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赵树理的问题小说。

题目
问答题
谈谈赵树理的问题小说。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赵树理的小说是()现代小说形式。


正确答案:评书体

第2题:

1945年,赵树理完成了长篇小说(),这是赵树理的第一部长篇。


正确答案:《李家庄的变迁》

第3题:

赵树理小说的大众化特征


参考答案:A.根据农民的欣赏习惯,按照生活本身的逻辑写小说,故事有头有尾、首尾呼应、情节完整,一般先介绍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的身份和经历,然后紧紧抓住某一事物突出的特征,或者人物的某一显著特征,演绎故事。B.吸取了大量的民间口头语言,并对民间口语进行艺术加工,使其小说形成了一种真正的农民喜爱的口语化语言,体现了浓厚的地方性特色。C.继承了中国古典小说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以比较客观的角度来叙述故事,加强故事的动作性叙述,轻人物心理刻画,而重故事进程。

第4题:

赵树理的“问题小说”与五四时期的“问题小说”有何不同?


正确答案: ①五四时期的“问题小说”,描写了各种人生问题,但或“只问病源,不开药方”,或以虚幻的“爱”与“美”为药方;艺术上有观念化的缺失。
②赵树理的“问题小说”,因作者有鲜明的政治倾向和明确的创作动机,所以既反映现实的各种问题,又描写了问题是怎样得到实际解决的;艺术上则较注意人物性格的刻画。

第5题:

赵树理的小说可以称为()。

  • A、自传体小说
  • B、章回体小说
  • C、评书体小说
  • D、自叙传小说

正确答案:C

第6题:

赵树理的小说()表现了一个对生活有深入了解的正直作家对“问题”的洞察力。


正确答案:《邪不压正》

第7题:

谈谈赵树理的问题小说。


正确答案: 可从其从问题到主题的构思方式、人物特点、评书体形式等方面来谈,也可联系五四问题小说。

第8题:

赵树理小说的独特思想意蕴


参考答案:①强调文学的功用性,力图使自己的作品具有既宣讲党的政策又反映农村现实问题的双重功能。其小说涉及到了农村方方面面的问题,如农业合作化、集体农庄,落后人物的转变,封建习俗迷信的根除等,如《三里湾》、《“锻炼锻炼”》等。②所塑造的“中间人物”是对现实主义的深化,是对农民形象的丰富性开拓。50年代后期60年代初,围绕他小说中的“中间人物”问题曾有过较大规模的讨论和争论。

第9题:

简答赵树理“问题小说”的现实主义特色。


正确答案: 赵树理称自己的小说为“问题小说”,内容上时常是对农村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的暴露。他不回避和掩盖矛盾,他把在农村工作中遇到的非解决不可而又不是轻易能解决的问题作为作品主题,如实地暴露这些问题,合乎生活逻辑地描写这些问题是怎样解决的,这表现出他作品的现实主义特色。如在《李有才板话》中,他如实描写了两个问题:一是解放区在初期,有些基层村政权还被坏人把持。地主阎恒元表面上下台了,实际上他还控制操纵着村政权;二是农村干部中的官僚主义。地主阎恒元在改选村政权和减租减息丈量土地上耍尽诡计瞒上欺下进行破坏,但章工作员却工作浮在上面,树之为“模范村”。老杨同志以深人群众调查研究的认真踏实作风,发现问题,发动群众揭露斗倒阎恒元,农民得到翻身。赵树理说:“那时我们的工作有些地方不深入,特别对于狡猾地主还发现不够,章工作员式的人多,老杨式的人少,应该提倡老杨式的做法,于是,我就写了这篇小说。”在中篇《邪不压正》中,作者描写了土改工作中执行政策上“左”的偏向:侵犯中农利益和扩大了打击面等,“使土改中的干部和群众读了知所趋避”。

第10题:

1950年以后,赵树理最具“问题小说”特征的作品是( )。

  • A、《老定额》
  • B、《“锻炼缎炼”》
  • C、《三里湾》
  • D、《套不住的手》

正确答案: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