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简要说明凝血酶原时间测定的临床意义。

题目
问答题
简要说明凝血酶原时间测定的临床意义。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在肝疾患时通常进行的过筛试验为()。

A、出血时间测定

B、凝血酶原时间测定

C、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测定

D、凝血酶凝固时间测定

E、肝促凝血酶原激酶试验


标准答案:BCDE

第2题:

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检测原理及临床意义?


正确答案:在抗凝血浆中,加入足够量的组织凝血活酶(组织因子,TF)和适量的Ca2+,血浆凝固所需的时间,即为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是外源性凝血系统的筛选试验。

第3题:

反映外源性凝血途径的试验是()

A.血清凝血酶原时间测定

B.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测定

C.凝血时间测定

D.出血时间测定


答案:C

第4题:

简要说明凝血酶原时间测定的临床意义。


正确答案:(1)本试验为外源性凝血系统的过筛试验。
(2)时间延长主要见于Ⅱ、Ⅴ、Ⅶ、Ⅹ因子减少,纤维蛋白原减少和抗凝物质增多。

第5题:

简要说明脂蛋白的临床意义。


正确答案:脂蛋白[LP(a)]主要临床意义:LP(a)的高水平是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它与高血压、吸烟、高LDL-C、低HDL-C等因素无明显相关。但LDL-C较高时,高LP(a)的危险性就更高。在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形成中,LP(a)和ApoB起协同作用。

第6题:

试述血浆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的临床意义。


答案:
解析:
血浆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可见于下列情况:①肝实质损伤,如肝炎及肝硬化。②维生素K缺乏及阻塞性黄疸。③DIC。④Ⅱ、Ⅴ、Ⅶ、Ⅹ因子及纤维蛋白原缺乏。⑤用华法林及香豆素类药物后。

第7题:

简述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测定的原理、报告方式及临床意义。


正确答案:原理:在血浆中,加入足够量的组织凝血活酶(含TF)和适量的钙离子,即可满足外源凝血的全部条件,使凝血酶原转变成凝血酶,后者使纤维蛋白原转变成纤维蛋白。观察从加钙离子到血浆凝固开始所需的时间即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报告方式:①凝血酶原时间(PT),应报告正常对照结果;②凝血酶原时间比值(PTR);③国际标准化比值(INR)=(PT病人/PT正常人)WHO规定对口服抗凝剂患者必须使用INR作为PT报告形式,并用作抗凝治疗监护的指标。

第8题:

血栓与止血常用筛选试验包括

A、出血时间测定、血小板计数、血块收缩试验、凝血时间测定

B、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测定、甲胎蛋白测定、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测定、血清胆红素测定

C、血小板计数、血清胆红素测定、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测定、血清胆碱酯酶测定

D、凝血时间测定、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测定、甲胎蛋白测定、出血时间测定

E、血块收缩试验、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测定、血清胆碱酯酶测定、血清胆红素测定


参考答案:A

第9题:

血浆凝血酶原时间参考值如何确定?有何临床意义?


正确答案: (1)凝血酶原时间:男性11~13.7秒,女性11~14.3秒,男、女平均为12±1秒。应测正常对照值,待测标本测定值超过正常对照值3秒以上为异常。
(2)凝血酶原时间比率(prothrombinrate,PTR):即被检血浆的凝血酶原时间/正常血浆的凝血酶原时间,参考值为0.82~1.15(1.00±0.05)。
(3)国际正常化比值(intermtionalnormalized|ratio,INR):依ISI不同而异。
临床意义:
(1)PT延长:见于
①先天性凝血因子Ⅱ、因子Ⅴ、因子Ⅶ、因子Ⅹ减低。
②后天性凝血因子缺乏,如严重肝病、维生素K缺乏、纤溶亢进、DIC、口服抗凝剂等。
(2)PT缩短:见于先天性FV增多、血液高凝状态如DIC早期、心肌梗死、脑血栓形成、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多发性骨髓瘤等。
(3)INR是监测口服抗凝剂的首选指标,中国人以INR为2.0~3.0为宜。

第10题:

试述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测定的原理及其临床意义。


正确答案:在抗凝血浆中,加入足够量的组织凝血活酶(组织因子,TF)浸出液和适量的钙离子后,血浆凝固所需的时间即称为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T测定是外源凝血系统常用的筛选试验。
(1)PT延长:超过正常对照3秒以上或PTR超过正常范围即为延长。主要见于:①先天性因子Ⅱ、Ⅴ、Ⅶ、X减少及纤维蛋白原的缺乏(低或无纤维蛋白原血症);②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如DIC、原发性纤溶亢进症、肝病的阻塞性黄疸和维生素K缺乏;③血循环中抗凝物质增多等。
(2)PT缩短:见于高凝状态(DIC早期)及血栓性疾病,如心肌梗死、脑血栓形成、深静脉血栓及MM等。
(3)PT及INR是监测抗凝剂用量的首选指标,国人的INR值以2.0~3.0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