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张炎的词风及其在词史上的意义。

题目
问答题
简述张炎的词风及其在词史上的意义。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苏轼在词史上的贡献主要有( )

A、开创了豪放词风

B、扩大了词的表现范围,提高了词的表现功能

C、使婉约词退出历史舞台

D、提高了词的品位


参考答案:ABD

第2题:

吴文英号梦窗,其词集名《梦窗词》,存词340多首,其数量在两宋词人中仅次于辛弃疾。张炎《词源》称他的词如“()”。


正确答案:七宝楼台

第3题:

陈维菘的词风是()

A、师法柳永,以赋为词

B、师法周邦彦,典雅精工

C、师法姜夔、张炎,清空婉约

D、师法苏轼、辛弃疾,豪放苍凉


参考答案:D

第4题:

()的词风以密丽取胜,代表作有《八声甘州》(渺空烟四远)、《风入松》(听风听雨过清明)等。其词在艺术上注意锻炼字面,意旨幽深,结构跳荡。张炎曾拟之如“七宝楼台”。


正确答案:吴文英

第5题:

张炎词集名(),词风清雅疏朗,与姜夔相近,姜夔号(),故二人并称()。


正确答案:《山中白云词》;白石道人;“双白”

第6题:

简述有关肢体的基本词在汉语史上的应用情况。


正确答案: (1)肢体的名称很早就产生了但是稳固性不强,几千年沿用下来的只有“心、手”等很少的一些词,例如:“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2)多数肢体的名称,如“耳、身、眉、鼻、发”等,在上古是独立的基本词,到了现代汉语里,都做了双音词的因素: “螓首蛾眉”(螓首,额方广像螓一样。蛾眉,眉弯曲细长,像蛾的触须一样。)
(3)有些肢体名词,如“首、领、面、目、口、齿、足、肌、肤”等,在上古是属于基本词汇的,“借再拜稽首”;“臣作朕肱骨耳目”;“手如柔荑,肤如凝脂”,但是到了现代,“头、颈、脸、眼、嘴、牙、脚、肉、皮”分别将之取代。
①“头”和“首”的声音虽然接近,但是“首”属于审母幽部,“头”属于定母侯部,古音并不相同。战国之前,只有“首”没有“头”,金文里有许多“首”,却没与一个“头”字。到了战国时代,“头”字出现了,它可能是由方言进入普通话的,并且作为同义词,在口语里渐渐代替了“首”,“白头如新,倾盖如故。”
②“颈”字在战国时代已经出现,在最初指的是脖子的前面的部分。“颈在前,项在后。”“颈”字普遍用来表示脖子的意义是在汉代以后“百越之君,俛首系颈,委命下吏。”
③“脸”字出现较晚,6世纪以后才出现,当时只有“颊”的意思,而不是“面”的同义词,这种意义一直沿用到唐宋时代。后来由“颊”引申到“面”的意义,属于词义扩大。
④战国没有“眼”字,汉代以后才逐渐多见,“眼”在最初只指眼球,“抉吾眼,置之吴东门,以观越之灭吴也。”后来由于词义的转移,“眼”在口语里代替了“目”。
⑤“嘴”本作“觜”(zi,zui),原指鸟嘴,“觜”字大约起源于东汉,《广雅·释亲》说:“㭰,口也”,㭰即觜,可见当时的“觜”已经兼指鸟嘴和人嘴了。
⑥“牙”字起源很早,《诗经》时代已经出现,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说:“统言之,皆称齿称牙,析言之,则前当唇者称齿,后在辅车者称牙。”先秦时代,“牙”字不多见,且常用于“爪牙”这一熟语中,到了中古时代,“牙、齿”的分别已经不存在了,而“牙”也就代替了“齿”。
⑦“脚”《说文》:“脚,胫也”,“脚”的本义是小腿,“羊起而触之,折其腿。”《庄子》和《汉书》“股、脚”连用,就是指大腿和小腿,但是到了中古,“脚”字在基本词汇中已经代替了“足”。
⑧《说文》:“肌,肉也”段玉裁说:“人曰肌,鸟兽曰肉,”但是在和“骨”对称的时候,虽然指人,也可以称“肉”:“吾使司命复生子形,为子骨肉肌肤。”至于“肉刑”也不称“肌刑”,可见“肌”虽然绝对不能用于鸟兽,但是“肉”却不是绝对不能用于人,只是这种应用有条件而已,
⑨“皮”字在先秦是专指兽皮,如:“橐(tuo)以牛皮”;而人的皮叫作“肤”,如:“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分得很清楚,到了汉代,“皮”字才用于人的皮肤。

第7题:

张炎的词集名()。

  • A、《山中白云词》
  • B、《草窗词》
  • C、《梅溪词》
  • D、《花外集》

正确答案:A

第8题:

下列不是对于吴文英词风描述的是()

A. 他的词风以密丽取胜

B. 其词在艺术上注意锻炼字面,意旨幽深,结构跳荡

C. 张炎曾拟之如“七宝楼台”

D. 他的词在语言上注意雕琢,故国之感深沉


标准答案:D

第9题:

简述张炎的词风及其在词史上的意义。


正确答案: (1)张炎创作了词学理论著作《词源》,在理论和创作实践上继承了姜夔的清空、骚雅乃至疏宕的词风;
(2)在创作上注重形式技巧和音律,同时将词的创作引向了兴寄一面;
(3)张炎上承白石的清空疏宕,近与梦窗的密丽质相区别,表现了明确的风格意识;
(4)《词源》总结了南宋骚雅派词人的艺术追求,也曲折的反映了他们所处的亡国背景。

第10题:

试论述李煜的生平与其词风变化的关系,以及他在词史上的地位和意义。


正确答案:李煜是南唐的最后一个皇帝,世称李后主,今存词三十余首。他39岁时为宋军所俘,囚居汴京,从南唐国主降为囚徒的巨大变化,明显地影响了他的创作,使他前后期的词呈现出不同的风貌。他的前期词写宫廷享乐生活的感受,实际是南朝宫体和花间词风的继续,代表作有《浣溪沙》(红日已高三丈透)等。在南唐内外危机深化的过程中,李煜逐渐也感觉到他无法摆脱的没落命运,因此在部分词里也流露了沉重的哀愁。他的后期词主要写亡国之痛,南唐亡国使他丢掉了小皇帝的宝座,也使他在词创作上获得了一些新的成就。这一段由南唐国主转变为囚徒的经历,使他从醉生梦死的生活里清醒过来,在词里倾泻自己的深哀巨痛。
这位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阅世甚浅的词人,始终保有较为纯真的性格。其词在题材内容上前后期虽有所不同,但无论前期后期,又有其一贯特点,那就是“真”。他在词中一任真实情感倾泻,而较少有理性的节制。这也是他的词能引起后人广泛共鸣的主要原因。具体说来,李煜词的本色和真情性,在三方面显得很突出:一是真正用血泪写出了他那种亡国破家的不幸,非常感人。二是本色而不雕琢,多用口语和白描,词篇虽美,却是丽质天成,不靠容饰和词藻。三是因纯情而缺少理性节制。他在亡国后不曾冷静地自省,而是直悟人生苦难无常之悲哀:“人生愁恨何能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把自身所经历的一段破国亡家的惨痛遭遇泛化,获得一种广泛的形态与意义,通向对于宇宙人生悲剧性的体验与审视。
李煜在我国词史上的地位,更多地取决于他的艺术成就。这首先表现在他改变了晚唐五代以来词人通过一个妇女的不幸遭遇,无意流露或曲折表达自己心情的手法,而直接倾泻自己的深哀与剧痛。这就使词摆脱了长期在花间曼声吟唱中所形成的传统风格,而成为人们可以多方面言怀述志的新诗体,对后来豪放派词家在艺术手法上有影响。其次,他善于用白描的手法抒写他的生活感受,如“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构成了画笔所不能到的意境,写出他国破家亡后的生活感受。再次,他还善于用贴切的比喻将抽象的感情形象化,如“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流水落花春去也”等句都是。另外,语言也更明净、优美,接近口语,进一步摆脱了花间词人镂金刻翠的作风。
总之,李煜从生活实感出发,抒写心底的深哀巨痛,他的词寄慨极深、概括面极广,能引起普遍的共鸣。也正是由于李煜以其纯真,感受到了“人生长恨”、“往事已成空”那种深刻而又广泛的人世之悲,所以其言情的深广超过其他南唐词人。王国维曾说:“词至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