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缺血性脑梗死CT平扫表现?

题目
问答题
简述缺血性脑梗死CT平扫表现?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脑梗死可由血栓形成和栓塞所致,但两者在CT上不易区分,故通称为缺血性脑梗死。CT表现如下:①发病后2~4小时,仅表现为灰白质分界不清,看不到明显的低密度区,有时还可见到大范围脑回增宽,脑沟、脑裂变浅消失,病变呈楔形或扇形。②发病后6~24小时,少数患者灰、白质内出现边界不清的稍低密度灶。③发病24小时后,大部分病例可见到边界较清楚的按梗塞动脉供血区分布的楔形低密度灶。④发病后1~2周,可见到边界清楚、密度均匀的低密度区,脑水肿及占位效应明显。⑤发病后2~3周,出现“模糊效应”,即病灶区模糊不清,甚至呈等密度。⑥发病后4-8周,病灶区密度接近于脑脊液,最后形成囊腔,并出现负占位效应。⑦CT增强病变区常表现为脑回样、点线样、团片状或环形强化。
解析: 暂无解析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首选检查方法为()

  • A、CT平扫
  • B、CT增强
  • C、CT平扫+增强
  • D、MRI
  • E、X线平片

正确答案:D

第2题:

简述脑梗死的CT表现。


正确答案: 脑梗死CT表现与梗死类型及病期有关。
(1)缺血性脑梗死:脑血管闭塞后24小时内,CT检查可无阳性发现。24小时后呈低或混杂密度区,常并发脑水肿和占位表现。1~2周后边缘变清楚,2~3周后病灶变成等密度,4~6周则变为低密度软化灶。病侧脑室扩大。脑梗死3天至6周时低密度区中可出现脑回状、斑状或环状增强。
(2)出血性脑梗死:好发于皮质和基底核,为大片低度区中出现不规则的高密度出血斑。
(3)腔隙性脑梗死:多位于基底核与脑干,表现为直径<1.0cm边缘清楚的低密度灶。

第3题:

简述缺血性脑梗死CT平扫表现?


正确答案: 脑梗死可由血栓形成和栓塞所致,但两者在CT上不易区分,故通称为缺血性脑梗死。CT表现如下:①发病后2~4小时,仅表现为灰白质分界不清,看不到明显的低密度区,有时还可见到大范围脑回增宽,脑沟、脑裂变浅消失,病变呈楔形或扇形。②发病后6~24小时,少数患者灰、白质内出现边界不清的稍低密度灶。③发病24小时后,大部分病例可见到边界较清楚的按梗塞动脉供血区分布的楔形低密度灶。④发病后1~2周,可见到边界清楚、密度均匀的低密度区,脑水肿及占位效应明显。⑤发病后2~3周,出现“模糊效应”,即病灶区模糊不清,甚至呈等密度。⑥发病后4-8周,病灶区密度接近于脑脊液,最后形成囊腔,并出现负占位效应。⑦CT增强病变区常表现为脑回样、点线样、团片状或环形强化。

第4题:

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在B超和CT的表现分别为()

  • A、B超较强回声,平扫CT值为正值
  • B、B超较低回声,平扫CT值为负值
  • C、B超较强回声,平扫CT值为负值
  • D、B超较低回声,平扫CT值为正值
  • E、B超为无回声,平扫CT值为负值

正确答案:C

第5题:

简述周围型肺癌的CT平扫征象。


正确答案: 边缘征象:深分叶、棘状突起与毛刺、血管集束和血管连接征、胸膜凹陷征。
内部征象:软组织块密度均/不均、小泡征、含气细支气管征、癌性空洞、壁不整、偏心钙化。

第6题:

脑梗死1~2周CT扫描即可出现模糊效应,即CT平扫病灶为等密度,难以分辨。


正确答案: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