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题:
为什么说文学创作是主客体双向建构的过程?
(一)情景交融、心目相取;
(二)主体是客体的主体,客体是主体的客体。
(1)作为创作主体的作家并非超然独立于世界之外的人,他的思想意识、情感体验都是在与特定对象的意向性关系中产生出来的。
(2)客体又并不等于客观存在。
——客体:指成为“主体”之对象的那部分客观存在。
——客观存在:指一切人以外的事物。
略
第2题:
文学创作的客体只能是以人的活动为中心的社会生活,从哪五个方面来看?
①文学是人学,离不开人的喜怒哀乐与生活情景;
②文学的客体是作为整体的社会生活;
③文学的客体是具有特征性的社会生活;
④文学的客体是具有审美意义的社会生活;
⑤文学创作的客体有时是那些看上去完全是自然状态的景物,似乎与社会生活没有什么直接的联系,但实际上也属于社会生活范畴。
略
第3题:
第4题:
作为一种创作性的审美活动,文学创作体现了作家对人生的()、()、()
第5题:
顾炎武的文学创作主张是()
第6题:
如何理解文学创作是主客体双向建构的过程?
按照马克思主义观点,人类的一切生产活动,包括精神生产活动都是一种对象性活动,即发生在主客体之间的实践活动。对于抒情性文学作品的创作来说,主客体双向建构就是中国古代诗论中所说的“情景交融”心目相取“。也就是心中之情与眼中之景相合,相交融的过程。对于叙事性作品的创作来说,创作主体首先要受到作为创作客体,或描写对象的社会生活的影响,产生一定的思想情感向,这是客体对主体的影响,但同时,作为创作客体的社会生活也不再是纯粹的客观存在,而是带上了鲜明的主体色彩。
略
第7题:
在文学创作过程中,会有瞬间获得突破性的进展的特殊情况发生,这种情况就是经验内省。
第8题:
第9题:
理论来源于实践活动,文学理论来源于文学实践活动。其中的文学实践活动是指()。
第10题:
有人认为,文学创作需要形象思维,抽象思维会对创作产生不良影响。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