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分析《汉书•苏武传》的思想和艺术。

题目
问答题
试分析《汉书•苏武传》的思想和艺术。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苏武传》中的降将有()

A苏武

B烛之武

C樊哙

D卫律

E李陵


D,E

第2题:

《苏武传》集中描写了苏武奉命出使匈奴,以及在异国()年的种种遭遇和表现。

  • A、十八
  • B、十九
  • C、九
  • D、十

正确答案:B

第3题:

《汉书》中最著名的《苏武传》塑造了一个视死如归、艰苦卓绝的不朽的爱国英雄的形象。()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参考答案:正确

第4题:

《汉书•李广苏建传》里记载的苏武牧羊的故事是我国古代爱国主义的重要之作,苏武被关押了多少年?()

  • A、19年
  • B、20年
  • C、21年
  • D、22年

正确答案:A

第5题:

简析萧红的《生死场》、《呼兰河传》的思想和艺术。


正确答案: 萧红的中篇《生死场》是她的成名作,以哈尔滨附近一个偏僻村庄为描写对象,反映了东北人民在沦陷前后的生活,“力透纸背”地描写了“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前九章写沦陷前,在军阀、地主统治下,农村贫困落后闭塞,农民愚昧迷信,“蚁子似地生活着,糊糊涂涂地生殖,乱七八糟地死亡”。他们也自发起来抗争,组织“镰刀会”抗租,但在统治阶级镇压下,斗争失败。后七章写沦陷后的东北,随着日本侵略者“王道”旗子而来的,是烧杀抢劫、奸淫妇女。农民们自发组织起来斗争,斗争失败后,他们终于明白了投奔中自其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军是正确道路,走上了新的征程。《生死场》的艺术特点是小说的诗化散文化。小说充满着乡恋,渗透着对受难的乡亲和呻吟的土地的博大的爱。作品不注意故事的编织和情节的安排,全文没有中心人物中心故事,以场面推移方法,富有感情地叙述着村子里发生的一个个几乎没有情节联系的,平凡而又悲惨的生活故事,那令人心悸的体现着坚强与挣扎,也体现着残忍与愚昧的生与死的经历。作品抒情味浓烈,善于写景和渲染气氛,情景交融,富有诗意。抒情笔触委婉细腻,但也有着雄健的笔力,如村民们向日寇讨还血债的盟誓典礼的场面描写,“是用钢戟向晴空一挥似的笔触”,这种昂扬的民族意识与抗争意志,使这篇凄楚动人的故事增添了悲壮色彩。《呼兰河传》是一部回忆性、自传性的长篇小说。呼兰河是黑龙江一个边远小城,是作者的故乡。小说描写那里的民情风习,暴露种种国民性弱点,为小城作“传”。作品从路上大泥坑子这一带象征意义的事物写出了人们的麻木、苟安和惰性;从跳大神治病、放河灯送冤魂、演戏谢神等“盛举”写人们的封建迷信之深;从王大姑娘婚姻自主遭周围人们的敌视嘲弄写封建婚姻道德观念流毒之深广;写小团圆媳妇只因“笑呵呵”见人不知羞就遭好心邻居的议论,遭婆婆要把她“规矩出一个好人来”的毒打,还作为“病”花了省吃俭用节省下来的钱请大神“治病”,大神和婆婆用大缸滚水强按小团圆媳妇洗澡驱鬼而把她活活“治”死,而闲人们却看戏一样兴高采烈的围观,强烈地控诉了封建迷信的愚昧残忍和人们的麻木无聊。这些描写使《呼兰河传》具有巨大的文化含量和思想意义。《呼乎兰河传》在艺术上发展了《生死场》的特点:诗化散文化。没有贯穿全书的中心人物中心事件,每一章是一个相对独立富有诗意的散文式短篇,艺术上更成熟,抒情性更浓,叙事写景真切动人,笔调活泼成熟。茅盾说它不像一部严格意义的小说,但却有着“比‘像’一部小说更为‘诱人’的东西: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第6题:

《苏武传》中,苏武高尚的民族气节表现在哪些方面?


正确答案: 本文塑造了一个光彩照人的民族主义英雄的形象。苏武高尚的民族主义气节主要表现在:
(1)威武不能屈。当苏武因张胜与虞常等人的谋反活动受到牵连时,他首先想到的不是个人的安危,而是“见犯乃死,重负国”。当卫律以杀头胁迫他投降时,在死亡面前,他大义凛然,毫不动摇。
(2)富贵不能淫。当卫律现身说法,以富贵利诱时,苏武义正言辞地痛斥卫律的无耻行径。
(3)贫贱不能移。武力、富贵都不能动摇苏武坚定的信念,艰苦的生活亦没能磨掉苏武坚强的意志,他始终保持着高尚的民族气节。
(4)亲情不能动。匈奴人的诱降活动连遭失败,最后,企图以亲情来打动苏武。李陵告诉苏武苏家迭遭不幸,企图挑拨苏武与汉武帝的关系,是他放弃终于汉王朝的决心。但他重国家、民族利益,轻个人恩怨,不为所动,断然拒绝了李陵的劝降。
这段话,充分展示了苏武的内心世界,表现出高尚的民族气节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操。

第7题:

结合作品《李将军列传》、《苏武传》论析《史记》、《汉书》写人的特点。


正确答案: 《史记》在描写人物方面的特点:
(1)选取与天下兴亡有关的重大历史事件,通过戏剧化的、激烈紧张的斗争冲突来凸现人物性格;
(2)用“互见法”来补充叙述、交代某些相关的历史背景、情节或者细节,既避免叙述的重复,又使人物的性格特征更加清晰、完整;
(3)重视以细节描写突显人物性格;
(4)善于用符合人物身份的语言写出人物的神情。
《汉书》写人的特点:
(1)虚实相间与增删史事;
(2)概叙与详叙相互穿插,特别注重细节描写;
(3)以叙为议与细笔妙补,善于用层层推进法来叙写人物事迹。

第8题:

鲁迅先生曾用“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评价的作品是()。

A《三国志》

B《汉书》

C《史记》

D《苏武传》


C

第9题:

苏武传》集中而突出地描写了苏武的形象,请作具体分析。


正确答案: (1)不忘使臣之命,处处维护民族尊严和国家利益。既表现了对匈奴的修好之愿,又不为所屈,奋力抗争,富有爱国精神。
(2)对卫律的威逼、利诱,从容处之,直言怒斥。
(3)对李陵的数次劝降,毅然不为所动。
(4)被匈奴置于死地,囚于北海,坚贞不屈。

第10题:

试结合作品分析《诗经》徭役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正确答案: 《诗经》徭役诗所表现的思想感情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l)深切的思乡、念亲之情,如《鸨羽》中对父母无人奉养的忧心,《君子于役》中对在远方服役的丈夫的牵念; 
(2)对个人劳苦和命运不公的感叹,如《小雅•何草不黄》中“独为匪民”的怨愤。 
《诗经》徭役诗的艺术成就很高,如《鸨羽》中以呼天式的抒情倾诉自己的痛苦;《君子于役》以平实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描绘最典型的黄昏之时农村生活的画面,将女主人公忧伤怅惘的思念之情放在宁静温馨的背景之中,更突出了徭役带给人们的痛苦;《何草不黄》用萎黄干枯的野草起兴,暗示了征夫役卒在繁重的劳役驱使下,也如野草般疲敝憔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