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青凤》为例,谈谈《聊斋志异》的艺术特色。

题目
问答题
以《青凤》为例,谈谈《聊斋志异》的艺术特色。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以《听听那冷雨》为例,谈谈余光中“现代散文”的特色。


正确答案: 作为台湾现代主义文学阵营中的一员大将,在现代诗创作方面颇具影响力的余光中把“革命”的火种引向散文领域。他想努力消除“五四”散文的负面影响,为他所大力倡导的“现代散文”的发展铺平道路。他不仅在理论上大力倡导“现代散文”,而且在创作中也积极实践这一理论。他的“现代散文”的创作具有以下特色:
①“弹性”。 纵观余光中的散文创作实践,他制造 “弹性” 的方法,首先表现在对各种文体的容纳上。他写的《听听那冷雨》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文中兼容并蓄了这多种表现手法,而形成了一种多元的美感,纵横捭阖,汪洋恣肆。其次,余光中散文在句式上注意文白交融,中西合璧,雅俗相济,并且力求以长短句的错落有致来控制句子的速度,以插入句、倒装句来使文句更为摇曳多姿。如在《听听那冷雨》中,他的文字中透露着一种中国传统的音韵美,平仄讲究,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大量使用叠音字。在写雨来临时的时间节奏时,他使用的词汇就有“料料峭峭”、“淋淋漓漓”、“淅淅沥沥”、“点点滴滴”、“滂滂沱沱”等;在写到雨的声音是,又用到“滂滂沛沛”、“忐忐忑忑忐忑忑”等;写到雨打击在屋顶上的声音时,“轻轻重重轻轻”、“滴滴点点滴滴”,俨然是李清照的笔法。作者对雨的敏感度是超乎常人的,他通过这些异乎寻常的字句组合,创造出合乎情理又出人意料的效果。这些叠字的运用,使得文章具有独特的文采性同时,也增强了文章的可诵性。这篇散文的另一个特点,是余光中化用长短错杂的句式。如“听听,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闻闻,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这种长短相间的笔法,突破了呆板的长句式的枯燥抒情,又克服了诗歌分行,不成完整句式的形式,骈散结合,恰似如歌的行板,余韵绵长。文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些西化的句式。由此可见,他在中国古典文法,西方的意识流程,再加入民族情感一起融入散文中,做到了诗性散文的创新。
②“密度”。 余光中散文的“密度”,是指“文字的稠密,意象的繁复,以及结构、运笔的变化”。“密度”可以增加散文美感的浓缩性和辐射力,在尽可能精炼的文字中传达出难以穷尽的艺术魅力和人生蕴味。以他的《听听那冷雨》为例,文中以冷冷的雨珠,将在一颗敏感心灵中蠢蠢而动的古中国层层叠叠的记忆串起。蒋捷摧心折骨听雨词的哀苦,王禹偁黄冈竹楼冬雪夏雨的意趣; 杏花春雨, 商略黄昏雨;疏雨滴梧桐,骤雨打荷叶,或是石破天惊的台风暴雨,都被余光中有机地组合成一幅凄楚凄迷的思乡图。散文家柯灵称赞《听听那冷雨》“在‘五四’以来的散文领域中,算得是别辟一境”。他说:“方块字的形象性和平仄声,神而化之,竟凝结为一幅幅绵绵密密、千丝万缕的雨景,一阵阵远远近近,紧敲慢打的雨声,甚至那潮潮湿湿的雨意,清清冷冷的雨味,飘飘忽忽的雨腥, 一齐进入读者的眼耳鼻舌身, 同时渗透每根神经。”
③“质料”。余光中散文的语言深具表现力。“弹性”和“密度”究其实是语言的表现形式,关键在于他散文语言有着特殊的“质料” 。余光中的散文, 正如他自己所说,不仅“有声,有色,有光”,而且“有木箫的甜味,釜形大铜鼓的骚响,有旋转自如像虹一样的光谱”,更有一种“奇幻的光”“明灭闪烁于字里行间”。 余光中这种独有的创造性的句型与节奏,正像他自己所声称要追求的那种“把螺丝钉全部上紧了的富于动力的东西”,构成了余光中“坚实如油画,遒劲如木刻”,崇高、繁复、强烈散文风格的重要因素。

第2题:

以《范进中举》为例,谈谈《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正确答案: 《范进中举》选自《儒林外史》第三回,这个片段在讽刺艺术的运用上十分成功,很能代表《儒林外史》高超的讽刺艺术水平。其主要表现如下:
(1)出色的对比运用。作品塑造了周进和范进两个被科举、功名毒蚀得灵魂麻木的老可怜虫。在这个片断开头部分,周进已偶然高中,做了广东学道,范进却还是“童生”。周进高踞师座,“绯袍金带,何等辉煌”;范进接卷归号,“面黄肌瘦,花白胡须,头上戴一顶破毡帽”,“穿着麻布直裰,冻得乞乞缩缩”。这里,通过衣着形貌的简单勾画,对比出两个人的截然不同的命运,揭示了科举制度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巨大差别。更有妙者,范进中举前,因参加乡试,他母亲在家饿了两三天,两眼发黑,无人闻问,门庭何其冷寂;一旦中举,且不说报喜、贺喜、看热闹的蜂拥而至,挤得水泄不通;那送酒菜粮米的、集上找人的、还有抹胸捶背的,往来如梭,忙得不亦乐乎,就连“一向有失亲近”的阔乡绅张静斋也一成了范进的“年谊世好”,“如至亲骨肉”一般,又是送银,又是赠房。通过讽刺性的对比描写,把人情冷暖,世态炎凉活现出来。
(2)巧妙的情节串集。作品中,主要串集了两组情节:一是用范进考秀才时面黄肌瘦、衣衫褴褛,找岳父借钱参试被骂得狗血淋头和考完后家中断炊去卖鸡换米等情节,极写人物的穷愁潦倒;一是用范进中举后喜极而疯,居丧期间连银餐具也不肯用却大吃虾肉元子和官至学道而不知苏轼是什么人等情节,暴露他的虚伪愚昧。从而层层剖析,直揭人物的灵魂隐秘,却又无一贬辞,而其情伪毕露。
(3)传神的细节描绘。如写胡屠户从两次范进家出来的情态:范进中举前,“屠户横披了衣服,腆着肚子去了”;范进中举后,胡屠户“千恩万谢,低着头,笑迷迷的去了”。作者没有任何主观评价,仅仅两个细节,就把这个人物前倨后恭、见钱眼开的市侩嘴脸、奴才性格传神般地表达出来,使人感到他的可憎、可笑、可鄙,从而取得了讽刺的积极效果。
(4)显真的夸张技巧。如范进中举。喜得痰迷心窍,胡屠户被迫打了范进一巴掌,把他吓醒。事后,这个以杀猪为业的凶神,只觉“手隐隐的疼”,“把个巴掌仰着,再也弯不过来。”这显然是夸张,以突出胡屠户的迷信、愚昧和胆怯,揭露他的势利之心。这样一巴掌并不为重,孱弱的范进被打后尚且无事,何以一个惯以打、杀为事的屠户竟会手疼不止且不能弯曲呢?然而读者并不怀疑这一夸张的真实性,原因就在于运用显真的夸张技巧,写得完全合乎人物性格、心理和生活本身的逻辑。
(5)精确的个性化语言。什么人说什么话,不同人物的语言有不同的特色:胡屠户居于社会下层,是个市侩,因此他的语言就会十分粗俗,开口就是什么“癞蛤蟆”呀、“尖嘴猴腮”呀、“老不死的”呀之类,即使吹捧人也十分肉麻,吹张静斋有钱,便说“他家的银子,说起来比皇帝家还多些哩。”而更多的则是职业语言,他是屠户,话中也常常离不开“杀”、“猪”、“肉”之类,如嘲笑女婿穷,就说“这十几年,不知猪油曾吃过两三回哩!”说张静斋富、就说“一年就是无事,肉也要用四五千斤。”推说儿子不懂情理,说说“如今拿了银子家去骂死这砍头短命的奴才!”张静斋则不同,是中过举、做过知县的乡绅,他拉关系时只说“世先生同在桑梓,一向有失亲近”;要送银子,是“谨具贺仪五十两”,要送房子,是“搬到那里去住,早晚也好请教些”,而且这前面还要加上一句“世先生果是清贫”这样的语言,对揭示人物性格、增强讽刺效果,都有积极的作用。
综上五点,可以归纳《儒林外史》讽刺艺术的两个显著特点:一、作者善于烛幽索隐,揭露人物的灵魂;二、作者善于从整个社会环境和人物关系着眼,揭露人物的可笑可鄙,进而更有力鞭挞现实社会的罪恶。

第3题:

以《高老头》为例,说明巴尔扎克的小说的艺术特色有哪些方面?


参考答案:第一,真实、细致地描写典型环境。
第二,塑造了性格鲜明的典型形象。第三,用“人物再现法”塑造人物。

第4题:

以一篇文学作品为例,谈谈语言艺术的特点。


正确答案: 《哈姆雷特》作为一部经典作品,充分体现了语言艺术的特点。从艺术表现的角度看,语言艺术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第一,语言艺术的表现很少受时空的限制,具有审美把握人生的巨大的容量。例如,在第一幕中,哈姆雷特的父亲以一个亡灵的身份出场,体现了语言艺术的这一个特点,它不受时空的限制,让这个亡灵及时的出场,进而引出接下来的故事。
第二,语言艺术能够深刻、细腻地传达思想感情,表现人的心理生活。例如,哈:{自言自语}生存或毁灭,这是个必答之问题:是否应默默的忍受坎苛命运之无情打击,还是应与深如大海之无涯苦难奋然为敌,并将其克服。这段心理描写形象地表现了哈姆雷特犹豫不决的心理,面对父亲死亡的真相,他到底要作出怎样的选择呢?语言十分细腻生动,很好地展示了他的心理。
第三,语言的丰富表现潜力拓展了文学的审美空间,使文学在把握人生上成为最自由、最普遍性的艺术种类。例如,哈:又来一个!这不会是个律师的头颅吧?他的钻牛角尖式之弄法手段、他的分毫必争之雄辩、他的诉讼案子、他的契据、他的巧妙诡计现在都到哪儿去了呢?为什么他现在肯让这位鲁莽的家伙用柄肮脏的铲子来敲他的脑壳子,而不去控告他犯了殴打罪?哼,这位家伙在生前也可能是个地产的大买主,整天就与他的抵押、他的债卷、他的赔偿、他的证人、他的收回权为伴。这一段语言十分幽默诙谐,既表现了哈姆雷特的评价,又体现了人物此时的特定心理,具有丰富的表现力。

第5题:

以林冲为例,分析《水浒传》人物描写的艺术特色。 


正确答案: 在人物描写上,《水浒传》能够从社会环境和人物关系出发,去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因而不仅能通过不同人物的不同环境际遇、不同生活条件写出不同人物的不同性格特色,而且能在社会阶级斗争的发展中,写出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如林冲从逆来顺受、忍辱负重到和统治阶级最后决裂,毅然决然造反上山的思想变化的曲折过程是写得最出色,也是写得最具有典型意义的。
林冲原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武艺高强,在他身上有着鲜明的统治阶级的思想烙印。最主要的是逆来顺受、忍辱负重、不敢反抗。教头的职位、优厚的收入、美丽的妻子、舒适的生活,使林冲养成了安分守己、与世无争的性格,一心想保持信富贵安逸的幸福生活。即便高衙内调戏了他的妻子,也息事宁人,忍气吞声。
林冲上梁山的过程,就是从能忍到不能忍,从懦弱到坚强,从屈辱到反抗的思想性格转变的过程。作者写他性格中的弱点以及思想性格的转变有社会根源、现实依据。他有不甘屈辱的英雄本色,时时怀着“空有一身本事,不遇明主,屈沉小人之下”的郁闷。逼上梁山的“逼”字,在他身上表现得最为突出。妻子被调戏后,高衙内并没有善罢甘休,一而二,再而三地陷害他。他开始有所反抗,但他算账是找协从者陆谦而不找主要的仇人高衙内。他的反抗是有限的,反抗的范围和程度也是有限的。面对奇耻大辱,他再次忍让了。
作者通过林冲老婆被“花花太岁”看中企图调戏这个情节,既写出了林冲的性格,又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罪恶,同时也提示了梁山起义事业逐步发展壮大、兴旺发达的社会根源,表达了深刻和丰富的社会历史内容。
在发配沧州的路上,受尽两个差拨的欺压、凌辱,但林冲还是忍受下去了,直到最后,火烧草料场,他才忍无可忍了,才不得不挺身反抗,杀了高俅的爪牙,雪夜上梁山。
由于林冲的反抗道路极为曲折,所以一旦走上了反抗的道路,就变得异常清醒和坚决,成了梁山上反抗意志毫不动摇的首领之一。

第6题:

以《青凤》为例,谈谈《聊斋志异》的艺术特色。


正确答案: 《聊斋志异》是一部想象丰富奇特,故事变幻莫测,境界神异迷人的文言短篇小说集。它在艺术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古人认为“诸法具备,无妙不臻。写景则如在目前,叙事则节次分明,铺排安放,变化不测。字法句法,典雅古峭,而议论纯正。”(冯镇峦《读聊斋杂说》)使人“百诵不厌”(《聊斋志异•段序》)。《青凤》是《聊斋志异》中很成功的篇章,它的艺术成就也很能体现《聊斋志异》艺术表现上的主要特色。
首先,作品塑造了栩栩如生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青凤和耿去病等艺术形象。蒲松龄依据作品人物应有的环境和条件,抓住他们独特的外表、兴趣、语言、行动和内心活动,通过精确生动的细节描绘,突出其特点,寥寥数笔就使之跃然纸上。狐狸幻化的青凤,“弱态生娇,秋波流慧”,是一个人狐复合艺术形象,她是少女,有少女的热情、开朗、温存的女性特征,但由于她是在叔父儒冠叟的严格管教下长大的,虽多情却又怕事,显得拘谨稳重,颇有大家闺秀的风范。她也和其他青年女性一样,渴望挣脱封建礼教的束缚,获得自由和爱情,但她身上封建烙印较深,因此与耿去病相爱的道路就更为曲折,她是在被家里人误认为葬身犬腹的情况下,才得以和相爱的人结合,又在耿去病成为她叔父儒冠叟的救命恩人后,才得到家里人对于这一婚姻的承认。作品写她与耿去病初见面时,她“辄俯其首”:再次见面时,因为骤然相见,她“骇而却退”:当她与耿去病私会被叔父撞见时,则“羞惧无以自容,俯首倚床,拈带不语”,被叔父呵诟时又只会“嘤嘤啜泣”。这些精确的细节描写,很好地表现了她既热情追求爱情,但又羞涩的心理,这些完全符合她的身份和教养,体现了她这类人物的社会地位和本质特征。耿去病则不然,他“狂放不羁”,夜闯旷宅,还“笑呼”“有不速之客一人来”,当老狐狸化鬼相恐吓时,他竟笑而“染指研墨自涂灼灼然相与对视”,使“鬼惭自去”,而当青凤受斥啜泣时,他“心意如割”,大声曰:“罪在小生,于青凤何与?倘宥凤也,刀锯鈇鉞,小生愿身受之!”当儒冠叟携家迁移后,他仍“日切怀思”,“未尝须叟忘凤”。这就把人物敢作敢为而又钟情的特征充分表现出来。由于两个不同个性的人物相互映照,人物各自的性格特征也就更为鲜明,从而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其次,作品情节曲折而富有变化。作者安排情节力避平铺直叙,写得有起伏、有变化、有高潮、有余味。写的时候,或正面、或侧面,或倒叙、插叙,极尽腾挪跌宕、委屈多变之能事。青凤与耿去病相爱,中间经过多少曲折,从相见、追求、到鬼吓、诟女、避迁、已是山穷水尽,忽插入清明上墓,道上小狐哀援,耿去病怜而抱归,“闭门,至床上,则青凤也。”耿大喜,而读者也十分兴奋,似看到了“柳暗花明又一村”。按说,故事可以结束了,但作者以“笔翻空则奇”的艺术思想做指导,腾挪跌宕,写老狐中箭,孝儿求援,耿去病乞革救叟,青凤暖狐使甦,都写得起伏而富于变化,十分引人入胜又耐人寻味。
再次,结构谨严,叙次周密,主次分明,脉络贯通、作品以青凤为中心来结撰,青凤的命运是贯串全篇的主线,写她与耿去病的爱情历程,种种外界阻力和意外波折,最后化险为夷,终成姻缘。全篇无一疏漏,完全合乎当时的情理和人物个性,显得十分严密、清晰。
还有,语言精炼,富于个性,词汇丰富,句法也多变化。青凤温存,拘谨、善良,她的语言是委婉的,深情的,特别是请求救叔时,那“忍哉”二字,就把人物的复杂心理表现的淋漓尽致,耿去病狂放,见青凤后“神志飞扬,不能自主”,也只有他才说得出“得妇如此,南面王不易也”的个性语言来。
此外,景物描写也很有特色,画面鲜明,造成一种特有的气氛和境界,从而更好地烘托出人物性。如写狐精的生活环境,是大户人家衰微后的宏阔第宅,且已“半旷废之”,显得“荒落益甚”,再加上时值夜晚,无人的“楼上灯光明灭”,狂生耿去病就是在这样的环境和气氛中,排闼闯入的。而展现在他面前的却是“巨烛双烧”,一个阖家聚宴、“团坐笑语”的环境,然后再从这里展开故事。仅这一点也会给读者以巨大的吸引力。
由上几点,蒲松龄艺术水准之高,可见一斑。

第7题:

简述《聊斋志异》以幻写真的艺术特色。


正确答案: 《聊斋志异》的艺术想象丰富、大胆而奇异,其人物多是花妖狐魅,神鬼仙人,都具有超人的特点和本领;活动环境包括仙界、冥府、龙宫等,神奇怪异,五光十色。这些幻想都是“幻”和“真”的结合。
(1)通过超现实的幻想表现的是现实的社会内容。
(2)这些幻想都有现实生活的客观依据。

第8题:

以具体作品为例,谈谈岑参边塞诗的风格、特色及其形成的原因。


正确答案: 多写西部边塞,写耳闻目见景物,抒内心真切感受,而不是象有的边塞诗人那样从理念出发、使典用事;风格雄奇瑰丽,富于真实性、抒情性、阳刚美和民俗情味。
结合作品分析,略。

第9题:

举例说明《聊斋志异》以幻写真的艺术特色。


正确答案: 《聊斋志异》的艺术想象丰富、大胆而奇异,其人物多是花妖狐魅,神鬼仙人,都具有超人的特点和本领;活动环境包括仙界、冥府、龙宫等,神奇怪异,五光十色。这些幻想都是“幻”和“真”的结合。
(1)首先通过超现实的幻想表现的是现实的社会内容;以虚写实,幻中见真,是《聊斋志异》所创造的奇幻世界的本质特征。
有些篇目中只是一些场面或细节的奇异想象,服务于整篇小说的艺术构思和主题思想。如《劳山道士》中写道士剪纸如镜,贴在墙上变成了月亮,而且有嫦娥从里面出来跳舞唱歌;《翩翩》中的翩翩用芭蕉叶做的衣服,像绿色锦缎一样细腻柔滑等。
有的整篇就是一种想像的世界,如《罗刹海市》中的美丑颠倒、是非混淆的罗刹国,这显然是一篇充满奇思异想的愤世之作、骂世之作。“花面逢迎,世情如鬼”,文中的这八个字,正是作者所要揭露和抨击的目的,也是对当时社会一种最精当的概括。
(2)这些幻想都有现实生活的客观依据。如《花姑子》中的花姑子是个獐子精“气息肌肤,无处不香”;《葛巾》中的葛巾是个牡丹花精,“纤腰盈掬,吹气如兰”等,都或显或隐地反映十分深厚的生活基础,奇幻的环境、景物、气氛,也大都可以找到现实生活的依据。

第10题:

以《促织》为例,谈《聊斋志异》的情节特色。


正确答案: 《聊斋志异》的情节特色:简而多曲,变而近理。简捷是《聊斋》进入叙事的重大特色,从不盘马弯弓,远套绕接,于是小说不枝不蔓,干净短小。“简”不等于“直”,不等于“平”;而是简而多曲,简中有变,变而近理;于是小说精悍、精彩,引人入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