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郭沫若散文在风格、思想上前后期的不同。

题目
问答题
简述郭沫若散文在风格、思想上前后期的不同。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郭沫若是中国现代新诗的奠基人,也是浪漫派散文的代表作家。他的散文作品与他的诗歌作品一样,不仅数量众多,而且艺术风格的发展和变化的脉络也十分清楚。作为浪漫派散文的开创者之一,他的散文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个人思想意识的转变,其风格和思想内容也在发生相应的变化。一般说来,以1927年为界,他的散文可分为两个时期,1927年以前的散文主要是积极浪漫主义的,1927年以后的则主要是现实主义的,尽管后期散文中的浪漫气息仍然存在,但其旨趣和情调却都转向了现实主义。
解析: 暂无解析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简述庾信前后期风格的变化


正确答案: ①前期:逢梁代最为安定阶段,信“幼而俊迈,聪敏绝伦”,且“博览群书,尤善《春秋左氏传》”,在梁时出入宫禁,其诗多奉和陪驾之作,风格伤于轻艳。与徐陵并为宫体文学代表,时称“徐庾体”。留北后虽居高位,却常怀故国之思,作品风格亦由早期的轻靡华丽变为苍劲沉郁。他的《哀江南赋》和《拟行路难》可为代表。
②后期:逢梁毁于西魏,因江陵陷落不得南归,“虽位望通显,常有乡关之思”,以乡关之思发为哀怨之辞,蕴含丰富的思想内容,充满深切的情感,笔调劲健苍凉,艺术上也更为成熟。“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即他后期作品的特色。

第2题:

朱自清前后期散文的特点有何不同?


正确答案: 提示:可从作品内容、情致、结构、语言等方面比较

第3题:

简述郭沫若的创作主题思想。


参考答案:

借历史故事表现时代精神,通过塑造历史英雄提出团结抗战推翻反动统治的时代主题。具有极强的时代性和政治性。
失事求似(创作理论):郭沫若提出的历史剧创作理论。所谓失事是指就历史精神应尽可能真实准确的把握与表现。所谓求似指就是在此前题下,和具体的史实是可以出入的。
艺术特色:
1.极具主观性和抒情性
2.浓郁的诗意戏剧的诗正面描写知识分子的创作潮流
创作模式:
1.不完美的知识分子主人公
2.在正面知识分子周围设置了有另外追求的知识分子
3.故事背景大多是抗战具有浓厚的时代氛围
4.在艺术表现上都偏于人物内心的深入挖掘把激烈的内心冲突与外在的冲突有机的结合起来。


第4题:

简评郭沫若散文的艺术风格。


正确答案: 郭沫若的浪漫散文不仅在思想情绪方面有自己独特的内涵,而且在艺术风格方面也有自己独特的魅力。阿英在《郭沫若》一文中曾将郭沫若的散文,与人生派作家的散文作过平行的比较,他说:“周作人有一部分小品文,是富于牧歌的情趣,但那„„是一个饱经了世故,把天真的童年的心相当的丧蚀了的中年的较深静的人的情怀。叶绍钧的一部分小品文,也是富有牧歌的情趣的,可是„„却又是属于闲适的、沉静的、冷眼观察的人所有。郭沫若的小品文和他们是不同的„„是在基点的牧歌的情感而外,还加上一颗诗人的热烈奔放的心,是一种青年的热的诗的情趣。”这可说是最为简洁地揭示了郭沫若作为一位伟大诗人的散文的艺术风格。

第5题:

杨朔散文的思想内容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正确答案: 思想内容:杨朔散文在思想内容方面带有强烈的时代特点,他常常“从生活的激流里抓取一个人物,一种思想,一个有意义的生活片段,迅速反映出这个时代的侧影”。常常从普通劳动者的言行中发掘美质,赞颂他们为社会主义事业作无私奉献的情操。《茶花赋》中的普之仁,是个“双手满是茧子,沾着新鲜泥土”的养花人。在作者心目中,这位平凡劳动者的崇高,便在于他积年累月地用自己的汗水培植花木,美化着我们的生活。
艺术风格:首先,寻求诗意的艺术构思。他善于缘物生情,托物言志,常常从细微处落墨,通过比兴或象征手法营构诗意形象,创造诗的意境,借以表达深远的旨意。
其次,缜密精巧的艺术结构。他讲究剪裁布局,又谙识艺术辩证法,行文时云遮雾障,峰回路转,每在“转弯”后升华,卒章显其志。

第6题:

简述郭沫若散文创作中的感伤情绪。


正确答案: 感伤,是郭沫若这一时期浪漫性散文的基调,也是郭沫若牧歌情绪的酵母,它酿成了一系列情趣盎然,格调新颖,意境轻灵的小品,也培植了刺人灵魂的几株“曼陀罗华”。郭沫若感伤的中心对象是自我。尽管他有时也为别人的不幸掬几把同情的泪,但峰回路转,最终仍回到自我。《人力以上》,是他浪漫散文中最现实的作品,也是感伤味最浓最直接的作品。他如实描写了日本友人S这个下层职员在病苦、家累、贫困中挣扎、毁灭的遭遇,通篇满溢着凄凉与悲哀,然而,当这种悲哀达到高峰时,郭沫若的情感意向又不由自主地回到了自我。“我一面哀悼他,但一面有感到自己的身世上来,我觉得S的一生就好像我自己的一面镜子一样!”

第7题:

简述西汉中后期散文发展大势。


正确答案: 从武帝即位至西汉年末,是西汉政治、文化发展的中后期。武帝初年,接受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学开始与政治联姻;到西汉后期,儒家经学更一度成为谈政论事的依据。这种政治、文化的新趋势,使这一时期的政论散文创作,在总体倾向上出现了言必称经、以阴阳灾异论证议事的新特点,其突出的代表人物是董仲舒和刘向。他们文章的共同特点是结构严整,逻辑清晰,雍容稳妥。
董仲舒、刘向代表了西汉中后期政论散文的主流,但在主流之外,也还有一些作家写出了与主流不甚相同的一些作品,如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杨恽的《报孙会宗书》,桓宽的《盐铁论》等,或叙写个人情志和社会生活感受,或直论时政而不轻言经籍灾异,多写得感情浓郁,个性鲜明,很为后人称道。

第8题:

简述郭沫若散文在风格、思想上前后期的不同。


正确答案: 郭沫若是中国现代新诗的奠基人,也是浪漫派散文的代表作家。他的散文作品与他的诗歌作品一样,不仅数量众多,而且艺术风格的发展和变化的脉络也十分清楚。作为浪漫派散文的开创者之一,他的散文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个人思想意识的转变,其风格和思想内容也在发生相应的变化。一般说来,以1927年为界,他的散文可分为两个时期,1927年以前的散文主要是积极浪漫主义的,1927年以后的则主要是现实主义的,尽管后期散文中的浪漫气息仍然存在,但其旨趣和情调却都转向了现实主义。

第9题:

林语堂后期散文的风格是()。


正确答案:幽默闲适

第10题:

周作人的主要倡导文学革命的文章是《》,其后期散文的风格是。


正确答案:《人的文学》(《平民文学》)、平和冲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