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9年11月份开始,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连续6个月出现上升。随着国际金融危机逐步缓解,我国价格总体水平上涨加快,2

题目
单选题
从2009年11月份开始,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连续6个月出现上升。随着国际金融危机逐步缓解,我国价格总体水平上涨加快,2010年5月份,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达到3.1%。下列采取的稳定物价的措施,你认为恰当的是().
A

减少居民对商品的需求

B

增加社会总供给

C

扩大居民对商品的需求

D

降低银行存贷款利率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自1998年起,我国进入通货紧缩。在1998年至2002年8月间,居民消费价格同期化指数上涨率有50个月低于1%,有31个月是负增长。仅就2002年情况看,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6月下降0.8%,生产资料价格指数1~6月下降47%。

结合本章有关货币的知识,试分析我国曾出现的通货紧缩这一经济现象。


正确答案:
通货紧缩是指由于流通中的纸币发行量少于所需要的货币量,从而导致纸币升值和物价的普遍下跌的现象。形成通货紧缩的原因有很多,从我国的情况来看,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生产能力开始出现总体性过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产力得到快速发展,出现了大部分商品供过于求的局面。这是造成产品积压、价格下跌、形成通货紧缩的一个重要原因。
(2)体制性因素的影响。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中,社会保障体制的转轨、就业体制的改革、教育体制、城镇住房体制改革等,使居民自己所承担的住房、养老、医疗、保险、教育等方面支出的比重越来越大。这一变化造成消费者对于未来支出预期的增强,于是纷纷压低现期支出水平,从而降低了现期需求水平和购买力,造成商品积压、价格下跌。
(3)供给结构不适应需求结构。在生产能力总体过剩的大格局下,供求结构出现失衡,即生产领域提供的产品,并不是消费者所真正需要的产品,由此造成消费者持币不购、物价下跌的现象。
(4)外部需求萎缩的影响。东南亚金融危机之后,这些地区的许多国家纷纷贬值本国的货币,使我国出口形势空前严峻,外部需求萎缩,造成许多出口商品积压。针对通货紧缩现象,我国政府先后采取了稳健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以及投资政策、收入政策、外贸政策等来治理通货紧缩,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第2题:

我国价格统计体系的核心内容是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工业品价格指数、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和房地产价格指数等6大价格指数。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正确答案:√

第3题:

根据图表判断,下列有关2008年1~8月三大价格指数运行情况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与去年同期相比,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月累计涨幅一直在6.7~7.1区间内运行

B.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基本保持上涨趋势,并逐渐逼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C.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和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总体上呈加快上涨态势

D.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始终高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正确答案:D

25.【答案】D。解析∶2008年1月和2月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低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D项说法错误。

第4题:

共用题干
从2010年开始,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涨幅呈现逐月逐季加快趋势,2010年和2011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分别同比上涨3.3%和5.4%。为实现当年宏观经济目标,中国人民银行在2011年6次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3次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2012年以上,随着国内经济增长有所放缓和稳健货币政策效果进一步显现,主要价格指数也呈现出回落走势,2012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涨2.6%。根据以上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从2010年到2012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涨幅看,该期间的通货膨胀在程度上属于()通货膨胀。
A:爬行式
B:温和式
C:奔腾式
D:恶性

答案:A,B
解析:
在我国多年的宏观金融调控实践中,由于我国经济转轨的性质,我国货币政策目标实际上是以防通货膨胀为主的多目标制。在“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的法律规定下有很大的相机抉择的余地。
爬行式通货膨胀是指价格总水平上涨的年率不超过2%~3%,并且在经济生活中没有形成通货膨胀的预期。温和式通货膨胀是价格总水平上涨比爬行式高,但又不是很快,具体百分比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
中央银行提高法定存款准备率、降低商业银行创造货币的能力,从而达到紧缩信贷规模、削减投资支出、减少货币供给量的目的。
选项A错误。

第5题:

近两年来,随着国际市场能源资源性产品价格的持续大幅上涨.制造业的生产成本不断抬高.使得国际市场竞争激烈的各类制成品价格也开始逐步上升.价格上涨开始从上游向下游传递。与此同时,国际商品价格上涨也开始向各国国内传递,特别是能源和农产品价格大幅上涨对各国消费价格指数产生明显的上升推动作用。
这段文字强调的是()。
A.国际商品市场价格上涨开始向各国国内传递
B.价格上涨开始从制造业上游向下游传递
C.制造业的生产成本对各国消费价格指数的影响
D.国际市场能源资源性产品价格对国内消费价格的影响


答案:D
解析:
抓住文段中的关键程度副词“特别”。根据“特别’,可以初步判断文段强调的重点应该是其后面的内容,即“能源和农产品价格大幅上涨对各国消费价格指数产生明显的上升推动作用”0四个选项中与此表述一致的是D项。

第6题:

下列关于消费价格指数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通货膨胀率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方向变动

B.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货币购买力下降

C.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下降,货币购买力下降

D.消费价格指数的提高意味着实际工资的减少


正确答案:ABD

第7题:

以下数据是对于上海市2008年1~8月三大价格指数运行的统计结果,根据图表内容回答题。


根据图表判断,下列有关2008年1~8月三大价格指数运行情况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与去年同期相比,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月累计涨幅一直在6.7~7.1区间内运行
B. 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基本保持上涨趋势,并逐渐逼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C. 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和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总体上呈加快上涨态势
D. 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始终高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答案:D
解析:
解题指导: A项符合题意,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及月累计涨幅一直在6.7至7.1区间内运行。从图表中可得,B、C项正确,D项说法错误。故答案为D。

第8题:

近两年来,随着国际市场能源资源性产品价格的持续大幅上涨,制造业的生产成本不断抬高,使得国际市场竞争激烈的各类制成品价格也开始逐步上升,价格上涨开始从上游向下游传递。与此同时,国际商品市场价格上涨也开始向各国国内传递,特别是能源和农产品价格大幅上涨对各国消费价格指数逐步产生明显的上升推动作用。

这段文字的强调是( )

A、国际商品市场价格上涨开始向各国国内传递

B、价格上涨开始从制造业上游向下游传递

C、制造业的生产成本对各国消费价格指数的影响

D、国际市场能源资源性产品价格对国内消费价格的影响


正确答案:D

文段内容从国际市场能源货源性产品价格的待续大幅上涨,到国际商品市场价格上涨,再引起各国消费价格指数逐步产生明显的上升,D是题干中明显要说明的问题。

第9题:

共用题干
从2010年开始,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涨幅呈现逐月逐季加快趋势,2010年和2011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分别同比上涨3.3%和5.4%为实现当年宏观经济目标,中国人民银行在2011年6次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3次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2012年以来,随着国内经济增长有所放缓和稳健货币政策效果进一步显现,主要价格指数也呈现出回落走势,2012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涨2.6%。根据以上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在2010年至2012年期间,我国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主要有()。
A:2010年前流动性紧缩的滞后影响
B:重要农产品和关键生活品价格涨幅较大
C:共同理性预期放大效应
D:成本推进

答案:B,C,D
解析:
我国的货币政策目标是以防通胀为主的多目标制。
从通货膨胀程度来看,爬行式不超过2%~3%,奔腾式上涨率在2位数以上,恶性通货膨胀物价上升特别猛烈且呈加速趋势,可排除选项A、C、D,因此判断属于温和式通胀。
央行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降低了商业银行的货币创造能力,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提高了企业借贷成本。
选项A,应该是2010年前流动性过剩的滞后影响。

第10题:

共用题干
从2010年开始,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涨幅呈现逐月逐季加快趋势,2010年和2011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分别同比上涨3.3%和5.4%为实现当年宏观经济目标,中国人民银行在2011年6次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3次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2012年以来,随着国内经济增长有所放缓和稳健货币政策效果进一步显现,主要价格指数也呈现出回落走势,2012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涨2.6%。根据以上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从我国多年来的金融宏观调控实践和2010年以来的实际情况看,我国的货币政策目标是()。
A:以防通货膨胀为主的单一目标制
B:以促经济增长为主的单一目标制
C:以防通货膨胀为主的多目标制
D:以促经济增长为主的多目标制

答案:C
解析:
我国的货币政策目标是以防通胀为主的多目标制。
从通货膨胀程度来看,爬行式不超过2%~3%,奔腾式上涨率在2位数以上,恶性通货膨胀物价上升特别猛烈且呈加速趋势,可排除选项A、C、D,因此判断属于温和式通胀。
央行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降低了商业银行的货币创造能力,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提高了企业借贷成本。
选项A,应该是2010年前流动性过剩的滞后影响。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