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题:
论述钟嵘的文论思想。
钟嵘的文论思想主要有吟咏情性说、直寻说、三义说、滋味说,分述如下。
(1)吟咏情性说。钟嵘认为,诗歌的性质或基本特征是吟咏情性,即抒发情感、表达个性。创作情性的萌动,又有赖于“气”、“物”的感召,所谓“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在此,“气”并不直接规定诗,而是经由外物到人的性情再到诗的途径。这是个从外(气、物)到内(人之性情)再到外(形诸舞咏,即显现于外的诗歌、音乐和舞蹈)的过程,这就是文学创作内在化与外在化的过程。
(2)直寻说。所谓“直寻”,就是从感物(此“物”即前述自然景物与人世沧桑)动情之中直接求得胜语佳句,而不是在前人典故或诗作寻词觅句。也就是说,诗歌的创作灵感、素材和语言,都有赖于“物”的感召和“情”的摇动,而不靠用典(用事)。
(3)三义说。
《诗品序》云:“故诗有三义焉:一曰兴,二曰比,三曰赋。”三义说是指钟嵘探讨兴、比、赋及其三者关系的理论观点。钟嵘的“三义说”,对传统的“六义说”有所突破而自有新意。他从诗歌“吟咏情性”的本质特征和“寓目辄书”的思维特征从发,一改赋、比、兴的传统排序,而变为兴、比、赋。这改动不仅突显了六义中“兴”的地位,同时又扩充并深化了兴、比、赋的文论内涵。
(4)滋味说。“味”的本义原指由口腹的欲望满足所获得的生理快感。钟嵘《诗品序》明确提出“滋味说”:“五言居文辞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岂不以指事造形、穷情写物,最为详切者耶!”可见“有滋味”就是指作品在描写外物、抒发情感方面达到了淋漓尽致、尽善尽美的程度。
“滋味”之“味”在在钟嵘《诗品》中有两层含义:一是作为动词的品味、品尝、鉴赏,类似于“品”的第一层含义。“味诗”,就是钟嵘对诗的品评方法,所谓“使味之者无极”;二是作为名词的味道、滋味、余味。
略
第2题:
钟嵘是如何论述五言诗的发展及其历史地位的?
第3题:
第4题:
钟嵘,南朝梁代文学批评家,著有我国第一部诗歌理论专著()。
第5题:
钟嵘《诗品》是中国第一本诗歌评论之作
第6题:
试述钟嵘的诗歌批评标准包含的内容。
《诗品序》是我国文学批评史上一篇重要的诗论文献,涉及到一系列重要的文学理论问题。作者在创作冲动问题、诗歌的形象性与情感性特征以及自然创作论方面,都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对后来的文学理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1)创作冲动问题。文学创作始于主体的创作冲动。中国文论把创作冲动的产生看作是外物对创作主体感召刺激的结果。古代文论认为:主体心灵与客观外物相遇,因景生情,触物起兴,是产生创作冲动的契机。钟嵘继承这一观点,《诗品序》开篇就言:“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就是说,客观外物的变化感召刺激着创作主体,于是主体也将思想情感融入客观外物,这种双向的信息反馈、情感交流活动中,创作冲动遂得以产生。钟嵘把自然景物、社会事件、人世间悲欢离合、穷达荣辱的社会生活,也看作是创作冲动产生根源的观点,这是他的创见,也是他对“物感说”的重要发展。
(2)诗歌的形象性与情感性问题。他认为诗歌要引起人们的审美体现,即“滋味”,就必须具有形象性和情感性。做到形象生动和情感真切,还须综合运用赋比兴手法,才能处理好形象与情感之间的关系。使二者隐显得宜、和谐相生。而内容和形式的关系而言,诗歌的形象性与情感性又是在“风骨”和“丹采”的结合中显现的。鲜明生动的形象与饱满深厚的情感,须用华美的词藻表现出来,才能形成爽朗刚健的艺术风格。也就是有“滋味”的诗歌。他把先秦以来处于萌芽状态的“滋味说”,发展成为诗歌创作和欣赏的重要原则。
(3)自然创作论问题。钟嵘在序中提出了他的自然创作论。他认为:永明体的“四声八病”不符合创作原则,从而损害了诗歌的自然之美。古诗用于演唱,故须讲究声律,而到诗歌已独立,也就不必如此了。诗歌创作只要符合自然声律,读起来琅琅上口就行了。争相用典、东拼西凑的风气,使得诗歌创作“殆同书抄”。他强烈反对声病和用典,是针对当时诗坛的矫揉造作的风气而发的,有其积极的意义,但齐梁时的声律论促进了人们对声律美的探索和追求,在诗歌的发展史上有其积极的意义,钟嵘对此认识不足,其批评有片面性。
略
第7题:
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部诗歌品评的专著是钟嵘的《()》。
第8题:
A.钟嵘《诗品》
B.陆机《文赋》
C.曹丕《典论·论文》
D.萧统《文选》
第9题:
钟嵘是如何评价曹植的诗歌的?如何理解?
第10题:
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中最早提出以“滋味”论诗的诗歌批评家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