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实甫《西厢记》在艺术形式上有哪些新的创造?

题目
问答题
王实甫《西厢记》在艺术形式上有哪些新的创造?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王实甫的作品有()。

  • A、《西厢记弹词》
  • B、《西厢记诸宫调》
  • C、《西厢记》
  • D、《弦索西厢》

正确答案:C

第2题:

王实甫的《西厢记》源自于唐代()的传奇小说《莺莺传》,在金代有()的《()》。


正确答案:元稹;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

第3题:

《西厢记》、《牡丹亭》、《窦娥冤》的作者依次是

A 关汉卿、汤显祖、王实甫

B 王实甫、马致远、关汉卿

C 汤显祖、王实甫、关汉卿

D 王实甫、汤显祖、关汉卿


正确答案:D

第4题:

简要分析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的语言特点?


正确答案: 《西厢记·长亭送别》的语言特点主要是雅俗相济,既有浓厚的生活气息,符合人物的身份和性格;又有诗情画意的文学意味。“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是文学语言,“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是白话口语,雅俗相济,雅俗共赏。

第5题:

试论王实甫《西厢记》所取得的艺术成就。  


正确答案: 《西厢记》在艺术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王世贞说:“北曲故当以《西厢》压卷”。
结构
《西厢记》是我国较早的一部以多本杂剧连演一个故事的剧本。它突破了杂剧的体制,共五本二十一折,或一人主唱,或数人轮唱,体现出作者的创新精神,被称为“传奇之祖”。
情节
《西厢记》情节单纯,结构严谨,主要设置了三对戏剧矛盾:老夫人和崔、张、红娘之间的矛盾;崔、张、红娘三人之间的矛盾;孙飞虎的叛军和崔家、张生及普救寺僧人之间的矛盾。波澜起伏,变故迭生,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语言
《西厢记》堪称古代诗剧的一个范本。往往既符合人物性格,又适合舞台演出,在戏剧性和性格化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此外,它的语言构成,以当时的民间口语为主体,适量而自然地熔化前人诗词文赋中的语句。

第6题:

王实甫《西厢记》的体裁是()


正确答案:杂剧

第7题:

王实甫在《西厢记》中来衬托离愁别恨的名句是()


正确答案: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

第8题:

王实甫《西厢记》是如何展现莺莺的矛盾心理的?


参考答案(1)莺莺青春少女和大家闺秀的身份决定了她内心自由爱情和礼教之间的矛
  盾。(2)送简中莺莺和红娘的冲突、赖简中莺莺和张生的冲突集中表现了莺莺内心的这种矛
  盾。

第9题:

王实甫《西厢记》对董解元《诸宫调西厢记》作了哪些发展?


正确答案:王实甫《西厢记》直接取材于金代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同时又对《西厢记诸宫调》作了新的发展:第一,删减了许多不必要的情节,使结构更完整,情节更集中。例如,在《西厢记诸宫调》中,孙飞虎兵围普救寺一事占了相当长的篇幅,它实际上是游离于主线之外的,王实甫毅然将它压缩得很短,这样就使主线更为分明突出。第二,使主要人物的立场更鲜明,从而加强了戏剧冲突。在《西厢记》中,实际上存在着两个阵营,一以张生、崔莺莺、红娘为代表,一以老夫人为代表。王实甫将这两个阵营的人写得泾渭分明,态度毫不含糊,并以此来展开矛盾冲突。第三,在情节安排、艺术手法的运用上,更为精致完美,并增加了一些喜剧色彩。例如,利用景物来表现情感是《西厢记诸宫调》的一大特点,王实甫在《西厢记》中也大量运用了这一手法,但比较一下两部作品的“长亭送别”就可以看出,王实甫写得更细腻,更优美。

第10题:

王实甫《西厢记》在元杂剧体制上有什么创新?


正确答案: (1)《西厢记》对当时的一本四折一楔子的杂剧体制,进行了大胆的革新尝试,以多本杂剧连演一个故事,长达五本二十折加五个楔子。
(2)在每一本第四折的末尾,既有“题目正名”,标志着故事情节到了一个转折性的段落;又有很特别的[丝络娘煞尾]一曲,起着上联下启沟通前后两本的作用。
(3)剧本也不受一入主唱到底的限制,出现几个角色分唱的形式,这在当时是一个突破性的壮举。
(4)体制上的创新,丰富了艺术表现力,为更细腻地塑造人物性格,更完美地安排戏剧冲突。提供了有利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