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林黛玉为例,说明典型的艺术魅力。

题目
问答题
以林黛玉为例,说明典型的艺术魅力。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以一件艺术品为例,说明艺术品的四个结构层次及其关系。
以中国国画为例,分为四个结构层次:
①物质实在层——指艺术品赖以在时空中存在的物质实体和媒介,如大理石,画布,颜料,纸,舞台,铅字,银幕,胶卷,录像带等。它是就艺术品首先作为物质实体,是各种物质材料构成的存在而言的。比如中国传统的泼墨山水,如果不是用宣纸而用别的纸张,就不能造成那种酣畅淋漓的艺术效果,即使同是用宣纸,还有生宣熟宣之分。所以说,物质实在层是艺术品赖以存在的物质载体和媒介。
②形式符号层——各类艺术都有自己独特的指向意象世界的形式符号,如色彩,线条,形体,音符,旋律,词语等,它们构成艺术品的第二层次。中国传统国画大致可分为写意画、工笔画,两者的根本区别反映在艺术品的形式符号层次是十分明显的,两者因为笔法运用、色彩调用、结构布局等技巧上的不同,营造出截然不同的审美效果。这说明了形式符号层次是艺术的直接性物质存在。
③意象世界层——指建立在两个层次基础上、非现实的、展现人类审美经验的、能转化为被感性把握的、富有意味的表象世界,这就是艺术品结构中的核心层次。物质实在层次仅仅是艺术品在物理时空中的存在层次,而意象世界层非实在的精神性存在,是艺术动态结构最为重要、最为核心的层次。就国画而言,其物理时空意义上物质实在与单纯的形式符号本身并不意味着审美价值,而意象世界中,就有了鲜活的精神性存在,或青山绿水,乡野村郭,或浩渺烟湖,远山淡水,纯然的精神性寻在战胜了物质实在性,消解了形式符号的外在性。
④意境超验层——是意象世界背后所蕴含着的富有形而上的人生哲理意味的最高境界,是一种超越人类特定经验领域的形上之境,艺术品由物质实在、形式符号向意境层次的深化,意味着艺术品从物理时空的存在状态向心理时空存在状态的转化,而从意象世界向意境世界的深化,则更将艺术品推向人生哲理的更高层次,进入了“玄而又玄,众妙之门”的至境。国画中的笔画、墨意、是艺术家情感与人格的表现,它不去模拟现实实物,亦不纯粹抽象,而是表现出各个时代的生命情调与文化精神,画中表现的意境是一种非经验的存在,即超验层次的存在。
从国画的例子可以看出,艺术品这四个结构层次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不断生成的结构系统,又是一个内在统一的有机的整体,其中各个层次相互联系,相互依凭,层层相衔,环环相扣,缺一不可,它们只有在整体的结构系统中才有其存在价值与各自的地位,离开了整体,每一个单层次都毫无意义。

第2题:

以《归园田居》(其一)为例,说明陶渊明诗歌的艺术特点。


正确答案: (1)恬淡自然、醇厚隽永的艺术风格。从该诗中可见,题材和内容都贴近平淡的日常生活,诗歌的形象均取自习见常闻的事物,而且是直写其事,不假雕琢,不尚辞采,如“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等,田园诗的深厚意蕴完全以淡淡的白描和真情实感托出,平淡之中见神奇,朴素之中见绮丽。
(2)高远拔俗、天然浑成的艺术境界。该诗意象看似平淡无奇,但却创造了高远拔俗的艺术境界。其诗的主旨在于写意,而写景、叙事都是为意造境。作品达到了物我合—、主客融合的浑然天成的艺术境界,做到情、景、理的交融统一。情:热爱自由淳朴的乡村生活、蔑视丑恶的官场生活之情;景:农村自然优美之景;理:归化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之理。
(3)天然本色、精练传神的语言。该诗不尚藻饰,不事雕琢,而是用朴素自然的语言和疏淡的笔法精练地勾勒出生动的形象,传达出深厚的意蕴,达到了写意传神的艺术效果。

第3题:

以《高老头》为例,说明巴尔扎克的小说的艺术特色有哪些方面?


参考答案:第一,真实、细致地描写典型环境。
第二,塑造了性格鲜明的典型形象。第三,用“人物再现法”塑造人物。

第4题:

文学典型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因为文学典型具有()、新颖性和()。


正确答案:真实性;蕴藉性

第5题:

以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和罗丹的《思想者》为例,说明艺术的审美本质。


正确答案: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是由于人类的审美活动建立起来的劳动创造人本身2美的本质与美感的本质,由于在现实生活中和在艺术作品中存在着各种不同形态的美,因此在美感中,感官的快适与理性的满足的统一关系也往往是不平衡的,也就造成了美感形式的多样性例如我们在欣赏思想着的时候往往会联想到很多美好的事物3艺术是艺术家审美观念的变现形态

第6题:

举例说说林黛玉的某一典型性格特征(选择某一例即可)  


正确答案: ①自尊心。在“林黛玉抛父进京都”时,她就“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林黛玉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她曾“常听得母亲说过,他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他近日所见的这几个三等仆妇,吃穿用度,已是不凡了,何况今至其家”。而自己如今的处境是寄人篱下,不是“正经主子”,因而显得更加小心在意,惟恐众人见笑。  第七回,写周瑞家的替薛姨妈给贾府众姐妹送宫花一事,当送给林黛玉时,林黛玉正在宝玉房中,周瑞家的笑着说:“林姑娘,姨太太着我送花来与姑娘戴。”宝玉便说:“什么花儿,拿来给我看看。”而林黛玉问是单送一个人的,还是别的姑娘们都有呢?周瑞家的说:“各位都有了,这两枝是姑娘的了。”林黛玉当时心下就“冷笑”道:“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
②善良、纯洁、率直、热情大方、温柔体贴等。第四十一回“栊翠庵茶品梅花雪”时,林黛玉因听宝玉对茶赏赞不绝,就问:“这也是旧年的雨水?”当时妙玉就当着宝玉宝钗两人之面说林黛玉:“你这么个人,竟是大俗人,连水也尝不出来,„„,你怎么尝不出来?隔年蠲的雨水那有这样轻浮,如何吃得。”可林黛玉却不当回事。就是在丫环面前也不例外,林黛玉与宝玉交往过程中,经常闹别扭,这是大家所熟悉的,丫环紫娟就曾为此事当面批评林黛玉:“宝玉有三分不是,姑娘倒有七分不是。”当然在此类事情中,紫娟有许多是不明就里的,但林黛玉却没有责怪她。  宝黛之间素有矛盾。但当林黛玉处在孤苦、愁闷的心境下,宝钗给她捎来一点燕窝并与她说了几句悄悄话之后,她把心都全盘掏出来给宝钗,把内心的秘密都说了给宝钗。“若不是从前日看来,今日这话,再不对你说„„”。钗黛之间的矛盾就这样在林黛玉的率直的坦白、纯洁的心灵面前得到了些许缓和.

第7题:

湘云探春等人到林黛玉处来玩,湘云无意中说起南边的话,林黛玉便想到了自己寄人篱下的身世,这表现了林黛玉什么样的性格?并另举两例来说明。


正确答案: 这表现了林黛玉性格中多愁善感的一面。例:①宝钗来书后她不胜伤感,抚琴悲往事。②看到宝玉过去病时送来的手帕及上面自己题的诗,不觉的簌簌泪下。

第8题:

以《声声慢》“寻寻觅觅”一词为例,说明李清照词的主要艺术特点。


参考答案:(1)以女性的身份刻画女性的内心世界,细腻逼真。(2)善于用白描手法来言情状物、写人记事。(3)情感蕴藉,耐人寻味。(4)语言平易,纯用白描。

第9题:

以一部作品为例,说明后现代主义的艺术特点。


正确答案: 荒诞派的重要代表作家贝克特的《等待戈多》1953年在巴黎上演后获得巨大成功,先后被译成20多种文字,在许多国家上演,风靡西方剧坛。
《等待戈多》是一部反传统、反理性的两幕剧。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非理性的世界。剧本通过两个流浪汉永无休止而又毫无希望的等待,揭示了世界的荒谬和人生的痛苦,表现了现代西方人希望改变自己的生活处境但又难以实现的绝望心理。
剧中的主要人物两个流浪汉是被社会挤压扁了的“非人”,卑微、低贱、丑恶。他们迷离恍惚、浑浑噩噩,只会做些脱靴子,摘帽子的无聊动作,说些莫名其妙的梦呓之言,第二天见面时连头天的事也不记得了,只是按照动物的本能生活,完全丧失了人类应有的尊严,胆战心惊地向人乞讨吃剩扔掉的骨头。他们糊涂到连自己苦苦等待的戈多是谁都不知道。他们毫无可以识别的个性特征,可以互换角色而丝毫不影响演出效果。他们已经离开了自己的本质,成为西方社会这部大机器下失去了个性的小零件。剧中所有的人物只是某种习俗、思想感情的代表,它代表的只是类型,而不是个性。
贝克特认为人生只不过是一连串无意义的失败和痛苦的记录。他力图通过自己的剧作来反映这一“社会真实”,“弹出一个时代的失望之音”,为此,他找到了一种恰当的艺术形式——“荒诞”。剧作完全摒弃了传统戏剧的情节结构,有意将生活撕成毫无内在联系的断片碎块。从表面上看,根本没有戏,简直使观众倒胃。这不可思议的东西恰恰是《等待戈多》独特的艺术手法。在作者看来,世界是荒诞的,生活是痛苦的、零碎的,人与人的关系任凭理性是永远也说不清的。因此,他认为在剧中表现连贯的情节是胡编乱造,蒙哄观众。而他所采用的这种“荒诞”的艺术形式,正好表现出现代西方社会正经历着难以克服的精神危机。
剧中还用“直喻”的方法强化了“纯粹戏剧性”。作者通过非理性的夸张,利用各种舞台手段,让舞台形象、灯光、道具“说话”,把内在的思想变为视觉形象,以达到使人物感情外化的目的。剧中人物疯疯癫癫、充满梦幻意识的外观和舞台布景的莫名其妙,都源于人们的痛苦、恐怖的内心。这种隐藏在荒诞外形下的痛苦和恐怖,也正是西方社会不少人心理特征的真实写照。西方不少观众觉得剧中人物有血有肉,真实可信,甚至觉得就是他们自己。两个流浪汉的苦苦等待,使他们联想自己在失望中等待,在等待中死亡的惨淡人生和苦闷绝望的心态。

第10题:

以《乌篷船》为例谈谈周作人小品文的魅力。


正确答案: 从意趣来说,周作人的小品文含纳的内容往往十分深刻,它们往往于自然的清雅中掬出一瓣心香,寄托人生的思绪、意念,抚慰疲惫,苦闷的心灵(如《鸟声》),在人与自然的和谐、有序,甚至于默默的交流、融合中,领悟人生的意义。或者在寻觅往日的温馨中,寄托人生的失落意趣,宣泄一点内心的寂寞与孤独感。《乌篷船》这篇脍炙人口的佳作是这方面的代表。本文用极大的篇幅介绍乌篷船的特点,又用自然苍劲的笔调描述在故乡坐乌篷船见到的沿岸风光。最后则以舒卷悠然的笔调勾画出行船中的“理想的行乐法”:“要看就看,要睡就睡,要喝酒就喝酒”,充分表露了一种“艺术人生”的情趣。但这种情趣,却被现代文明的产物汽船、汽车冲激的所存无几了,只如一个悠远的梦,使他时时回想,并从中咀嚼出深沉的意味。本文的意蕴不可说不隽永,也不可说不深刻,它写出了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的矛盾,但意识之流,却终究是流入了士大夫的人生之园,浇灌的是周作人那种离开时代后所形成的失落之情。值得庆幸的是,周作人虽在失落中对传统文明(乌篷船即为其象征)深为眷恋,但对现代文明(汽车等)却也理智地表示了认可,这也许就是本文虽淡薄了时代,却仍引人注目,产生了较大影响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