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介绍《枫桥夜泊》诗及其碑刻。

题目
问答题
请介绍《枫桥夜泊》诗及其碑刻。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枫桥夜泊》的作者是()。

  • A、钱起
  • B、张继
  • C、顾况
  • D、韩翃

正确答案:B

第2题:

张继的《枫桥夜泊》中提到的是哪座寺庙?


正确答案:《枫桥夜泊》中提到的寺庙是“寒山寺”。

第3题:

王崧舟执教《枫桥夜泊》中有高度诗化的教学语言。()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正确答案:√

第4题:

请重点介绍几类六朝著名的碑刻。


正确答案: 第一类,表现为方笔斩截,结体茂密壮伟。这一类书中,魏碑可称典范,其中以《龙门造像记》为主,它们被康有为称为“方笔之极轨”。《龙门造像记》有数千种,其足为代表的应是《龙门二十品》。《龙门二十品》中又以《始平公》、《杨大眼》、《魏灵藏》、《孙秋生》最负盛名,称之为《龙门四品》。现简介如下:《始平公造像记》,北魏太和二十二年(498年)刻。正书阳文十行,行二十字,有方界格。题为孟达文,朱义章书。书法雄重遒密,端谨飘逸,康有为《广艺舟双楫》列为“能品上”,称:“遍临诸品,终于《始平公》,极意疏荡,骨格成,体形定,得其势雄力厚,一生无靡弱之病。”杨守敬《平碑记》亦称:“《始平公》以宽博胜。”实为魏碑中之上品。《杨大眼造像记》,无撰书人姓名,无年月,据考应是在景明元年(500年)至正始三年(506年)间所刻:楷书十一行,行二十三字,额亦楷书“邑子像”三字。书法结体险峻,书势磔卓。康有为《广艺舟双楫》评为“能品上”,谓其如少年偏将,气雄力健,为峻健丰伟之宗。《魏灵藏造像记》,无撰书人姓名、无年月。楷书十行,行二十三字。书法酷似《杨大眼造像记》,或疑同出一手。风格险劲,体裁凝重,康有为《广艺舟双楫》列为“能品下”。《孙秋生造像记》,孟广达文,肖显庆书,北魏景明三年(502年)五月刻。楷书分两截,上截十三行,行九字,下截题名十五行,行三十字。用笔方劲峻险,康有为《广艺舟双楫》归其入“沈著劲重一体”。
第二类,表现出下笔锋芒内敛,线条凝炼,结体气势豪放,以圆笔为主。这类书法大多是摩崖刻石,在用笔上改变了造像记的棱角峥嵘的面目,以诘屈和抖动的笔画,显示出了有的恣肆飞逸、有的高浑简穆的风格,下面简介这类的几种著名碑刻:《郑文公碑》,摩崖刻石,有上、下两碑,上碑在山东平度天柱山,二十行,行五十字,石漫漶甚;下碑在掖县云峰山,永平四年(511年)立,五十一行,行二十九字,郑道昭所书。书法宽博凝重,浑厚雄健,用笔为圆笔之极轨,包世臣评:“《郑文公》独真正,而篆势、分韵、草情毕具。”欧阳辅《集古求真》谓此书“笔势纵横,而无乔野狞恶之习,下碑尤为瘦健绝伦。”康有为《广艺舟双楫》列入“妙品上”。《石门铭》,摩崖碑,北魏永平二年(509年)正月刻。王远书,武阿仁刻字,在陕西褒城县。楷书二十八行,行二十二字。书法超脱,风韵高浑,结体宽疏,用笔圆劲。康有为《广艺舟双楫》评其书若“飞逸奇浑,分行疏宕,翩翩欲仙,若瑶岛散仙,骖鸾跨鹤”。并列此石为“神品”,至今《石门铭》声誉甚隆。《经石峪金刚经》,大型摩崖刻石,在山东泰山,刻于经石峪石坪上,字径尺余,康有为推为榜书之宗,现残存八九百字。字体在楷隶之间,书法雄深古穆,气势宏大,草情篆意无所不备,观之有云鹤海鸥之态。《广艺舟双楫》列为“妙品下”。此石无书人、无年月,清阮元《山左金石记》作北齐人天保间(550——559)所书。《瘗鹤铭》,摩崖刻石,原石在江苏镇江焦山西麓,后因山崩,石堕江中,清时凿取,移置山上,后砌入定慧寺壁,书无年月,宋黄长睿考为梁天监十三年(514年)刻。现存九十余字。原石就崖书石,行间疏密,字大小多寡俱不整齐。其书结字宽舒,用笔圆劲,点画流动,笔势开张,为书法史上著名摩崖刻石,颇为书林所重。王虚舟评云:“其书法虽已剥蚀,然萧疏淡远,固是神仙之迹。”宋代黄庭坚书法得力于此。关于书写人有陶宏景、王羲之、顾况等数说。

第5题:

歌词"月落乌啼总是千年的风霜,涛声依旧不见当初的夜晚"化用哪位诗人的诗歌()

  • A、张继《枫桥夜泊》
  • B、王维《枫桥夜泊》
  • C、张继《山居秋暝》
  • D、王维《山居秋暝》

正确答案:A

第6题:

《枫桥夜泊》这首诗中的“眼”和“魂”是()。

  • A、江枫
  • B、月落
  • C、乌啼
  • D、钟声

正确答案:D

第7题:

写出《枫桥夜泊》(唐·张继)原文及其释义。


正确答案: 【原文】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释义】月亮已落下乌鸦啼叫寒气满天,对着江边枫树和渔火忧愁而眠。姑苏城外那寂寞清静寒山古寺,半夜里敲钟的声音传到了客船。

第8题:

请介绍《枫桥夜泊》诗及其碑刻。


正确答案:《枫桥夜泊》是唐代诗人张继经寒山寺时所写的一首七言绝句,吟诵至今已有一千二百多年的历史了。
由于诗集版本不同等原因,诗中用词多有出入,诗意解释也不尽相同。一般解释为:“在寒霜满天,月亮西斜的秋夜里听到乌鸦的啼叫,已是接近黎明时分,江村桥和枫桥附近渔船上的星星渔火,点起了诗人心中无限的愁绪,使之难以入眠。就在此时,苏州城外的寒山寺传来了夜幕中的钟声。这钟声掠过宁静的夜空,一直传到了夜泊客船的诗人心上。
全诗通篇运用了多种文学手法,巧妙地烘托了一个“愁”字,这也是该诗的诗眼。
自北宋王琏题写该诗至今,已有八位人士题写了该诗并刻石成碑,即所谓的一诗八碑。他们是王琏、文征明、俞樾、张继(民国文史馆馆长)、李大钊、陈云、刘海粟和性空法师。以上大部分碑刻在寒山寺碑廊,塔院碑廊及寒山别院碑廊中可以看到。

第9题:

在张继的《枫桥夜泊》中,枫桥位于现在的()

  • A、江西省
  • B、安徽省
  • C、江苏省

正确答案:C

第10题:

试赏析张继的《枫桥夜泊》。


正确答案:本诗描写了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游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深远的诗。表达了诗人旅途中孤寂忧愁的思想感情。为什么诗人一夜未眠呢?首句写了“月落、乌啼、霜满天”这三种有密切关联的景象。上弦月升起得早,到“月落”时大约天将晓,树上的栖鸟也在黎明时分发出啼鸣,秋天夜晚的“霜”透着浸肌砭骨的寒意,从四面八方围向诗人夜泊的小船,使他感到身外茫茫夜空中正弥漫着满天霜华。第二句写诗人一夜伴着“江枫”和“渔火”未眠的情景。前两句写了六种景象,“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及泊船上的一夜未眠的客人。后两句只写了姑苏城外寒山寺,半夜钟声传到船上的情景。前两句是诗人看到的,后两句是诗人听到的,在静夜中忽然听到远处传来悠远的钟声,一夜未眠的诗人有何感受呢?游子面对霜夜江枫渔火,萦绕起缕缕轻愁。这“夜半钟声”不但衬托出了夜的静谧,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沉,而诗人卧听钟声时的种种难以言传的感受,也就尽在不言中了。这首诗采用倒叙的写法,先写拂晓时景物,然后追忆昨夜的景色及夜半钟声,全诗有声有色,有情有景,情景交融。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