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知青小说的代表作品有叶辛的《蹉跎岁月》、()的《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等。

题目
填空题
新时期知青小说的代表作品有叶辛的《蹉跎岁月》、()的《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等。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美国短篇小说家欧·亨利代表性作品有()

A.《麦琪的礼物》
B.《最后一片藤叶》
C.《警察与赞美诗》
D.《带家具出租的房间》
E.《最后一课》

答案:A,B,C,D
解析:

第2题:

结合具体作品,谈谈你对知青小说的看法。


正确答案:在80年代,“知青文学”(或“知青小说”),是用来描述一种文学现象的概念。知青小说对于历史的叙述,一开始就表现出体验和阐释的多向性。早期的知青小说,更着重于对“文革”悲剧的感伤的揭露和控诉:他们的青春、信念的被埋葬,心灵的受扭曲的过程。在卢新华的《伤痕》,陈建功的《萱草的眼泪》,郑义的《枫》,遇罗锦的《一个冬天的童话》,孔捷生的《在小河那边》,竹林的《生活的路》,老鬼的《血色黄昏》等作品中,有对生活基本权利得不到保障、真诚信仰被愚弄的愤怒,和回首往事的悔恨和悲哀。随后,在越过最初的悲剧揭露、展示的表现方式之后,一部分创作,在视点、情感处理和叙述方法上出现了变化。这一变化,与“知青运动”事实上已结束有关,也与大批知青返城后的处境有关。城市对于这些“游子”的态度是复杂的,但无论如何,它绝不是原先所企望的理想的“天堂”。城市既提供了开拓新生活道路的可能,也有事先没有料到的推拒,以及上学、就业、住房、婚姻、人际关系等等的困扰。即使具体生活问题得到解决,已破碎的生活信念、价值观,也不一定能得到修复或重新确立。在新的环境下,已逝的生活将会在记忆中“重构”。批评家普遍认为,在表现新的生活矛盾与精神困惑上,写于1981年的短篇《本次列车终点》(王安忆)和中篇《南方的岸》(孔捷生),是表现“知青文学”这种转移的最早作品。这两篇小说的题目都具有双重寓意:“终点”与“岸”,都意味着到达和寻得归宿,意味着漂泊的结束;但是,小说中所表达的,则是另一种性质的漂泊无定的开端。此后,知青小说在生活评价上开始“分裂”。或者继续坚持对“文革”的“上山下乡”运动的否定,和生活的荒谬性的冷静批判。或者在复杂的历史过程中,“剥离”出值得珍惜的因素,维护一代人的“青春年华”和献身精神。在不断地将“知青”投身运动的精神抽象化,并坚决地捍卫这“极其热忱的一代,真诚的一代,富有牺牲精神、开创精神和责任感的一代”(注:梁晓声《我加了一块砖》(《中篇小说选刊》1984年第2期)。梁晓声1949年生于哈尔滨市,1968年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劳动。70年代开始写作、发表作品。1977年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主要作品有中、短篇小说《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风雪》、《父亲》等。出版有短篇集《天若有情》、《白桦树皮灯罩》和长篇小说《一个红卫兵的自白》、《雪城》等。)的价值上,梁晓声的创作是有代表性的。从1968年起,他在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生活了七年。在《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风雨》、《雪城》等小说中,也写到知青所受的愚弄,但也表达了“我们付出和丧失了许多,可我们得到的,还是比失去的多”的“无悔”宣言。他持续地保持一种分明的道德立场,和悲壮的浪漫风格。在张承志、史铁生的“知青”题材的写作中,对往昔生活的挖掘,则表现为另一趋向。他们在开始时,已明显离开社会政治视角,而着重发现民间生活中可能具有的人性品格,以作为更新自我和社会的精神力量。“文革”初期与后期的知青,在对生活的看法上,也有许多的变化。王安忆曾对比地谈及六九届初中生的情况,说他们并没有形成如“老三届”(注:“老三届”,指“文革”开始的1966年已在中学就读的,在1963年、1964年、1965年入学的初、高中学生。)那样的社会理想和价值观。“在刚刚渴望求知的时候,文化知识被践踏了;在刚刚踏上社会,需要理想的时代,一切崇高的东西都变得荒谬可笑了”。他们许多人没有经历“老三届”的那种“痛苦的毁灭”,不需要为自己的青春的价值辩护,因而也失去了从“插队”的乡村中寻找精神财富的动机。从王安忆写她“插队”的淮北乡村生活的小说,包括她的长篇《69届初中生》,很难看到对于这片土地的“恋情”, 看到诗意的想像。持一种较为冷静的态度来写知青生活,写“上山下乡”运动,是这一题材后来出现的变化。阿城和李晓都迟至1984年才开始发表他们的创作。他们的小说虽然也写知青生活,但其视角和题旨,已难以用“知青文学”来概括。阿城和李晓由于家庭等方面原因,“文革”中被排除在“运动”之外,成了“旁观者”,有可能看到置身其中者所难以看到或忽略的事态。(注:阿城的父亲钟惦棐,1956年到1957年间,因发表《电影的锣鼓》,《上海在沉思中》等文章,成为右派分子。李晓父亲巴金在“文革”中作为“反动作家”受到迫害。)李晓的短篇从题材的时间“次序”上说,他首先写的是“知青”返城后的情况。《继续操练》、《机关轶事》、《关于行规的闲话》等,写返城后从事各种职业的“知青”,为权、利等欲望所进行的“操练”——钻营、欺诈和不择手段的倾轧。在这之后,他才回过头来,在《屋顶的青草》、《小镇上的罗曼史》和《七十二小时的战争》中,追叙这些权势场上的“弄潮儿”在“文革”中的经历;这似乎包含着对他们现实心理行为所作的溯源。他用嘲讽、调侃的“喜剧”方式来处理这些“悲剧事态”,作品的内涵有浓重的宿命的悲哀。他关心的是发生在这些为生存而挣扎、搏斗的青年人身上的人性扭曲过程及后果。

第3题:

阿城作为一名知青出身的作家,在八十年代连续创作了_______等表现知青生活,更表现独特的文化意蕴的中篇小说。他的作品被誉为“寻根文学”的代表作。

A、《棋王》

B、《树王》

C、《孩子王》

D、《遍地风流》


参考答案:A,B,C,D

第4题:

老舍的作品很多,知名的代表作有小说()(),剧本《龙须沟》、《茶馆》等。


正确答案:《骆驼祥子》、《四世同堂》

第5题:

《蹉跎岁月》是根据作家()的小说改编。

  • A、叶辛
  • B、巴金
  • C、矛盾
  • D、老舍

正确答案:A

第6题:

知青小说对新时期文学的贡献


正确答案: 知青小说指描写知青生活的小说作品。或描写知青生活的苦难,揭露文革非常历史岁月的黑暗,凭吊流逝的青春岁月;或表达“青春无悔”的理想情怀等等。知青”出身的作家们对知青生活的缅怀、对农民问题的独到探讨、对人生真谛的求索,使知青小说成为新时期小说中最凝重、最奇特的组成部分。
代表作家有梁晓声、韩少功、张承志、史铁生、叶辛、刘海等,代表作品有《今夜有暴风雪》、《我遥远的清平湾》、《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蹉跎岁月》、《青春无主》。"知青文学"不是一个艺术流派,仅是同一种题材的文学作品的汇集。这同一题材便是知青的共同下乡经历。这一经历在人类历史上前无古人后不会有来者,是极其独特的经历,又是千百万人共同分享的经历。所以知青的题材便有了其特殊也是普遍的意义。知青文学涉及到人的生存价值,人的生活意义,人的承受能力,适应能力和潜力,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之间的关系和矛盾,人的道德理想和道德实践的的各个层面,人在普通环境中不易暴露的弱点等等。知青的经历有共同之处也有大量的不同之处,为人生提供了种种启示。知青因为自己那段非同寻常的经历也对人生有某种深刻的认识。因此,不论知青群体是否在历史,社会上起重大作用,知青文学会永远流传下去,成为人类精神财富的一部分。笔者即将完成的研究知青文学的英文论着,就是着重挖掘知青文学在人文方面的意义。

第7题:

新时期军旅小说的代表作品有()的《西线轶事》、李存葆的()和朱苏进的()。


正确答案:徐怀中;《高山下的花环》;《射天狼》

第8题:

《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的作者是_______。

A路遥

B史铁生

C梁晓声

D张贤亮


参考答案:C

第9题:

近代侠义公案小说的代表作品有()、《儿女英雄传》等。


正确答案:三侠五义

第10题:

()这是王蒙新时期小说创作的支点。


正确答案:故国八千里,风云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