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老舍前期小说具有时代背景的模糊性特征?

题目
问答题
为什么说老舍前期小说具有时代背景的模糊性特征?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为什么说物理教学论具有综合性的特征?


正确答案: 物理教学论具有综合性的特征表现在:
(1)物理教学论知识内容的综合性。首先,物理教学论涉及物理学方面的知识;其次,物理教学论涉及教育科学方面的知识,物理教学论涉及哲学和认识方面的知识,物理教学论涉及现代科学技术方面的知识,物理教学论涉及系统科学方面的知识
(2)物理教学论研究的是综合性的问题
(3)研究物理教学论要综合运用科学研究方法

第2题:

为什么说老舍前期小说具有时代背景的模糊性特征?


正确答案: 老舍前期的几部小说都不太注意人物活动的背景的描写,也不太重视人物性格与时代背景的历史与逻辑的关系的揭示,如《老张的哲学》中,人物生活在什么具体的时代?这一时代有什么重要事件?更重要的是,这些事件及所体现的思潮、趋向对人物性格的形成有什么直接的影响?„„都没有交代。这篇小说的人物只是生活在不言自明的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化这样广泛的背景下,至于具体的时代、社会背景是模糊的。前期的其他小说也是如此。《赵子曰》中虽然点了人物活动在“五四”时期,但,五四的时代精神、思潮与人物却是隔膜的,对人物的性格的影响不明显。

第3题:

为什么说《纪实与虚构》可以称为 “自传性”小说?


正确答案: (1)个人经验的虚构,是作者个体感悟及存在体验的虚构。
(2)对虚构行为的纪实性呈现,创作主体语言进入小说。

第4题:

老舍前期后期小说艺术风格上有哪些不同?


正确答案: ①在题材上,前期主要描写灰色、卑琐的人生,后期转向诉说被损害与被侮辱者的辛酸。
②前期忽视人物与环境的关系,后期着力揭示人物与环境的冲突。
③在艺术风格上,前期“刻意幽默”,后期转向深沉的描写与抒情;从讲故事的境界,进入诗的境界;从理性地把握人物性格的层次,进入感性地体味人物心灵痛苦的层次;从明朗、轻松的喜剧,转向凄凉、忧愤的悲剧。

第5题:

老舍前期小说的幽默性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正确答案: 第一,奇特的比喻,精巧的夸张。如,对老张“三主义”的描写就带着“夸张”(一个人一生绝对不会只洗澡三次)。还有对伊太太描写中的比喻“像两条冻死的护城河”。还有,在《二马》中,为了讽刺伊牧师天上知一半,地上全知的德行,老舍如此写:伊牧师“除了中国话说不好,简直的他可以算一本带腿的‘中国百科全书’”(比喻)。(这描写本身也是讽刺,一个中国人说不好中国话,还能说是“中国百科全书”。)
第二,聪明的俏皮话。俏皮话,从人生智慧来讲,是一种天赋;从美学上讲,是喜剧的酵母。聪明的俏皮话,在老舍前期的小说中可以说是“比比皆是”。如,《老张的哲学》中,“„„主席说,说完打了两个深长而款式的哈欠”(庄重之词,讽刺不适应场合的举止。)又如,《离婚》中写道:“李太太确实长了胆子。张大嫂、吴方墩、邱太太,刚出月子的孙太太,组成了国际联盟”。(大词小用)
第三,相声式的语言表达方式。如《赵子曰》中有这样一段议论:“歌唱以前往往先自己道一个姓名,这个理由直到现在才有人明白:据心理学家说,中国古代的人民脑子不很好,记忆力不强,所以非自己常常叫着自己的姓名不可;不如此,是有全国的人们都变成‘无名氏’的危险”。这里说的“歌唱”是指中国戏剧中人物登场所唱的“定场诗”。中国传统戏剧中,主要人物第一次上场,念完引子和定场诗以后,然后念一段自我介绍,包括姓名、籍贯、身世等内容的“定场白”。这是中国戏剧的一种固定程式。老舍对这种介绍人物的程式不满意,就用了相声中“歪讲歪说”的手法来揶揄一下。

第6题:

举例说明老舍小说风格的讽刺性特征。


正确答案: 1、笔调的调侃性
老舍喜欢用调侃的笔调写人物、讲人物的故事。如,《老张的哲学》中,对于老张奉行的“三主义”,老舍是这样调侃地写的:老张的“哲学是三位一体而钱本位”(经商为钱,当兵为钱,办学为钱);宗教是三种:回教、耶稣教、佛教;洗澡,平生也是三次:出身一次(是别人帮他洗的澡),结婚一次(是他自己洗的澡),第三次呢?只有当他死后(是别人帮他‘再’洗的一次)。
2、人物形象的可笑性
A、可笑的人物性格。老舍前期小说中很多人物本身就具有讽刺性。他们或无聊,或守旧,一出场就仿佛被“笑料”浸泡过一样,让人感到好笑。
B、可笑的人物形态
如《二马》中的伊太太。老舍如此写她的形态:“她的脖子还是梗得很直,眼睛带出些毒光,鼻子边旁的沟儿深,很深,可是很干,像两条冻死的护城河”。
3、语言的幽默性
第一,奇特的比喻,精巧的夸张。如,对老张“三主义”的描写就带着“夸张”(一个人一生绝对不会只洗澡三次)。还有上面对伊太太描写中的比喻“像两条冻死的护城河”。还有,在《二马》中,为了讽刺伊牧师天上知一半,地上全知的德行,老舍如此写:伊牧师“除了中国话说不好,简直的他可以算一本带腿的‘中国百科全书’”(比喻)。(这描写本身也是讽刺,一个中国人说不好中国话,还能说是“中国百科全书”。)
第二,聪明的俏皮话。俏皮话,从人生智慧来讲,是一种天赋;从美学上讲,是喜剧的酵母。聪明的俏皮话,在老舍前期的小说中可以说是“比比皆是”。如,《老张的哲学》中,“„„主席说,说完打了两个深长而款式的哈欠”(庄重之词,讽刺不适应场合的举止。)又如,《离婚》中写道:“李太太确实长了胆子。张大嫂、吴方墩、邱太太,刚出月子的孙太太,组成了国际联盟”。(大词小用)
第三,相声式的语言表达方式。如《赵子曰》中有这样一段议论:“歌唱以前往望往先自己道一个姓名,这个理由直到现在才有人明白:据心理学家说,中国古代的人民脑子不很好,记忆力不强,所以非自己常常叫着自己的姓名不可;不如此,是有全国的人们都变成‘无名氏’的危险”。这里说的“歌唱”是指中国戏剧中人物登场所唱的“定场诗”。中国传统戏剧中,主要人物第一次上场,念完引子和定场诗以后,然后念一段自我介绍,包括姓名、籍贯、身世等内容的“定场白”。这是中国戏剧的一种固定程式。老舍对这种介绍人物的程式不满意,就用了相声中“歪讲歪说”的手法来揶揄一下。

第7题:

为什么说,汪曾祺的小说具有回忆性的特点?这个特点在他晚年的"文革"题材小说创作中是否有所改变?


正确答案: 汪曾祺之所以喜欢“回忆”,而且回忆“旧生活”之作相对写得比较成功,与他对小说的理解有关。他认为所谓小说,就是“跟一个可以谈得来的朋友很亲切地谈一点你所知道的生活”。那么,汪曾祺在北京那么多年的“新生活”难道是他“不知道”的生活吗?对此他曾作过这样的说明:“我今年六十二岁,前三十年生活在旧社会,后三十年生活在新社会,按说熟悉的程度应该差不多,可是我就是对旧社会还是比较熟悉些,吃得透一些。对新社会的生活,我还没有熟悉到可以从心所欲,挥洒自如。一个作家对生活没有熟悉到可以从心所欲、挥洒自如的程度,就不能取得真正的创作的自由。”他又进一步解释道:“我写新社会的题材比较少,是因为我还没有较多地发现新的生活中的美和诗意。”实际上,作者想说的是,他对旧生活比较热爱,而对新生活则比较厌恶。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从1949年到发表《受戒》的1980年,新生活充满阶级斗争,汪曾祺虽然性格随和,“随遇而安”,但也屡受冲击,连写作的自由也完全失去。而旧生活虽然也有战争与苦难,但对生活于小康之家的汪曾祺影响并不大,至少他能按自己的意志生活与思考。此外,旧生活是有着传统文化的底蕴的,而传统文化不仅影响着汪曾祺的人格修养,也影响着他的审美趣味。因此,回忆旧生活就成为作家惟一的选择。   
当然,汪曾祺小说“回忆性特点”与他创作这些作品时的年龄、心态即世界观、人生观也有一定关系。他在《美学感情的需要和社会效果》一文中说:“经过长久的学习和磨炼,我的人生观比较稳定,比较清楚了,因此对过去的生活看得比较真切了。人到晚年,往往喜欢回忆童年和青年时期的生活。但是,你用什么观点去观察和表现它呢?用比较明净的世界观,才能看出过去生活中的美和诗意。”在《大淖记事是怎样写出来的》一文中又说:“一定要把这样一些具有特殊风貌的劳动者写出来,把他们的情绪、情操、生活态度写出来,写得更美、更富于诗意。没有地方发表,写出来自己玩,这就是美学感情的需要。”
因此,汪曾祺小说的“回忆性特点”既是作家生活经历、创作经历使然,又是他对小说创作的观念使然。选择表现旧生活,并不是对现实生活的逃避,而是“美学情感的需要”。
是有所改变,但也可以说是另一种回忆。

第8题:

为什么说五六十年代农村题材小说创作具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


正确答案: 五六十年代农村题材小说创作不仅有着丰富多彩而又激动人心的生活素材,而且同时继承着“五四”新文学和解放区文学两个“传统”。
一方面,在“五四”以来的新文学史上,乡土题材的创作成果最为丰富和发达,形成了以鲁迅小说为代表的、以知识分子探索与改造国民性为特征的启蒙主义,和以沈从文为代表的、以崇尚原始生态、歌颂民间生活、美化自然风光为特征的田园浪漫主义两大流派。这些传统的影响使当代作家的创作增添了历史厚重感。在柳青对农民传统私有制观念鞭辟入里的痛切分析中,不仅可以看到鲁迅批判国民性的精神,而且,从他笔下的梁三老汉等形象中,很容易联想到鲁迅笔下的闰土、阿Q和茅盾笔下的老通宝。而周立波对湖南山乡美好人性和绿水青山的由衷赞美,则与沈从文湘西题材小说有着内在的血肉联系,他笔下的盛佑亭(亭面糊)、王菊生(菊咬筋)、盛淑君等,仿佛是从古老边城走入新的时代新的生活的老船夫、天保、傩送、翠翠。
另一方面,赵树理、柳青、孙犁、马烽等作家都是在解放区文学运动中成长起来的优秀代表,他们50年代的创作正是解放区文学的继续和延伸。赵树理的《登记》是《小二黑结婚》的姊妹篇。周立波从国统区来到延安,特别是在文艺整风运动之后,创作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他的《暴风骤雨》与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一起被视为解放区小说的主要收获。

第9题:

为什么说王朔的小说既有"媚俗"的倾向,又具有"反叛"的精神?


正确答案: 1.王朔小说中的"媚俗"倾向,主要表现在他的"顽主"系列作品中。这些作品既表现出自我重复和批量生产的痕迹,又主动迎合大众的消费需要。(2分)
2.王朔小说中的"反叛"精神,主要表现在他的《动物凶猛》等少数作品中。这些作品表现出作者对主流文化话语权的挑战精神。(2分)

第10题:

论述老舍小说“市民世界”的构成、特征及其文化意义。


正确答案: ①老派市民,人生态度与生活方式都很旧派,保守、封闭、自足,映射着老中国儿女落后的国民性,批判了北京文化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中消极成分。
②新派市民,集中西文化的劣根因素于一身,道德沦丧,批判了西方文化中糟粕成分。③理想市民,见义勇为,热情,侠义,表达了对传统优秀文化如何吸收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