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市镇建制标准和城镇人口统计发生过些什么变化?了解这些变化有什么意义?

题目
问答题
中国市镇建制标准和城镇人口统计发生过些什么变化?了解这些变化有什么意义?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20世纪以来中国经历的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是什么?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


答案:
解析:
[答案要点]
(1)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
①第一次是辛亥革命,推翻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它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人民的悲惨境遇,但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使反动统治秩序再也无法稳定下来.
②第二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这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完成的.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完成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创造了前提.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创造性地完成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开始了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并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使古老的中国以崭新的姿态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③第三次是改革开放,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在新中国成立以来革命和建设成就的基础上.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成功地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大幅度提高了我国的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开辟了广阔的前景.社会主义在中国显示出蓬勃的生机和活力,并赋予中华民族复兴以新的强大生机
(2)三次历史巨变意义: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前途命运,决定了中国历史的发展方向.
(3)三次历史巨变证明:
①只有马克思主义才是指引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和团结中国各族人民不断取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胜利,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康庄大道.正是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历史和人民郑重地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共产党领导和走社会主义道路.
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毫不动摇地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是我们事业能够经受风险考验,顺利达到目标的最可靠的保证.

第2题:

语言发展变化有哪些特点?为什么会有这些特点?
渐变性和不平衡性是语言发展的两个最重要的特点关于这两个特点,要从语言的社会功能、语言与社会的密切联系角度来认识深入认识
语言的发展变化之所以具有渐变性特点,这是由语言的社会功能所决定的,语言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社会成员相互联系的纽带和桥梁,是人们日常生活根本离不开的,人们无时无刻不使用语言,语言同社会的关系是如此密切,因此不可能发生巨变、突变,只能逐渐变化,即使社会发生了剧烈变化,语言也不马上巨变,大有我自岿然不动之势这样才能有人们的需要相适应,不至于影响人们的使用
语言发展不平衡性特点产生的原因是:
第一,语言系统各个组成部分中,词汇变化最快,因为词汇与社会的联系最为紧密,最直接,对社会的发展变化反应也最灵敏,社会的变化,现实现象的产生与消失,随时都能在词汇中反应出来;
第二,由于各地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水平不一致,往往就导致语言在不同地域的发展变化具有不同的特点,因而具有不平衡性的特点。

第3题:

请教自明朝中期以来中国和世界发生了什么变化

自明朝中期以来中国和世界发生了什么变化,试举两例证明这种变化,请详细点


明朝中期以来,中国走向闭关锁国,逐渐与世界隔离;而西方资本主义兴起后,殖民者开始对外侵略。 例子:明朝中期以后,国家的经济无法再支持像“郑和下西洋”这样的厚往薄来,而且沿海倭寇作乱,所以捡起祖制,实施海禁,严格限制对外经济、文化、科学等方面的交流。1553年,葡萄牙商船借口在海上遇到风浪,请求到澳门晾晒“水湿贡物”,广东官员接受贿银,允之。葡萄牙人得以上岸,自此入住、长期盘踞澳门。
明朝中期以来,中国走向闭关锁国,逐渐与世界隔离;而西方资本主义兴起后,殖民者开始对外侵略。 例子:明朝中期以后,国家的经济无法再支持像“郑和下西洋”这样的厚往薄来,而且沿海倭寇作乱,所以捡起祖制,实施海禁,严格限制对外经济、文化、科学等方面的交流。1553年,葡萄牙商船借口在海上遇到风浪,请求到澳门晾晒“水湿贡物”,广东官员接受贿银,允之。葡萄牙人得以上岸,自此入住、长期盘踞澳门。
明朝中期以来,中国走向闭关锁国,逐渐与世界隔离;而西方资本主义兴起后,殖民者开始对外侵略。 例子:明朝中期以后,国家的经济无法再支持像“郑和下西洋”这样的厚往薄来,而且沿海倭寇作乱,所以捡起祖制,实施海禁,严格限制对外经济、文化、科学等方面的交流。1553年,葡萄牙商船借口在海上遇到风浪,请求到澳门晾晒“水湿贡物”,广东官员接受贿银,允之。葡萄牙人得以上岸,自此入住、长期盘踞澳门。
明朝中期以来,中国走向闭关锁国,逐渐与世界隔离;而西方资本主义兴起后,殖民者开始对外侵略。 例子:明朝中期以后,国家的经济无法再支持像“郑和下西洋”这样的厚往薄来,而且沿海倭寇作乱,所以捡起祖制,实施海禁,严格限制对外经济、文化、科学等方面的交流。1553年,葡萄牙商船借口在海上遇到风浪,请求到澳门晾晒“水湿贡物”,广东官员接受贿银,允之。葡萄牙人得以上岸,自此入住、长期盘踞澳门。
明朝中期以来,中国走向闭关锁国,逐渐与世界隔离;而西方资本主义兴起后,殖民者开始对外侵略。 例子:明朝中期以后,国家的经济无法再支持像“郑和下西洋”这样的厚往薄来,而且沿海倭寇作乱,所以捡起祖制,实施海禁,严格限制对外经济、文化、科学等方面的交流。1553年,葡萄牙商船借口在海上遇到风浪,请求到澳门晾晒“水湿贡物”,广东官员接受贿银,允之。葡萄牙人得以上岸,自此入住、长期盘踞澳门。
明朝中期以来,中国走向闭关锁国,逐渐与世界隔离;而西方资本主义兴起后,殖民者开始对外侵略。
例子:明朝中期以后,国家的经济无法再支持像“郑和下西洋”这样的厚往薄来,而且沿海倭寇作乱,所以捡起祖制,实施海禁,严格限制对外经济、文化、科学等方面的交流。
1553年,葡萄牙商船借口在海上遇到风浪,请求到澳门晾晒“水湿贡物”,广东官员接受贿银,允之。葡萄牙人得以上岸,自此入住、长期盘踞澳门。
腐败盛行

第4题:

“入世”后中国在WTO的地位发生了什么变化?


正确答案: (一)贸易地位崛起但发展相当不稳定 
1、货物贸易地位高于服务贸易 
2、货物贸易进出口失衡 
3、贸易条件呈逆向发展 
4、资源性产品在进口的比重急剧上升 
5、对外贸易依存度位居世界前茅 
6、对外直接投资资本流入与流出差距较大 
7、中国产品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过低  
(二)享受的权利和应尽义务进行逐步调整 
1、过渡期基本结束 
2、原加限制逐步取消 
3、政策审议间隔期缩短 
4、一些特殊条款逐渐弱化但并未解除 
(三)从接受WTO规则到利用和制定WTO规则 
1、接受WTO协定与协议从多边延伸到诸边 
2、从接受WTO规则到利用WTO规则 
3、开始参与WTO新规则的制定 
4、积极参与WTO争端解决机制活动 
(四)在WTO中作用日益显著受到成员关注 
1、成为WTO主要成员 
2、积极推动多哈回合谈判 
3、支持发展中国家的合理动议 
4、积极接受和参与政策审议机制 
5、在一定程度上肩负起协调的角色 
(五)中国经贸利益扩展和实现利益基础加实
 1、中国队贸易利益追求开始向纵深扩展 
2、中国获取贸易利益的基础在充实 
(六) 中国与WTO成员贸易关系逐步互动

第5题: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外交方针的发生什么变化?


正确答案:⑴新中国初期:
①“另起炉灶”。即不承认旧中国一切屈辱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平等的外交关系;
②“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即清除帝国主义在我国的残余势力和一切特权,然后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的问题;
③“一边倒”。即在两大阵营存在的情况下,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④团结世界各国人民。
⑵20世纪60年代:中国采取“两只拳头回击”。即由于美国继续执行反华政策,苏联推行霸权主义,中苏关系恶化,中国反对两个超级大国的霸权行径;
⑶20世纪70年代:形成“一条线、一大片”的外交突破。毛泽东提出“三个世界”的理论,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改善了同美日关系,加强与第三世界的友好合作;
⑷改革开放以来:实行“无敌国外交”。即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同任何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

第6题:

当考虑了人们的预期因素之后,菲利普斯曲线将发生怎样的变化?这种变化有什么样的政策意义?


答案:
解析:
(1)预期是对未来经济情况的估计,所有的经济主体在做出决策之前,都会对决策的影响进行预期,这种预期最终会影响到政府政策的效果。 (2)“凯恩斯革命”以来,预期概念得到了普遍运用。凯恩斯的《通论》对货币需求、投 资、就业等的分析,无一不取决于经济主体对未来的预期。在凯恩斯的理论体系中,对预期的论述还是假设性和零散的,而不是系统的和分析性的;而且,在凯恩斯的模型中,预期的形成似乎还被罝于经济学之外,属于心理学的范畴。

第7题:

高钾血症时心电图有哪些变化?为什么有这些变化?


正确答案: (1)T波高尖:高钾血症时膜对K+通透性升高,动作电位中与心电图T波对应的3期K+外流加速,使T波突出而高尖。
(2)P波和QRS波振幅降低,间期增宽:这主要由于传导性明显下降昕致。P波是心房去极化波,可因传导延缓变得低平。QRS波群代表心室去极化、因传导性降低使其增宽而电压低。
(3)多种类型的心律失常:由于自律性降低,可出现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停搏。由于传导性降低,可出现各类型的传导阻滞,如房室、房内、室内传导阻滞。此外,因传导性、兴奋性异常等的共同影响出现折返激动可导致室颤。

第8题:

清代赋役制度发生哪些变化?有什么意义?


参考答案:清朝承袭明制,仍实行一条鞭法。虽已有部分丁银摊入地亩之中,但丁役仍是无地少地农民的一大负担,也成为农民隐匿户口的原因。为了增加丁口,稳定税收,以康熙五十年的人丁和丁银为准,额外增丁也不再多征丁银,称为“滋生人丁,永不加赋”。这无疑是封建赋税制度发展的一大进步,但在编审户口时引发极大混乱。广东、四川两省在康熙后期将丁口之赋摊入地亩征收,取得成效。雍正时期,将“摊丁入亩”推行全国。自此,不再按人丁和地亩双重标准收税,而将土地作为唯一的征税标准,简化了税收程序,农民对国家的依附关系削弱,自秦汉以来存在2000多年的丁口税从此结束,标志着国家对农民的封建隶属关系全面松弛,这一变化对我国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第9题:

中国近代城市的特征是什么?他较中国封建城市有那些变化和发展?


正确答案: 中国近代城市的特征:半殖民地的“推拉力”模式;城市化的双重影响;无工业化的城市化。
中国城市从封建城市转型为近代城市,从三个方面来看变化和发展:通商开埠;工矿业发展;铁路交通建设。

第10题:

中国市镇建制标准和城镇人口统计发生过些什么变化?了解这些变化有什么意义?


正确答案: 1、1955年市、镇建制标准(P29)市:聚居人口≥10万的城镇;
镇:县级或以上地方国家机关所在地,或常住人口≥2000,非农业人口≥50%的居民区。
2、1963年市、镇建制标准(P29)市:标准未变,但标准从严掌握,农业人口<20%;
镇:聚居人口≥3000,非农业人口≥70%,或聚居人口2500-3000,非农业人口≥85%
3、1984年市、镇建制标准(P29)镇:乡人口<20000,乡政府驻地非农业人口≥2000,
乡人口≥20000,乡政府驻地非农业人口≥10%
4、1986年市、镇建制标准(P29)市:非农业人口≥6万、年GNP≥2亿元的地方中心镇;总人口<50万的县,县政府驻地所在镇非农业人≥10万,农业人口<40%,年GNP≥3亿元;总人口≥50万的县,县政府所在镇非农业人口≥12万,年GNP≥4亿元
5、1993年市、镇建制标准采取了分类指导的原则和增加了考察的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