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题:
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核泄漏事故。我国国民为了防止核辐射扩散对健康有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于是争相抢购碘盐、碘片等预防性物品,个别商店趁机哄抬物价。这一事实说明市场调节具-有( )。 A.自发性 B.滞后性 C.盲目性 D.竞争性
第2题:
第3题:
【案例二】
2011年3月11日,日本特大地震引发的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核物质泄漏后, “食用碘盐可抗核辐射”的传言不胫而走,“江浙沿海海水受污染,将停止产盐”等 衍生传言加剧了人们的恐慌,导致我国多地疯抢食盐,引发“盐荒”。
3月中旬以来,平常堆满货架的食盐突然成了紧俏商品,许多地方大小超市碘 盐脱销,闹起“盐荒”,食盐属政府专营、统一定价的商品,但“盐荒”让一些商贩趁 机哄抬盐价,原来只卖1.4元一袋的食盐涨至10元一袋。
一位老年妇女说:“碘盐能不能防辐射,我不知道,但是人们都在抢购,如果自己没买,终归有些不放心。”
【案例思考】
1.请根据以上材料分析产生“盐荒”的主要原因。(5分)
第4题:
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9.0级强烈地震并引发海啸,在地震中受损的福岛核电站出现核泄漏现象,核辐射超标,引起了作为日本近邻的中国的一些民众的恐慌。有人谣传使用碘盐可预防辐射,海水被放射性物质污染而没法再提炼盐,广东、浙江、安徽、江西等多地市民抢购碘盐,导致食盐脱消,这一现象表明() 1、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水平 2、商品的质量、性能会影响消费者对商品的需求 3、消费者应当树立科学的消费观,避免盲从,理性消费 4、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消费需求增加将扩大食盐生产
第5题:
第6题:
第7题:
第8题:
【案例】
2011年3月11日,日本福岛特大地震引发核电站泄漏,“食用碘盐可以防辐射”、“江浙沿海海水受核辐射污染”等衍生传言加剧了民众恐慌,导致我国各地抢购食盐,引发“盐荒”。
3月中旬以来,食盐成为了紧俏商品,大小超市食盐脱销,闹起“盐荒”。食盐作为政府专营、统一定价商品,但是,一些食盐商贩哄抬物价,原本1.4元一袋的食盐涨至10元一袋。
一位老年妇女说:“碘盐能不能防辐射我不清楚,但人们都在抢,如果自己不买毕竟有些不放心。”
【案例思考】
1.根据以上材料,分析“盐荒”的原因。(10分)
第9题:
第10题:
福岛核电站事故后出现过抢碘盐风波。关于碘盐,以下说法正确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