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大序》中说:“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与诗。先王是以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这里体现的是()

题目
单选题
《诗大序》中说:“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与诗。先王是以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这里体现的是()的观念。
A

教化说

B

模仿说

C

诗言志

D

观物取象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关于“五经”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五经”包括诗、书、礼、易、春秋。
  • B、“五经”经典文化体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
  • C、“五经”中,《易》是天地之大道,《书》是先王行事的记录,《诗》是先王之泽尚存背景下的情怀表达,《礼》是人们的行为规则,《春秋》是人间行事的价值判断。
  • D、“五经”属于应当抛弃的封建糟粕

正确答案:D

第2题:

如何理解《诗大序》《诗小序》?


正确答案: 首先,《诗序》的作者问题,《后汉书。儒林传》:“(卫)宏从曼卿受学,因作《毛诗序》,善得风、雅之旨,于今传于世。”此说历来有疑问。近年来安徽阜阳出土了西汉汝阳夏侯灶额墓葬,其中有《诗》之简片170余条,且有诗序,尽管文字略有出入,但体例与序旨基本相同,可见《诗序》至少产生于西汉前期,不可能诗东汉卫宏所作。其次,《大序》《小序》的划分。《关雎》篇前面的一大段文字应为《大序》,每篇前面类似解题的文字为《小序》。但《大序》又与《关雎》篇的小序夹杂在一起。即从“《关雎》,后妃之德也”开始,至“风以动之,教以化之”为《关雎》小序的前以部分,再从“是以《关雎》乐得淑女”至结束,为《关雎》小序的后一部分,两部分结合在一起,即《关雎》篇的小序。中间的一大段,即“诗者,志之所以之……正始之道,王化之基”,为《诗大序》第三,《诗序》存废之争的本质诗要以自己的观点来解释《诗经》,以获得学术上的领导权。但这一斗争在客观上打破了《毛诗》学派独步天下的事实,促进了《诗经》研究最后,《诗大序》以总结《诗经》创作经验为中心,概括并发展了先秦以来儒家对诗歌的认识,就诗歌的基本特征、社会作用、文学与社会的关系等关系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尤其是其美学思想,对后世影响极大。李泽厚先生称之为“东汉儒家美学的一篇不可忽视的重要文献”,所言甚是。

第3题:

《毛诗大序》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二曰(),三曰(),四曰(),五曰(),六曰()。”
风;赋;比;兴;雅;颂

第4题:

“吟咏性情,流连哀思,谓之文。”这里体现的是()的观念。

  • A、教化说
  • B、模仿说
  • C、诗缘情
  • D、观物取象

正确答案:C

第5题:

以下哪一个不是人本主义精神()

  • A、重孝
  • B、重人事远鬼神
  • C、厚人伦美教化
  • D、民为贵君为轻

正确答案:A

第6题:

“言出天地外,思出鬼神”评价的是()

  • A、杜甫的诗
  • B、李白的诗
  • C、庄子的散文
  • D、孟子的散文

正确答案:B

第7题:

钟嵘在《诗品序》中说:“故诗有三义焉:一曰(),二曰(),三曰赋。”


正确答案:兴;比

第8题:

钟嵘在《诗品序》中说:故诗有三义焉:一曰(),二曰(),三曰()。
兴;比;赋

第9题: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毛诗大序》语)这段文字说明了《毛诗大序》的哪些文学理论批评观点?


正确答案:首先,这段文论主要提出了“情志统一”的说法。说明诗歌是由情感而产生的,人们心里的“志”(情感)由于受到外物的感动就会发出语言,这种语言就是诗歌。《毛诗大序》强调诗歌是“吟咏性情”的,虽然它在情志关系上更重视“志”,但它正确的强调了“情”在“言志”上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情和志是统一融合的。另外,这段话还指出了古代诗(“言”)、歌、舞三者也是统一的。

第10题:

下面属于伦理批评的话语是()。

  • A、里仁为美
  • B、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 C、经夫妇、成孝敬、明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 D、本我欲望具有绝定权
  • E、无害为美

正确答案:A,B,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