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生殿》和《桃花扇》在思想内容上有何共同倾向?

题目
问答题
《长生殿》和《桃花扇》在思想内容上有何共同倾向?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清初杰出的戏剧家是()和(),世称“南洪北孔”。()有《长生殿》,()有《桃花扇》。


正确答案:洪昇;孔尚任;洪昇;孔尚任

第2题:

《长生殿•惊变》在艺术构思上有何特色?


正确答案:《长生殿•惊变》这出戏是全剧的一个转折点,这短短的一折戏,不仅本身蕴含深刻、构思精巧,而且,全剧的主题在此得到充分的展现,全剧的格调,气氛由此发生显著的变化。
这出戏可分为前后两部分,前为“小宴”,后为“惊变”,二者互相映衬,因果判然,寓意深广,体现了作者匠心独运。
作者在“小宴”部分,着力描写李、杨二人在秋高气爽、金桂飘香的季节小宴御花园的欢娱情景,极力表现李、杨二人沉迷于情爱之中的缠绵依恋之情态。尤其是李隆基吹笛,杨玉环依笛清唱,以及二人开怀畅饮,贵妃醉酒,写得淋漓尽致。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作者紧接着写“惊变”,写安禄山叛乱、局势突变,朝廷危在旦夕,整个社会动荡不安。这惊心动魄的社会变故正发生在帝妃欢娱之时,实在令人深思。作者巧妙地把李、杨爱情和社会政治现实紧密地结合起来,以强烈的对比,揭示了李、杨爱情给社会、政治带来的极其严重的后果。在这短短一出戏中,作者对李、杨爱情既有赞赏、同情,又有谴责、批判,写得自然深刻,而且这一切都由事实说话,作者的巧妙构思调动了欣赏者的感情和思维。
这出戏在艺术处理上是很有特色的。首先,是关目安排巧妙,情节曲折跌宕,从“小宴”到“惊变”,情节的发展既出人意外,又恰在情理之中,安排得紧凑、严密、巧妙。
其次,是对照强烈,映衬鲜明,充分发挥了戏曲艺术的感染力。在这出戏中,不仅是故事情节前后对照,既写天子贵妃尽情欢娱,忘却人间忧虑,又写兵乱陡起,天子即将仓惶出逃,而且,戏剧气氛经过作者的着意渲染,前后截然相反,前喜后忧,宁静、优雅的欢乐场面与惊恐、纷乱、大祸临头的凄凉情景形成鲜明而强烈的对照、巧妙而深刻地揭示了剧作主题、发人深省。
另外,简炼而富有形象化的语言也增强了这出戏特殊的戏曲艺术效果。作者充分发挥驾驭语言的能力,利用语言风格和笔调的变化来增强表达效果。“小宴”部分,音调舒缓、词语艳丽,特别是描写贵妃醉酒的细节,更是柔靡绮丽,[南扑灯蛾]曲文就是一个典型。而“惊变”部分,笔调急促,词语干净利落,[北上小楼]一段曲文,犹如急鼓震耳,惊心动魄。
总之,“惊变”一出戏,十分突出地体现了作者的艺术匠心,体现了《长生殿》全剧的艺术构思的特点。

第3题:

典型的胃和十二指肠溃疡在临床上有何共同特点?


答案:
解析:
上腹痛呈慢性病程,与进食有节律性的关系,发病有周期性。

第4题:

《桃花扇•余韵》作为剧本的结尾,它在思想上和艺术上有何突出成就?


正确答案: 《余韵》是《桃花扇》的续四十出,是全剧的尾声。在这出戏中,作者通过艺人苏昆生、柳敬亭和老赞礼三个明末遗民怀念故国的感概悲歌,揭示出南明王朝灭亡的原因在于政治腐败和阉党擅权,抒发了深沉的故国哀思,表达了一定的民族情感。老赞礼唱的[问苍天]一曲,不单是“问天”,主要是借题发挥,对南明统治者荒淫腐朽提出控诉,表达作者对现实的不满。柳敬亭唱的[秣陵秋]一曲,自“玉树后庭花”的陈后主数起,直到“败家子”弘光帝,褒扬了“龙钟阁部”史可法敢于抗击清兵的爱国主义精神,贬斥了马土英、阮大铖等误国权奸,揭示了南明王朝覆亡的原因。[哀江南]套曲,借长期生活在秦淮河上的唱曲名家、曾目睹南明兴亡的苏昆生之口,展现了南京一幅残花野草、古道斜阳、废垒空壕、荒村古墓、故宫破败、旧院空寂的残破不堪的亡国图景,渲染了亡国之痛的气氛。特别是[离亭宴带歇指煞]一曲,把金陵昔日“玉树莺啼晓”、“秦淮水榭华开早”的盛况与今日“莫愁湖,鬼夜哭”,“凤凰台,栖枭鸟”的惨状进行对比,直接抒发了深沉的亡国之恸,表现出强烈的故国之思。作为全剧的结尾,作者在《余韵》中通过[问苍天]、[秣陵秋]、[哀江南]三首曲子,以深沉的亡国之恨和故国之思,总结了全剧的内容,加强了全剧的悲剧气氛,突出了全剧的主题。
在艺术上,作为全剧的结尾,《余韵》也取得了较高的成就。在风格上,《余韵》意境苍凉,格调悲壮,具有浓厚的悲剧色彩,因而加强了全剧的悲剧气氛。在结构上,《余韵》脉络贯穿,浑然一体。这出戏,是以[问苍天]、[秣陵秋]、[哀江南]为主体的。这三首曲子,不是任意的拼凑,作者巧妙地穿插了一些细节,做到脉络贯穿,浑然一气,洁洁荡荡,余音不绝。在语言上,《余韵》用语典雅,表现力强,语调悲凉,加强了作者的悲剧力量。作为剧本的结尾,《余韵》以“续四十出”的方式,在全剧故事完结之后,通过剧中人物的对话和行动概括全局内容,突出全剧主题,这在明清传奇中是独具一格的。它使读者或观众感到余音袅袅,久而不绝。由于有“余韵”一出,因而剧作也更有“余韵”。

第5题:

试述《桃花扇》的思想内容和社会意义。 


正确答案:孔尚任自称其写作目的是“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桃花扇先声》),抒发历史兴亡和人生空幻的感慨,为后人提供历史与人生的借鉴。为此,他在充分尊重史实的基础上,又加以点染虚构,将侯李二人的爱情悲欢离合置于南朝弘光王朝覆灭的社会环境中,从中揭示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的息息相关。作者从三个方面对这些祸国殃民的权奸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鞭挞:首先,他们出于自己的私利,大权独揽,党同伐异。其次,当清兵南下,国势颓危之时,他们或跑或降,一副无耻嘴脸。再次,他们与侯李之间的关系始末则具体揭露了他们的“殃民”劣迹。然而作者并不想把对这伙权奸的指斥作为剧本的最终旨归,该剧的立意深度远远超出了一般的历史剧和爱情剧。作者并不满足“恶有恶报”的平庸结局,而是以二人的彻悟出家来作为他们对劫后重逢之后最终的人生道路的选择。现实上来看,《桃花扇》的思想旨归,表现了清初文人在阅尽社会政治的沧桑巨变后对社会政治失去信心而产生的逃避心态,从文化传统上看,它又是长期以来个体对社会的依附关系一旦失去平衡后,人们难以承受,因而恐慌失落心态的反映,从而揭示出清代文学感伤思潮内趋动力的一个重要侧面,这就是作品的思想社会意义。

第6题:

《长生殿》和《桃花扇》的作者合称()。


正确答案:南洪北孔

第7题:

《长生殿》的作者和《桃花扇》的作者并称为什么?


正确答案:《长生殿》的作者和《桃花扇》的作者并称为“南洪北孔”。

第8题:

《西游记》从情节上看,可划分为几个部分,这些部分在表达思想内容上有何区别?又有何联系?
小说由两个文学母题及相应的故事构成:
一个是有关人性的自由本质与不得不接受约束的矛盾处境。这主要表现在前十二回对孙悟空的出身和大闹天宫的描写上。在这一部分里,孙悟空象征着人的自由本性;玉皇大帝、生、死及一切清规戒律,象征着对人的自由本性的束缚。把大闹天宫看成是通过神话形式、投影式地反映人民反封建正统、反皇权尊严的叛逆思想和叛逆情绪的一种折光,应当是恰当的。
一个是历险记式的,它一方面反映了人的冒险精神,另一方面也隐喻着人必须历经艰辛才能获得成功。这主要表现在《西游记》的后半部孙悟空护送唐僧取经,克服八十一难,终成正果的故事上。虽然前后两个部分描写的内容不同,但都是通过浪漫主义的艺术想象,生动地反映了人民驾驭自然、征服邪恶的愿望和人定胜天的乐观精神。

第9题:

()贾宝玉请龄官唱“袅晴丝”遭拒,“袅晴丝”是何曲目中的一段唱词?

  • A、桃花扇
  • B、牡丹亭
  • C、西厢记
  • D、长生殿

正确答案:B

第10题:

洪昇的《长生殿》和白居易的《长恨歌》在题材与主题的处理上有何异同?


正确答案:洪升在《长生殿例言》中明确表明:“史载杨妃多污乱事,予撰此剧、上按白居易《长恨歌》,陈鸿《长恨歌传》为之。”这正说明《长生殿》和《长恨歌》在题材和主题处理上是有相同之处的。
长期以来,李隆基和杨贵妃的故事流传很广,以此为题材的作品不胜枚举,且不少作品尤其喜欢“涉秽”。白居易的《长恨歌》则是以李、杨爱情故事为题材的第一篇艺术作品,作者着力歌颂李、杨二人“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真挚爱情。作品没有把安史之乱归罪于杨贵妃,对“汉皇重色”给国家人民所带来的灾祸有所揭露,对唐明皇也有所讽刺和揭露。同时,对李、杨的悲剧遭遇寄予了深切的同情。
洪升的《长生殿》与《长恨歌》一样,“凡史家秽语,概削不书”,摒弃了女人祸水的封建观念,它同样以安史之乱为背景,以唐明皇李隆基和贵妃杨玉环的爱情故事为主线,着力表现了李、杨生死不渝的“钗盒情缘”。但应当看到,洪升对这个古老的故事进行了呕心沥血的再创造,《长生殿》中李、杨故事及李、杨形象,都达到了更集中、更典型,更理想的境地,作者对于题材和主题的处理,独具匠心,达到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
《长生殿》的突出成就在于:作者不仅把传说中的李、杨爱情故事发展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而且善于把一个时代的重大历史事件与爱情主题巧妙地结合起来,把政治现实和爱情故事合为一体,从而真切地表现历史真实。作品既着力描写李、杨真挚的爱情,歌颂那种理想化了的坚贞不渝的爱情;又深刻揭示他们沉迷于奢侈爱情生活给社会、给政治带来的深重灾难;同时还表现了他们在政治上的松弛、失误,终于促成了他们的爱情悲剧,因此,我们在剧本中不仅看到了《定情》、《密誓》、《情悔》、《团圆》这一些充满真情厚爱的场面,而且看到了与李、杨爱情紧密相关的国家大事,如《权哄》、《进果》、《惊变》、《献饭》、《弹词》等情节,《长生殿》不仅歌颂了李、杨那种理想化了的爱情,同时较为深刻地反映了统治集团内部尖锐复杂的矛盾,反映了当时社会严重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反映了社会的现实,暴露了统治阶级的荒淫和腐败。而且,由于时代的原因《长生殿》中对李、杨的谴责与同情,也体现了作者一定的民主思想和民族精神。当然,作者思想上的矛盾和复杂性,也给作品带来一定的复杂性,对于我们来说这里是最难理解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