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二月》中萧涧秋形象及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成就。

题目
问答题
简析《二月》中萧涧秋形象及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成就。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左翼作家柔石的中篇小说《二月》中的主人公萧涧秋是一个追求精神自由的“寻梦者”形象。他富有正义感与同情心,极想有所作为,但又缺乏信仰,有所顾惜。他来到被称为“世外桃园”的芙蓉镇教书,高兴地认为这是自己的“新生”。他同情烈士遗孀遗孤,拿出工资一半资助文嫂生活和采莲上学。但“世外桃园”其实是旧中国农村小镇的缩影:封闭、保守、愚昧、封建。萧涧秋对文嫂一家的义举,他和陶岚的爱情关系,不仅受到浅薄无聊的钱正兴和滑头逢迎的小人方谋之流妒忌中伤,而且受到校内外人们的攻击。猜疑、流言蜚语、谣言、匿名信一齐向他而来,再加上孤儿的夭折,文嫂的自杀,种种变故使他喘不过气,最后决定遁走,继续他的“寻梦”。他和旧社会是不合拍的,但他还算坚硬,还未被旧社会所吞没或软化。这是近代青年中的一种典型。
通过萧涧秋形象及其遭遇,表现作品的思想:
①反映了旧中国社会的黑暗,传统习俗和守旧思想的根深蒂固。萧涧秋曾愤愤地说:“群众底心,群众底口”。深受封建意识和世俗偏见毒害的群众是一种强大可怕的力量,文嫂、萧涧秋、陶岚都是这种社会舆论的受害者。这说明旧中国根本没有“世外桃园”的乐土,也说明改造国民性的重要。
②体现着作者对个人奋斗和人道主义思想的深刻思考。萧涧秋面对的不是一两个小人,而是整个社会。萧涧秋想以个人力量对文嫂进行人道主义救助,却面对社会各方面“如千军万马的围困拢来”,他当然只能一再败阵。
《二月》的艺术成就是:
①人物形象鲜明生动。除萧涧秋外,其他人物也眉目清晰。文嫂的贞惠贤良、陶慕侃的厚道中庸,特别是陶岚的形象是成功的艺术创造。她很有个性:聪明美丽、孤傲任性,我行我素,违众忤俗,是芙蓉镇上与众不同的新女性。
②结构严整和谐。以萧涧秋为中心,由萧涧秋到芙蓉镇开篇,以萧涧秋和文嫂、陶岚关系为主要情节,由萧涧秋出走结束全篇,不枝不蔓,首尾圆契。
③语言清丽,富有诗意。
解析: 暂无解析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试简析《木兰诗》的思想内容与艺术成就?


正确答案: 《木兰诗》是北朝乐府民歌中最杰出的作品,讲述了一位叫木兰的女子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立功之后不慕富贵退居乡里的故事。塑造了木兰这一不朽的艺术形象,她是古代人民理想的化身,在她身上,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和高尚情操。
艺术上的成就:
一是富于传奇色彩,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结合的范例;
二是出色地运用了民歌常用的复叠、铺陈排比等艺术技巧,比喻、对偶、反衬、顶真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艺术效果;
三是笔墨凝练,繁简得宜,句式以五言为主,杂以七言、九言,错落有致,声韵铿锵,富有音乐美。

第2题:

萧涧秋是下列哪部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 A、《二月》
  • B、《短裤党》
  • C、《咆哮了的土地》
  • D、《水》

正确答案:A

第3题:

从《汉宫秋》、《西厢记》、《长生殿》中任选一部作品,论述其主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正确答案: 思想内容:
《西厢记》和《西厢记诸宫调》相比,在思想上更趋深刻。它正面提出了“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主张,具有更鲜明的反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主题。
(1)《西厢记》歌颂了以爱情为基础的结合,否定封建社会传统的联姻方式。作为相国小姐的莺莺和书剑飘零的书生相爱本身,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对以门第、财产和权势为条件的择偶标准的违忤。莺莺和张生始终追求真挚的感情。他们最初是彼此对才貌的倾心,经过联吟、寺警、听琴、赖婚、逼试等一系列事件,他们的感情内容也随之更加丰富,这里占主导的正是一种真挚的心灵上的相契合的感情。
(2)莺莺和张生实际上已把爱情置于功名利禄之上。张生为莺莺而“滞留蒲东”,不去赶考;为了爱情,他几次险些丢了性命,直至被迫进京应试,得中之后,他也还是“梦魂儿不离了蒲东路”。莺莺在长亭送别时叮嘱张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她并不看重功名,认为“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即使张生高中的消息传来,她也不以为喜而反添症候。《西厢记》虽然也是以功成名就和有情人终成眷属作为团圆结局,但全剧贯穿了重爱情、轻功名的思想,显示出王实甫思想的进步性。
艺术成就:
《西厢记》最突出的成就是从根本上改变了《莺莺传》的主题思想和莺莺的悲剧结局,把男女主人公塑造成在爱情上坚贞不渝,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并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得到美满结果的一对青年。这一改动,使剧本反封建倾向更鲜明,突出了“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的主题思想。在艺术上,剧本通过错综复杂的戏剧冲突,来完成莺莺、张珙、红娘等艺术形象的塑造,使人物的性格特征生动鲜明,加强了作品的戏剧性。
《西厢记》的曲词华艳优美,富于诗的意境,可以说每支曲子都是一首美妙的抒情诗。《西厢记》是我国古典戏剧的现实主义杰作,对后来以爱情为题材的小说、戏剧创作影响很大。《牡丹亭》、《红楼梦》都从它那里不同程度地吸取了民主精神。

第4题:

简析《朝花夕拾》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正确答案:思想内容:
1、描叙了作者从童年到壮年时期的某些生活片段,具有传记意义。
2、勾勒了从清末到辛亥革命时期的若干社会生活风貌,是一副副世态图和风俗画。
3、贯穿全书的,是强烈的反封建精神和对封建教育、道德、顽固派的批判。
4、展示了洋务运动和辛亥革命的某些历史真实,揭示了极为深刻的历史教训。
艺术特色:
1、十分注意人物刻画。作者运用白描和画眼睛的方法,创造了许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如《藤野先生》中的藤野先生;《范爱农》中的范爱农。
2、文体不很一致。如《狗猫鼠》《二十四孝图》《无常》三篇夹叙夹议,描述往事也批判现实穿插交织,有较多的杂文笔法。《藤野先生》《范爱农》重在写人。
3、融叙事、抒情、议论于一炉,以深沉的感情记事怀人,以白描和画眼睛的方法刻画人物,在往事追叙中闪耀着社会批判的锋芒。

第5题:

萧涧秋这个人物形象出自于()

  • A、柔石的《二月》
  • B、蒋光慈的《短裤党》
  • C、丁玲的《梦珂》
  • D、艾芜的《故乡》

正确答案:A

第6题:

简析《百年孤独》的思想内容及作品的寓意。


正确答案: 20世纪魔幻现实主义代表作家马尔克斯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百年孤独》,主要表现的是“拉丁美洲的孤独”。1作家力图通过布恩蒂亚家族七代人充满神奇色彩的生活和经历以及马孔多由开拓、发展到毁灭,写出哥伦比亚及整个拉丁美洲愚昧落后、与世隔绝和被殖民入侵的屈辱历史,从而启发人们思考:造成马孔多百年孤独的原因是什么?怎样才能彻底摆脱这种孤独?2作品通过马孔多的变迁和布恩蒂亚家庭的经历,揭露和批判了哥伦比亚国内外反动独裁政权的残暴和美国侵略者对拉美民族的政治压迫与经济掠夺,预示了拉美人民将告别愚昧、孤独,走向觉醒与文明。

第7题:

简析萧涧秋形象。


正确答案: 具有人道主义精神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极想有为,怀着热爱,而有所顾惜,过于矜持。”“徘徊海滨”的人。

第8题:

简析《林家铺子》、《农村三部曲》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正确答案: 茅盾的《林家铺子》、《农村三部曲》等短篇小说标志着他的短篇小说创作成熟期的到来,这些小说融外来形式技巧于现实主义的再现创作方法之中,深刻揭示出中国社会的本质和农村阶级矛盾、阶级斗争以及农民、小商人的悲剧命运。
《林家铺子》以“一•二八”十九路军抗日战争前后江南农村小镇为背景,以林家杂货小店挣扎与破产为情节主线,以林小姐婚姻纠葛为副线。作品主题是揭露国民党政权的腐败,他们借民众抵制日货之机敲诈勒索小商人图谋私利。小说中林家铺子的倒闭有多种因素:农村经济凋弊,农民购买力低下,导致商业萧条,同行的倾轧,而最根本原因是国民党政权苛酷频繁、心怀叵测的敲诈勒索。作品中的林老板老实本分,精明能干,会招徕顾客;店员寿生更是忠心耿耿,有智谋会出点子,能吃苦耐劳。这是两个塑造得很成功的艺术形象。作品情节跌宕起伏,林家铺子忽而山穷水尽,偶而柳暗花明,最终卜局长因图谋林小姐而逮走林老板,林家铺子终于倒闭,尾声孤老寡妇的悲惨命运更令人深思。
《农村三部曲》为《春蚕》、《秋收》、《残冬》三个短篇。反映了在帝国主义经济、军事侵略和国民党政权统治下中国农民迅速破产的悲惨命运和他们的觉醒反抗。《春蚕》写老通宝一家养蚕“丰收成灾”,其原因是帝国主义(主要是日本)的经济、军事侵略,国民党政府统治下奸商操纵叶价、茧价。小说成功地刻画了老农民老通宝形象,他勤劳俭朴,生产上富有经验,但保守迷信。他想依靠全家劳力强走勤劳致富的路,恢复先前的小康家业,但时代变了,帝国主义加剧经济侵略使中国农村走向破产之路。春蚕丰收成灾气得老通宝生了一场大病,《秋收》中的稻谷丰收成灾则送掉了老通宝一条命。老通宝儿子多多头则勤劳开朗,有自己见解,他不相信农民单靠勤劳能翻身。在《秋收》、《残冬》中,他走上了农民集体反抗和武装斗争的道路。在艺术上,《春蚕》对老通宝的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展示了老通宝复杂丰富的性格、心理,并且具有浓郁的江南水乡风俗画的特色,景物描写在现实主义的工细笔墨中又有深刻的象征意蕴,如对小火轮和农民赤膊船的情景描写。

第9题:

萧涧秋是哪部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正确答案:二月

第10题:

简析《二月》中萧涧秋形象及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成就。


正确答案: 左翼作家柔石的中篇小说《二月》中的主人公萧涧秋是一个追求精神自由的“寻梦者”形象。他富有正义感与同情心,极想有所作为,但又缺乏信仰,有所顾惜。他来到被称为“世外桃园”的芙蓉镇教书,高兴地认为这是自己的“新生”。他同情烈士遗孀遗孤,拿出工资一半资助文嫂生活和采莲上学。但“世外桃园”其实是旧中国农村小镇的缩影:封闭、保守、愚昧、封建。萧涧秋对文嫂一家的义举,他和陶岚的爱情关系,不仅受到浅薄无聊的钱正兴和滑头逢迎的小人方谋之流妒忌中伤,而且受到校内外人们的攻击。猜疑、流言蜚语、谣言、匿名信一齐向他而来,再加上孤儿的夭折,文嫂的自杀,种种变故使他喘不过气,最后决定遁走,继续他的“寻梦”。他和旧社会是不合拍的,但他还算坚硬,还未被旧社会所吞没或软化。这是近代青年中的一种典型。
通过萧涧秋形象及其遭遇,表现作品的思想:
①反映了旧中国社会的黑暗,传统习俗和守旧思想的根深蒂固。萧涧秋曾愤愤地说:“群众底心,群众底口”。深受封建意识和世俗偏见毒害的群众是一种强大可怕的力量,文嫂、萧涧秋、陶岚都是这种社会舆论的受害者。这说明旧中国根本没有“世外桃园”的乐土,也说明改造国民性的重要。
②体现着作者对个人奋斗和人道主义思想的深刻思考。萧涧秋面对的不是一两个小人,而是整个社会。萧涧秋想以个人力量对文嫂进行人道主义救助,却面对社会各方面“如千军万马的围困拢来”,他当然只能一再败阵。
《二月》的艺术成就是:
①人物形象鲜明生动。除萧涧秋外,其他人物也眉目清晰。文嫂的贞惠贤良、陶慕侃的厚道中庸,特别是陶岚的形象是成功的艺术创造。她很有个性:聪明美丽、孤傲任性,我行我素,违众忤俗,是芙蓉镇上与众不同的新女性。
②结构严整和谐。以萧涧秋为中心,由萧涧秋到芙蓉镇开篇,以萧涧秋和文嫂、陶岚关系为主要情节,由萧涧秋出走结束全篇,不枝不蔓,首尾圆契。
③语言清丽,富有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