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共合作时期国民党办过哪些工农兵报刊?

题目
问答题
国共合作时期国民党办过哪些工农兵报刊?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简述国共合作时期的革命报刊?


正确答案: 1、《政治周报》的出版:1925.12.5,广州创刊,是国民党中央宣传部的机关报,前期由毛泽东主编。该报在打破国民党右派的反革命宣传,维护国共合作和巩固广东革命根据地方面,起了积极作用(广东革命根据地《反击》专栏,反击右派)。
2、《热血日报》的出版:1925.6.4,上海创刊,第一张中共创办的日报,创刊后,立即投入“五卅运动”,积极支持群众的反帝斗争。

第2题: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办过党的哪些机关报?


正确答案: 抗战胜利以后,随着人民解放战争的不断发展,中国共产党的新闻事业亦进入了一个迅速发展的新时期。从日寇投降到全国解放的几年间,党的各地、各级党组织创办的机关报主要有:
《东北日报》1945年11月1日创刊于沈阳,是中共中央东北局的机关报。
《人民日报》1945年10月10日创刊于吉林,创刊时为中共吉林特别支部机关报。1946年1月改为中共吉林省委机关报,1947年3月1日改名为《吉林日报》。
《生活报》1945年10月初创刊于哈尔滨,是中共中央东北局宣传部机关报。
《新华日报》华中版1945年12月9日创刊于江苏淮阴,是中共中央华中局的机关报。
《大众日报》创刊于1939年1月1日,1945年冬改为中共中央华东局机关报。
《人民日报》1946年5月15日创刊于邯郸,是晋冀鲁豫中央局机关报。
《晋绥日报》1946年7月1日创刊,是中共中央晋绥分局的机关报。著名的反“客里空”运动便是由这个报纸发起的。
《辽东日报》1946年由《辽宁日报》和《安东日报》合并,成为中共中央辽东分局机关报。
《江汉日报》1946年7月创刊,是中共江汉党委机关报。
《华中日报》1947年11月16日创刊,是中共华中工委机关报。
《群众日报》1948年1月1日创刊,为中共中央西北局机关报。
《内蒙古日报》1948年1月1日创刊于天津、中共天津市委机关报。
《新华日报》1949年4月30日在南京创刊,初为中共南京市委机关报,后改为中共江苏省委机关报。
《浙江日报》1949年5月9日创刊于杭州,是中共浙江省委机关报。
《解放日报》1949年5月28日在上海创刊,为中央华东局兼上海市委机关报。
此外,还有《河南日报》、《长江日报》、《河北日报》、《湖北日报》、《江西日报》等省一级的党委机关报,它们都是在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凯歌声中诞生的。

第3题:

十年内战时期中央革命根据地办过哪些报刊和通讯社?


正确答案: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在国民党统治区的薄弱五一节建立了若干革命根据地,同时创建了人民的新闻事业。
1931年11月7日,中央革命根据地在江西瑞金召开第一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会议期间和会议之后,一些人民报刊和通讯社相继诞生。其中主要的是:
一、红色中华通讯社(简称“红中社”)。1931年11月7日在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开幕的当天成立。以CSR为呼号,对外播发中华苏维埃政府成立的消息。以后每天播发五六条新闻,向各根据地和上海地下党报刊发稿。红色电波冲破敌人的重重封锁传到各地,使外界知道了苏区和红军的情况。“红中社”是中共最早的通讯社之一。
二、《红色中华》。1931年12月11日在瑞金创刊,是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的机关报。长征前停刊,1935年11月在陕北复刊,1937年1月《新中华报》。先后负责该报编辑工作的有周以栗、王观澜、沙可夫、李一氓、瞿秋白、任质斌等人。
三、《红星报》。1931年12月11日在瑞金创刊,由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主办,邓小平主编。长征中继续出版,由陆定一主编。这是工农红军出版的第一张铅印报纸。
四、《青年实话》。1931年7月创刊,是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苏区中央局的机关刊物,在红军青年战士中有较大影响。
五、《斗争》周刊。1933年创刊,是中共苏区中央局的机关报。毛泽东写的《长冈乡调查》和《才溪乡调查》两篇文章曾在该刊发表。除以上几家报刊外,当时中央根据地的各种报刊还有近30种。这些报刊对工农民主政权的建立和巩固,对反击国民党的军事围剿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也由于受到“左”倾路线的影响,程度不同地作过一些错误宣传。

第4题:

陈独秀办过哪些报刊?如何评价他的办报活动?


正确答案: 陈独秀(1879-1942)字仲甫,原名乾生。安徽怀宁人。陈莉秀一生创办、主编或参加编辑的报刊先后有:《国民日日报》(1903年)、《安徽俗话报》(1904年)、《甲寅杂志》(1914年)、《新青年》(1915年)、《每周评论》(1918年),以及《无产者》、《火花》、《热潮》(均在1930年以后)等等。
考察陈独秀的办报活动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1915年以前,这个时期他创办和主编了《国民日日报》及《安徽俗话报》。这些报刊政治观点都属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范畴,反对清朝统治,反对帝国主义、封建迷信颇为激烈。二次革命失败后,陈独秀又参加了章士钊创办的《甲寅杂志》的编辑工作,积极反袁。这一阶段充分体现了陈独秀激进民主主义的思想体系。在办报业务方面,陈独秀很注意内容新鲜、语言通俗、图文通俗、图文并茂。因此,他办的报刊很受读者欢迎。
第二个阶段,即“五四”运动前后,这是陈独秀办报活动中最光辉的一页。这个阶段他主要创办和主编了。《新青年》和《每周评论》。如果说《新青年》是新文化运动的一面旗帜,那么陈独秀就是这面旗帜的擎旗人。这主要体现在:一、他制定了《新青年》的办刊方针,即高举科学与民主两面大旗。虽然他曾规定《新青年》的办刊方针,即高举科学与民主两面大旗。虽然他曾规定《新青年》“批评时政,非其旨也”,但随着“五四”运动暴风骤雨的来临,他自己又打破了不议时政的规矩,公开宣布改变刊物的方针,认为对国家民族亡问题不能“装聋作哑”。同时他还与李大钊另创一个专议时政的《每周评论》,以最积极、主动的资态,始终站在运动前列。1920年《新青年》改组为共产党上海发起组的机关刊物后,陈独秀又公开发表文章,表示拥护俄国社会主义革命,拥护无产阶级专政。从此,刊物更注意宣传马克思主义。二、他团结和组织了大批的进步作者,并带领他们积极地投入到伟大的新文化运动之中。李大钊、鲁迅、刘半农、钱同、胡适等等,就是当时《新青年》的积极撰稿人。三、他主张开展自由讨论,提出了“百家平等,不尚一尊”的办刊原则,并在自己办的《新青年》杂志里同时容纳不同意见。自由的思想争论,使读者增长了见识,分辨了是非。四、他勒奋写作,积极向国民传播新思想。据查,“五四”前后,他在《新青的》上发论文和杂文各50多篇。
第三阶段,即1927年以后。先是他控制的报刊宣传了右倾机会主义路线,导致了革命的失败。21929年他被开除出党以后又办过《无产者》等几个托派刊物,直至1932年10月15日被开除出党以后又办过《无产者》等几个托派刊物,直至1932年10月15日被国民党逮捕。这个阶段,陈独秀在政治上走向没落,他办的报刊也没有多大影响。纵观陈独秀一生的办报活动,应当是功大于过的。

第5题:

解放战争时期国统区出现过哪些重要的进步报刊?它们是怎样同国民党反动派作斗争的?


正确答案: 解放战争时期,蒋介石集团为了维护其摇摇欲附的反动统治,一方面颁布《维持社会秩序临时办法》、《勘乱时期危害国家紧急治罪法》等反动法令,并出动军警对蓬勃兴起的爱国民主运动进行镇压;另一方面加紧对进步新闻带来和进步新闻工作者进行摧残和迫害。然而,新闻界的中国共产党人和爱国民主人士并没有被国民党制造的白色恐怖吓倒,他们冲破重重障碍,在国统区创办了许多进步报刊。这些报刊,有的是秘密出版的,有的是公开出版的,有的是借用外国商人的名义出版的。其中主要的有:
一、《周报》。1945年9月8日创刊于上海,由唐獀、柯灵主编,茅盾、夏衍、马寅初、马叙伦、吴晗、郑振铎、叶圣陶等名人均为该刊撰稿。该刊“站在人民的立场”,以“加强团结,实行民主”为使命。1946年8月被国民党查禁。
二、《文萃》周刊。1945年10月9日在上海创刊,由黎澎主编。开始主要选载重庆、昆明、成都、贵阳等地报刊上的精彩文章,并且选登过延安《解放日报》和重庆《新华日报》的社论。郭沫若、茅盾、田汉、宦乡、许广平、米谷、丁聪、沈同衡等著名文化界人士也经党在该刊发表文章和政治漫画。1946年后,该刊成为上海地下党领导的革命刊物。它用通俗的文字宣传党的政策,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内战阴谋,引起反动派的恐慌。1947年3全面内战爆发,该刊转入地下,改名《文萃丛刊》。同年7月22日,该刊编辑陈子涛、骆何民和经理吴承德被捕,1948年分别被杀害,史称“文萃三烈士”,该刊随即停刊。
三、《展望》。1948年5月1日创刊上海,由中华职业教育社主办,社长俞寰澄。该刊《军事一周》专栏每期都有对战局的报道和分析,大胆揭露国民党军事上的惨败和政治上玩弄和谈的阴谋,很受读者欢迎。1949年3月被子查封。上海解放后复刊。
四、《解放》报。1946年2月22日创刊于北平,总编辑钱俊瑞。它是中国共产党在北平创办的一份公开出版的机关报。同年5月29日被国民党查封,钱俊瑞等30余人遭国民党逮捕。
五、《挺进报》。1947年2月创刊。它是中共重庆地下市委秘密出版的油印报纸,专门抄收刊载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的广播稿。后被国民党发现,编辑和出版人员陈然、成善谋被杀害。
上海《文汇报》和《新民晚报》在党的影响下也投入了争取民主、解放的斗争。此外,还出现了大批学生进步报刊。它们在发动和指导学生运动中起到了积极作用。

第6题:

留日学生办过哪些革命报刊?这些报刊起到过什么作用?


正确答案: 兴中会时期,革命派的另一个报刊活动中心在日本。主要是留日学生在横滨、东京等地办起了一系列报刊,与香港、上海的革命报刊遥相呼应,大造革命舆论。这些报刊主要有:《开智录》半月刊,1899年创刊于横滨,由郑贯公(号自立)主编,撰述有冯懋龙(号自由)和冯斯栾(号自强),人称“三自”。这是留日学生创办的第一个倾向革命的报刊。随《清议报》印刷发行,曾刊登过《义和团有功于中国说》、卢梭的《民约论》译文等具有民主革命色彩的文章。出了十几期后不为保皇党所容,因而停刊。
《译书汇编》月刊,1900年12月创刊于东京,由江苏留日学生戢元丞、杨廷栋、杨荫杭、雷奋主持,以译载欧、美、日资产阶级政治、经济方面的著作为主,曾译载过孟德斯鸩的《万法精理》、约翰穆勒的《自由原论》、斯塞的《代议政体》等文章,风行一时,1903年出至第11期停刊。
《国民报》月刊,1901年创刊于东京,由秦力山主编,以刊登政论文章为主,“大倡革命排满学说”。曾刊登过《中国灭亡论》、《正仇满论》和译载过《美国独立檄文》、《革命新论》等文章,向国内发行,只出了4期。以上是早期的留日学生报刊。其特点是以译载西方名著为主,并和改良派报刊有一定联系。
1903年后,留日学生大量增加,革命思憩日趋活跃。各省留日学生纷纷成立同乡会开展各种活动,并以同乡会的名义。办报刊。其中主要的有:《湖北学生界》月刊,1903年1月创刊于东京,刘成禺主编;《浙江潮》月刊,1903年2月创刊于东京,孙翼中主编;《江苏》月刊,同年4月创刊于东市,秦毓鎏主编。这些留学生的刊物以刊登反清政论为主。它们的出版,推动了留日学生的革命运动,同时由于大量输入国内,对本*地区的革命活动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第7题:

解放战争时期香港出版过哪些进步报刊?


正确答案: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民主党派和一些爱国民主人士利用香港的特殊地位,在这里出版了许多进步报刊。它们在反对蒋介石独裁统治、争取人民民主和全国解放的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做出了很大贡献。这些报刊主要有:
一、《华商报》。1941年创刊,1942年12月日军占领香港后停刊。1946年1月4日在香港复刊。复刊后的《华商报》,是共产党领导下的爱国民主统一战线的报纸。董事长是香港爱国人士邓文钊,总编辑是著名国际问题专家刘思慕,总经理是民盟负责人萨空了,共产党的负责人是章汉夫。先后参加社论委员会的还有许涤新、陈此生、廖沫少、夏衍、乔冠华、张铁生、彭彰风、杨奇、高天等人。该报群英会萃,阵容强大,是当时在香港和华南地区影响最大的一家进步报刊。1949年10月广州解放后停刊,工作人员撤到广州筹办《南方日报》。
二、《解众》周刊。它原是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公开出版的刊物,1937年12月创刊汉口,1947年1月在香港复刊。此利用各种伪装封面出版后运到国统区发行,1949年10月停刊。
三、《正报》。1945年11月13日创刊,中共广东省委主办,是战后中国共产党在香港公开出版的第一家小型报纸,杨奇任社长兼总编辑。
四、《人民报》。1946年3月1日在香港创刊,由中国农工民主党主办,社长李伯球,总编黄药眠。同年4月迁至广州出版,成为中国民主同盟南方总支部的机关报,同年8月停刊。
五、《光明报》(半月刊)。1947年1月在香港出版。它是中国民主同盟的机关刊物。此外,解放战争时期在香港创办的进步报刊还有《大众报》、《文汇报》、《世界展望》、《远东通讯》等。

第8题:

国共合作时期国民党办过哪些工农兵报刊?


正确答案: 国共合作时期,国民党中央农民部办过《中国农民》和《农民运动》,工人部办过《革命工人》,青年部办过《青年工作》,一些军人、学生、工人、农民和妇女团体也办过一些报刊。在这些报刊中,办得最好、影响最大的是《中国农民》、《农民运动》和黄埔军校青年军人联合会的《中国军人》,它们都同共产党员主持。
《中国农民》于1926年1月在广州创刊。它是国民党中央农民部为宣传孙中山的“三大”政策和指导当时蓬勃兴起的农运动而创办的。该刊除大量报道各地农民运动的情况外,特别注意探讨有关农民运动的理论问题。毛泽东撰写的《中国农民各阶级的分析及其对革命的态度》和《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李大钊撰写的《土地与农民》,澎湃撰写的《海丰农民运动报告》等,都是在《中国农民》上发表的。这些文章对于推动中国农民运动的深入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从而使这个刊物成为研究农民运动理论的权威性刊物。
《中国运动》于1926年8月1日在广州创刊,是国民党中央农民部办的通俗性刊物,以基层农运干部和广大农民为主要读者对象,主要内容是报道各地农民运动和农会的诬蔑。该刊文章短小精悍,通俗易懂,形式也较活泼,很受读者欢迎。
《中国军人》1925年2月20日创刊于广州,由黄埔军校青年军人民联合会主办,共产党员王一飞主编,撰稿人蒋先云、周逸群、李富春等也都是共产党。该刊以团结革命军人、促进全国军人的觉悟为宗旨,是我国最早的革命军人刊物。

第9题:

红军在长征途中办过哪些重要报刊?


正确答案: 1934年10月,红军主力撤离中央根据地,开始了二万五千里长征。在大约一年艰苦卓绝的长征途中,工农红军仍坚持出版屯一些油印报刊及其它宣传品。
《红星报》在长征中已经代替了《红色中华》作为党中央和中央军委的宣传机关。编辑部随中央军委行军,仅有的两条扁担挑着4个铁皮箱子,每期油印七八百份发至连队。不管是在瑞金还是在长征路上,《红星报》都很重视依靠全党全军办报。它的编辑部平常只有三五人,却拥有一支500多人的通讯员队伍。这些通讯员有部队的各级领导,也有战士。它的社论及许多评论文章,大部分由中央党政军的领导和各方面的负责同志撰写。周恩来、朱德、博古、王稼祥、陈云、彭德怀、聂荣臻、洛甫等都曾为《红星报》写过社论和文章。由于《红星报》的宣传对象绝大部分是工农出身的红军战士,因此该报很注意大众化、通俗化,文章短小精悍,版面图文并茂,文字通俗易懂,深受红军战士和广大群众的喜爱,被称为“革命的喇叭”。
此外,还有红三军团的《战士报》;红一军团的《战士》及《战士快报》;总政治部机关刊物的《前进》;中国工农红军学校的《红炉》和《红炉副刊》;红二方面军的《前进》和《战丰报》;红四方面军红九军政治部的《不胜不休》等等。这些报刊都是油印的它们从各个方面反映了伟大的长征。

第10题:

2013年8月,国民党党史馆举行第七次搬迁。有趣的是,党史馆乘机“秀”出国民党当年发给毛泽东的薪水单。当时毛泽东每月支领120元大洋,约为当时北大、清华教授1个月的薪资。毛泽东领取国民党的薪水应该是在()

  • A、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
  • B、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期
  • C、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 D、解放战争时期

正确答案: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