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专门性的诗歌理论著述为()。

题目
填空题
白居易专门性的诗歌理论著述为()。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论述白居易关于诗歌与现实生活的关系理论。


正确答案: (1)白居易坚持诗歌是现实生活的反映这一观点。他认为通过考察古代诗歌的创作实际,可以知道:现实生活触发了人们的情感,引起了诗人的感触,于是才会有诗。
(2)白居易认为文学反映的对象不是一般的现实生活,而必须是现实时事政治。他自己的创作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为古代诗歌现实主义理论增添了新的内容。
(3)白居易还要求诗歌反映民生疾苦,这一主张具有高度的人民性,为后代诗歌诗歌创作指明了方向。
(4)白居易的这一理论是对古代儒家尚用文学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其诗论中的斗争性和人民性特点,则超越了儒家的论诗准则,具有新的理论内容和积极现实意义。

第2题:

试述白居易强调诗歌的作用


正确答案: 在诗歌的作用上,白居易结合诗歌的特性,提出诗歌应发挥其“救济人病,裨补时阙”“泄导人情”的看法,并肯定了他的现实意义。   
为了很好发展诗歌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作用,白居易首先大力提倡“美刺兴比”。“美刺”即美善刺恶,指诗的政治倾向而言,属作品思想内容范畴;“兴比”指写诗的两种手法,是艺术技巧问题,都是指诗的讽喻之意。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都是在强调文学创作的“风谕”作用。  要求风谕诗要写得明白直切,不要躲躲闪闪、避重就轻。在全部古诗论中很难找到像他这样大声疾呼以诗歌为民情命,以诗歌暴露弊政的思想。 
其次,为发挥诗歌的社会功能,白居易提出作者要取材真实,尚实去伪,不虚谈。白居易认为诗歌如果取材 
不实,诗的内容的可信度就减少,甚至遭到质疑,发挥不了“裨补进阙”的作用,因此他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 
歌诗合为事而作”的主张。“为事而作”就是缘事而发,要有事实根据,不能胡说;“为时而著”即针对现实问题,进行美刺。   
第三,为诗歌以发挥这一功能,白居易要求讽喻诗的写作要“意激而言质”即意见尖锐,语言要质朴,他认为讽喻诗所讽之意,必须让读者明白,深刻领会,才能起到教诲作用,收到良好的效果。“意激而言质”即把所表现的强烈看法用激切直露的语言表达出来发挥诗歌的直谏效果。   
白居易的“美刺”理论在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史上改变了六朝柔靡的诗风,针砭了时弊,暴露了社会的黑暗,促进了现实主义诗歌发展。 

第3题:

《沧浪诗话》是()的中国诗歌理论著作。

A.韩愈

B.苏轼

C.白居易

D.严羽


正确答案:D

第4题:

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提出自己“文章合为时而著,()”的诗歌理论。


正确答案:诗歌合为事而作

第5题:

教材认为:白居易诗歌理论的弊端之一,是在诗歌艺术表现上,忽视艺术要含蓄蕴藉的原则,主张要写得其言直而切,要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新乐府序》),按照这种理论写出的诗歌,必然会()。


正确答案:直白浅露

第6题:

教材认为:白居易诗歌理论的弊端之一,是在诗歌艺术表现上,忽视艺术要含蓄蕴藉的原则,主张要写得“其言直而切”,要“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按照这种理论写出的诗歌,必然会直白浅露。


正确答案:《新乐府序》

第7题:

白居易的诗歌理论主要集中在他的长文《 与元九书 》中,文章中说: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 强调的重点是主张用诗歌达到一种()目的。


正确答案:功利

第8题:

《与元九书》中体现了白居易哪些诗歌理论
1、在文与现实的关系上,白居易坚持生活是诗歌的源泉,认为诗歌应该反映人民的疾苦和政冶斗争,干预生活,因而提出了现实主义诗歌的创作的原则:“文章合为时崦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2、在诗歌的作用上,白居易结合诗歌的特性,强调了文学的社会功能,提出诗歌应发挥其“救济人病,裨补时阙”“泄导人情”的看法,并肯定了现实意义。   
3、在强调诗歌的内容政治性的基础上,界定了诗歌的内涵,指出了诗歌的艺术特点:情感性、形象性、音乐性和真实性。   
4、在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上,强调内容和形式要统一。

第9题:

白居易诗歌的成就。


正确答案: 白居易是中唐时期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从“兼善天下”的政治抱负出发,在总结我国自《诗经》以来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经验的基础上,建立了较系统的现实主义的诗歌理论。元和年间,与元稹等人倡导并创作新乐府诗,是新乐府运动的首倡导和领导者。他曾自编诗集,将其分为讽喻、闲适、感伤、杂律四类。他的新乐府诗,以鲜明的主题,明白晓畅的语言,开创了潜切诗派,对后世诗坛有重要影响。

第10题:

结合白居易的诗歌创作实践,谈谈他的诗歌理论的长处与缺憾。


正确答案: 白居易诗歌理论的核心是强调创作要有为而作,他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提出了“为时”、“为事”而作的观点,明显继承传统儒家的诗文论思想。所谓“为时”“为事”就是主张用同情的笔触来抒写反映下层劳动者生活的苦难,揭示时政的弊端。它鲜明地指出了文学应当积极地干预现实,为实现进步的政治理想,为改善百姓的生活状况,发挥其应有的功效。他主张讽刺诗要写得激切、直率,要大声疾乎揭露弊政,为民请命。这种观点主张文学创作要干预现实,批判黑暗社会,加强了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对后代有极大影响。
白居易诗论也有其弊病,主要表现在:(1)过分强调了诗歌的针砭时弊的实用功能,而忽视了,甚或有意排斥和否定的审美娱乐功能,否定诗歌的艺术性,对历史上一些优秀诗人的名篇名句,如谢兆的“馀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这样千古名句,也斥之为“嘲风月、弄花草而已”,实在太偏激了。(2)他要求诗歌要“救济人病,裨补时缺”,因此,创作要用“实录”的方法,否定了诗歌要用想像、夸张的艺术手法,这样,诗歌岂能不枯涩干瘪,缺乏丰满的艺术形象,他自己的少数诗歌就不能不说有这种缺点。(3)在艺术表现上,忽视艺术要含蓄蕴籍,主张“其言直而切”,“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必然诗歌直白浅露,他的少数诗歌就正有这种缺憾,不能不说这是与他的诗歌理论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