同等政策。不得将医疗机构所有制性质作为医保定点的前置性条件,不得以医保定点机构数量已满等非医疗服务能力方面的因素为由,拒绝将社会办医疗机构纳入医保定点。规范各类医疗收费票据,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使用统一的医疗收费票据,营利性医疗机构使用符合规定的发票,均可作为医疗保险基金支付凭证,细化不同性质医疗机构收费和票据使用与医保基金的结算办法。
(十三)提升临床水平和学术地位。鼓励社会办医疗机构引进新技术、开展新项目,提供特色诊疗服务。支持社会办医疗机构积极引进中高端人才,组织开展多方面的科技交流与合作。社会办医在职称评定、科研课题招标和成果评价等方面与公立医疗机构享有同等待遇。鼓励符合条件的社会办医疗机构申报认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医师定期考核机构、医学高(中)等院校临床教学基地等。支持社会办医疗机构参与各医学类行业协会、学术组织、职称评定和医疗机构评审委员会,在符合标准的条件下,不断提高其人员所占比例,进一步保障社会办医疗机构医务人员享有担任与其学术水平和专业能力相适应的职务的机会。
(十四)规范收费政策。坚决执行国家行政事业收费相关政策,对社会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免征行政事业性收费,对营利性医疗机构减半征收行政事业性收费。进一步清理和取消对社会办医疗机构不合理、不合法的收费项目,在接受政府管理的各类收费项目方面,对社会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执行与公立医疗机构相同的收费政策和标准。
(十五)完善监管机制。加强对社会办医疗机构负责人及有关管理人员的培训,促进规范管理,提高经营水平。加大医疗机构信息公开力度,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定期公开公布区域内医疗机构服务情况及日常监督、处罚信息,接受社会监督。加强监管体系和能力建设,严厉打击非法行医,严肃查处租借执业证照开设医疗机构和出租承包科室等行为,严惩经查实的恶性医疗事故、骗取医保资金、虚假广告宣传、过度医疗、推诿患者等行为,探索建立医疗机构及其从业人员退出机制。建立健全医疗机构及其从业人员信用记录,依法推进信息公开并纳入国家统一的信用信息共享交换平台,对严重违规失信者依法采取一定期限内行业禁入等惩戒措施。加强医疗安全管理,引导参加医疗责任险。完善医疗机构分类管理政策,出台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管理细则,明确对经营性质、资金结余使用等的监管办法。
(十六)营造良好氛围。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大力宣传各地鼓励、引导社会办医疗机构发展的方针政策,宣传社会办医疗机构在医疗服务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宣传和表彰社会办医疗机构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扩大社会办医疗机构的影响,形成有利于社会办医疗机构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
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把发展社会办医放在重要位置,加强沟通协调,密切协作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各有关部门要根据本通知要求,及时制订或完善配套措施,同时为地方开展差别化、多样化改革探索留出空间。各省级人民政府要结合实际制定具体工作方案,细化政策措施,确保落到实处。各级发展改革委、卫生计生委等部门要对政策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和跟踪分析,建立重点工作跟踪机制和定期督导制度,确保促进社会办医加快发展取得成效。

第9题:

国家关于因私事出境的归侨、侨眷职工租住公房和参加房改购房的问题出台过哪些政策?


正确答案: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建设部分别在1998年4月和2001年9月出台了《关于归侨侨眷职工因私事出境租住公房和参加房改买房问题的规定》(侨内会发[1998]002号)和《关于归侨侨眷参加房改买房问题的补充规定》(侨内会[2001]132号)。

第10题:

改革开放以来,中央连续出台了()“三农”一号文件。

  • A、5个
  • B、11个
  • C、16个
  • D、36个

正确答案: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