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解放区文艺的特征、时代意义和积极作用。

题目
问答题
简析解放区文艺的特征、时代意义和积极作用。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简析文艺复兴运动的实质。


正确答案: 文艺复兴运动的实质:它并非是为了复活古代的奴隶制旧文化,而是为了摆脱中世纪封建神学的束缚,借用古典文化遗产,加以批判继承,建立资产阶级新文化,以适应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导演出历史新场面的需要。也就是说,古典文化仅仅是资产阶级新文化的借鉴,是流而非源。新文化的社会渊源只能是新兴资产阶级生产关系的产生和发展,是这一时期的阶级抗争和科学实践的反映。18世纪中期法国启蒙运动的精神领袖伏尔泰正式把“文艺复兴”作为一个新文化运动,第一次对文艺复兴予以深刻的说明:“文艺复兴的重大意义不在复古,而在于创造。”

第2题:

简析华威先生的形象及其时代意义。


正确答案: 形象:华威先生是一个抗战期间只对限制和控制抗日工作的“领导”感兴趣,而对加强和促进抗日的实际工作不感兴趣的国民党政客。性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具有“开会迷”、“会议阀”的外部特征。其次,具有强烈的权力欲和投机性,企图垄断和操纵一切群众性组织的活动。第三,具有虚伪而做作、色厉内荏的性格本质。在华威先生的身上,一个党派的狭隘利益和个人的私利被充分地混合起来。这一形象的出现,令读者清晰地感受到了那个特定时代的特殊历史氛围。
其形象的典型意义:就特定历史而言,是揭露讽刺了国民党的抗日政策及其官僚政客,抨击了国民党反动派破坏抗日统一战线,限制、防范、敌视人民群众抗日活动的罪行。就普遍意义而言,它讽刺了“领导迷”、“开会迷”和官僚,只要有这些现象存在,华威先生就有它现实的艺术生命。

第3题:

简析解放区文艺的特征、时代意义和积极作用。


正确答案: 解放区文艺最突出的特征是民族解放斗争、阶级斗争和生产劳动成为作品中压倒一切的题材,工农兵群众及其干部在作品中取得真正主人公的地位,作者从现实斗争生活中取得创作源泉,创作了富有现实战斗性主题的作品。在艺术表现上,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成为最主要的艺术方法;表现手法和结构形式,也多从传统文化和民间文艺取得借鉴,创作了具有民族化、大众化特色的作品。形式上,1942年以前,多为小型作品,如街头诗、传单诗、报告文学、速写、短篇小说、小型戏剧等。1942年以后,由于作家深入现实生活,对解放区斗争生活取得较丰厚的生活素材和较深的生活体验,因而大型作品如长篇小说、长篇叙事诗、大型新歌剧等大量涌现,形成解放区文学颇为繁荣的局面。解放区文艺表现了解放区新的时代、新的生活、新的人,创作了许多在艺术形式上为群众喜闻乐见的作品,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在“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中起了积极作用。

第4题:

简析莎菲女士形象及其时代意义。


正确答案: 《莎菲女士的日记》是作者的成名作。塑造了一个具有复杂性格的莎菲女士。形象:莎菲是一个乘着个性解放的风潮走出家门的、外冷内热的时代女性;五四退潮后,小资产阶级叛逆、苦闷的现代知识女性典型,性情孤傲、内心充满狂热幻想,蔑视封建礼教、追求“真的爱情”和个性解放。但是大革命失败后的特殊环境,小资产阶级在追求幻灭后的内心骚乱,都决定了她执拗地寻觅人生的意义而又没有出路,鄙视世俗又不时感到有沉入纵情声色中的危险,重感情,而更爱幻想、狂想。这就具体反映出历史投射在一部分知识青年身上的时代阴影――使反抗带有病态但仍是反抗(病态的反抗),表现出莎菲形象的全部矛盾性,“莎菲女士是心灵负着时代苦闷的创伤的青年女性的叛逆的绝叫者”(茅盾),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价值。
意义:作品留下了“五四”后冲出旧家庭,大胆追求爱情的青年女性的辛酸而痛苦的足迹。它也告诉我们,以男女性爱的满足作为生活幸福的主要标志的人,她的内心是寂寞的、空虚的,而为要摆脱追求失败后的更深的寂寞和空虚,步履就显得更为沉重。

第5题:

简析《公寓生活记趣》的散文艺术。


正确答案:首先,在对世俗人生的描写中体现了情、趣、理之美。其次,在文体上,采用了议论小品文的文体。以公寓为题,谈生活,论人性,写人物,形散神凝,妙趣横生。第三,在语言的运用上,形象的叙事语言和精警的议论语言交替使用。常采用一些物化的意象将人物、景物活心情传达得精致细腻,形象可爱,充满艺术气息,也常常不经意的使用一些精警机智的格言警句。

第6题:

简析劳动、原始思维、神话意识与文艺发生的关系。


正确答案: 1、劳动与文艺发生:劳动为人的生存提供了最基本的物质基础,为文艺发生创造了客观的生存条件。劳动还为文艺发生创造了客观的发展条件。劳动分工为文艺发生创造了客观的社会条件。
2、原始思维与文艺发生:原始思维具有极强的表象性、形象性与情感性。神话思维的瓦解,是拟人化原则与理性因素结合,发展艺术思维,并产生了自觉的审美意识。自觉的审美意识与自觉的语言意识结合在一起,促使文学进一步走向成熟。
3、神话意识与文艺发生:神话意识具有主、客体不分的混融性。文学萌生于神话原型。

第7题:

简析解放区文学思潮及其特征。


正确答案: ①现实主义成为解放区唯一的文学思潮,现代主义没有丝毫地位,浪漫主义也只作为因素附丽于现实主义。
②从文学大众化思潮发展为工农兵文学思潮:题材多为工农兵的生活和斗争,主人公多是工农兵及其干部,形式多为工农兵便于接受的民间形式,语言是大众化的语言。

第8题:

简析墨家学派思想的基本内涵及其时代意义。


正确答案:墨家尚俭节用、兼爱非攻的思想,培育了中华民族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和热爱和平的民族精神。墨家文化中的科技因素虽然或多或少被忽略,但它一直以隐性的方式不断被中原人民传承下来。墨家思想对中原文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融合进了中原地区的本土文化之中。

第9题:

简析阿Q形象及其价值和意义。


正确答案: ①一个落后不觉悟的、带有精神病态的农民形象。贫苦,狭隘保守,妄自尊大,革命观念的幼稚与糊涂。
②精神胜利法的性格特点。
③国民性的最劣表现。
④其病态精神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人性内涵,具有超越性。

第10题:

简析解放区文学创作概貌。


正确答案: ①《讲话》以后,解放区文学创作取得了突破性发展:文学的工农兵方向得到贯彻,文艺对革命事业的配合更为有力,文学创作在民族化大众化方面获得重大进展。
②解放区文学创作的特征:服务于时代政治任务的功利性,艺术追求的乡村化,作家心态的工农兵化。
③解放区文学创作呈繁荣态势:小说、新歌剧、民歌体叙事诗等都有重大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