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诗可以怨”、“发愤著书”、“不平则鸣”、“穷而后工”的说法,以及西方的“愤怒出诗人”、“艺术是表现苦难的语言”、

题目
问答题
中国的“诗可以怨”、“发愤著书”、“不平则鸣”、“穷而后工”的说法,以及西方的“愤怒出诗人”、“艺术是表现苦难的语言”、“文学是苦闷的象征”等等,反映了文学创作的什么规律?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后世文论家在“兴观群怨”说基本精神的影响下,不断提出一些新的有关文艺社会作用的命题,比如司马迁的“不平则鸣”说、韩愈的“发愤著书”说等。()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参考答案:错误

第2题:

后世文论家在“兴观群怨”说基本精神的影响下,不断提出一些新的有关文艺社会作用的命题,比如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韩愈的“穷而后工”说等。()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参考答案:错误

第3题:

()是司马迁最重要的文论命题。

A.发愤著书

B.诗无达诂

C.象外之象

D.知言养气


正确答案:A

第4题:

司马迁“发愤著书”说的理论内涵及价值。 “发愤著书”的理论意义及价值。


正确答案: 其一,揭示了“愤”是作家创作的心理动力。作家“愤”而著书,创作动力在于内心的“愤”情。这种动力具有极大的心理能量,因为“愤”常常是由于作家强烈的愿望受压抑而产生的,这种感情十分强烈
其二,以“愤”为创作动力,其作品具有较高的品位和质量。因为精神意志脆弱者,信念理想卑微者,道德人格低下者,只会逆来顺受,在逆境中消沉,精神世界永远迸发不出任何灿烂的思想火花,永远不会产生“愤”情。
其三,“发愤著书”说具有与儒家“温柔敦厚”说、“中和”之美说等完全不同的美学品格。作家“发愤著书”,包含着对进步社会理想的强烈追求和对反动势力的极度愤恨,“发愤”之作与“温柔敦厚”、 “谲谏” “中和”之作格格不入,而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对读者具有巨大的激励作用和鼓舞力量。

第5题:

试比较欧阳修诗穷而后工说与韩愈不平则鸣说的异同。


正确答案:韩愈在《送孟东野序》中提出不平则鸣论。他说: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所谓‚不平则鸣‛从文学理论批评上看,就是认为作家、诗人在不得志时,就会用创作的方法抒写自己的思想感情,表达自己的内心情志。这与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是一脉相承的。但并不是简答地继承,而是做了更多的思考。他指出,只有那些胸有块垒的不得志的文人爱‚鸣‛,也善‚鸣‛,他说:‚和平之音淡薄,而愁思之声要妙;欢愉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这可以说其对司马迁‚发愤著书‛说的发展了。 ‚诗穷而后工‛说是欧阳修在《梅圣俞诗集序》一文中提出来的。是说诗人在受到困险环境的磨砺,幽愤郁积于心时,方能写出精美的诗歌作品。这种思想司马迁、钟嵘、韩愈等人的诗文论中也有类似观点,大体都是讲创作主体的生活与创作潜能之关系。欧阳修则进一步将作家的生活境遇、情感状态直接地与诗歌创作自身的特点联系起来:一是诗人因穷而‚自放‛,能与外界建立较纯粹的审美关系,于是能探求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奇怪‛;二是郁积的情感有助于诗人‚兴于怨刺‛,抒写出曲折入微而又带有普遍性的人情。这是对前人思想的深入发展。

第6题:

后世文论家在“兴观群怨”说基本精神的影响下,不断提出一些新的有关文艺社会作用的命题,比如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韩愈的“不平则鸣”说以及欧阳修的“穷而后工”说等。()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参考答案:正确

第7题:

中国古代文论对于悲剧心理与文学创作关系进行了很多的探讨,下列属于这种探讨的是()

  • A、净化说
  • B、发愤着书
  • C、不平则鸣
  • D、穷而后工
  • E、文以载道

正确答案:B,C,D

第8题:

后世文论家在“兴观群怨”说基本精神的影响下,不断提出一些新的有关文艺社会作用的命题,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韩愈的“不平则鸣”说、欧阳修的“穷而后工”说、梁启超的“熏浸刺提”说等是“兴观群怨”中“()”的丰富和完善。

A.诗可以观

B.诗可以兴

C.诗可以怨

D.诗可以群


参考答案:C

第9题:

韩愈的不平则鸣论.影响了后世()

  • A、白居易的为时为事说
  • B、欧阳修诗穷而后工说
  • C、苏轼的枯淡说
  • D、王夫之的现量说

正确答案:B

第10题:

发愤著书


正确答案:是司马迁也是汉代最重要的文论命题。《太史公自序》云:“《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司马迁指出,“愤”是作家“意有所郁结”的情绪状态,即心理受压抑而不得伸展的状态。作家怨愤郁结,“不得通其道”,从而借创作发挥疏通,以恢复心理平衡.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