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鲁迅的小说,谈谈你对“鲁迅气氛”的理解。

题目
问答题
结合鲁迅的小说,谈谈你对“鲁迅气氛”的理解。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周作人说“这是最富鲁迅气氛的小说”,是指鲁迅作品《在酒楼上》。()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参考答案:√

第2题:

结合你对鲁迅杂文的阅读理解,试论述鲁迅所刻划的“叭儿狗”、“媚态的猫”、“挂着小铃铎的山羊”等一类形象的典型意义。


正确答案: 脖子上还挂着一个小铃铎,作为知识阶级的徽章。

第3题:

鲁迅评价《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请谈谈你的理解。


参考答案:(1)所谓“史家之绝唱”,是从史学方面给予的高度肯定。
首先,《史记》是集先秦、汉初之大成的文史著作,分量之大,卷帙之多,内容之丰富,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无论是从史料的真实性、丰富性,还是写人叙事的科学性、深刻性,都是空前的,无与伦比的。在它之前的《左传》,以鲁国为中心兼及各国,仅记载255年的历史;《国语》和《战国策》,分国编排,记述各国片断的历史。而《史记》则扩大为全中国史,改变了分国割据的历史观念,建立了历史的统一观念,写成上古至汉初的通史。
其次,《史记》结构之严密,体制之完整,也可以说是空前的。司马迁开创的纪传体体例,给后世史家树立了法则。第三,《史记》开创了秉笔直书的“实录”传统。
(2)所谓“无韵之《离骚》”,则是从文学角度对《史记》巨大成就的高度肯定和赞扬。
首先,司马迁在开创我国纪传体史学的同时,也开创了传记文学这一体式。《史记》和《离骚》一样都是划时代的巨著。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个伟大诗人,屈原的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离骚》的问世开辟了中国诗歌的新纪元。
《史记》创立了以描摹人物为中心的传记,开创了我国的传记文学,成为后来正史之祖。
第二,塑造人物形象的高超艺术。第三,《史记》具有强烈的抒情性。

第4题:

鲁迅先生评价《儒林外史》时曾说:“戚而能谐,婉而多讽”,试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正确答案:《儒林外史》是一部杰出的讽刺小说。“戚而能谐”也就是说,在艺术风格上,《儒林外史》是喜剧性与悲剧性相结合的,或者说是以喜剧的形式表现悲剧的内容。吴敬梓对他所要讽刺批判的人物,对他们的思想性格多从滑稽可笑的喜剧性情节中表现出来,并投以辛辣的嘲笑;但同时,作者又深刻地揭露出造成这些人卑微或卑劣思想性格的社会环境,因而心情又是十分沉痛的。“婉而多讽”指作者的艺术手法,对人物的描写不直接表白其好坏,而是靠人物自身的言语行动来表现,通过婉曲的艺术描写,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和作者的爱憎感情,表现发人深思的讽刺意味。

第5题:

鲁迅先生曾说:“(楚辞)形式文采之所以异者,由二因缘,曰时与地”,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正确答案: 鲁迅先生认为楚辞的形式文采之所以和其他文学作品不同,原因有二,即“时”与“地”,也就是产生的时代和产生的地域。
从产生地域上看,楚辞体是南方楚文化的产物,它的形式文采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楚地独特的文化的影响,楚地的原始神话、巫岘工祝的宗教巫术活动、楚地的乐曲和民歌都对楚辞体的形式文采产生了深远巨大的影响。
从产生时代来说,楚辞产生于战国时代,战国纵横家铺陈辞来的言辞和记载这些辞令的“繁辞华句”的散文,对楚辞体的形式文采的特色的形成也产生了相当的影响。

第6题:

鲁迅小说的现实主义基本特征大致可归为哪几大内容?请结合鲁迅的小说创作特点,分析论述鲁迅小说的现实主义特征。


正确答案: 理性精神反映生活的深刻性。

第7题:

谈谈你所了解的鲁迅的读书方法。


正确答案: 鲁迅读书,最强调的是“必须和实社会接触,使所读的书活起来。”这是鲁迅读书最根本的原则和方法。其细则包括:
(1)、脑子不应该是别人的“跑马场”,鲁迅把观察者观察社会的方法用来读书,再加上思想家的活力,使观察、思考、读书三者结合起来。还特别强调思考在三者中的主导作用。
(2)、把所读的书同实社会比较。鲁迅坚持不盲从、不迷信,以生活事实的逻辑为准绳的读书精神和方法,检阅了前人留下的各种有名的文化典籍和著述,为后人留下了大量珍贵的有独创性的真知灼见。
(3)、“泛览”和“随便翻翻”。“泛览”就是指不限制地读书,广泛地读书。而“随便翻翻”可以扩大阅读的量,可以作为比较的基础,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发现值得细读的书。

第8题:

周作人说,“这是最富鲁迅气氛的小说”,是指鲁迅小说《》。


参考答案:在酒楼上

第9题:

鲁迅先生评价《儒林外史》时曾说:“戚而能谐”,试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正确答案: 讽刺的作法有多种,比如钱钟书的《围城》就是相对地坦率刻薄的。而《儒林外史》的讽刺风格,却不是剑拔驽张的“犀利”,而是娓娓道来的深沉,以含蓄、委婉的笔调来叙述故事,描写人物。也就是人们说的“亦婉亦讽”。而具体说来,如下一些手法在小说中是很明显的:
(1)据实摩写,情伪毕现。就像第十七回,一群斗方名士辩论做官与做名士孰优孰劣,作者写来,无一贬词,却把当时文士们内心的空虚和生活的无聊揭露得十分深刻。
(2)运用对照法,把人物前后相悖的语言行为相对照,在不经意中显现其真面目。如范进打算考举人时,胡屠户先是训斥范进为“现世宝”,“穷鬼”,“烂忠厚没用的人”,“赖蛤蟆想天鹅屁吃”,后来范进中了举,则又称之为“贤婿老爷”,是“天上的星宿”,“才学又高品貌又好”。
(3)点破法。顺其所始,攻其所弊。如十二回,张铁臂虚设人头会,作者一方面写张在屋顶上“行步如飞”,另一方面又“忽听房上瓦一片声的响”,这就一下子揭穿了这个假侠客的真面目。
(4)合理的夸张。如周进的撞号板,范进中举发疯,胡屠户打了范进而手隐隐作痛,弯不拢来,严监生临死因点了两根灯草而不肯断气等,都通过合理的夸张,收到了强烈的讽刺效果。

第10题:

周作人评价鲁迅的《在酒楼上》为()。

  • A、“最有鲁迅气氛的小说”
  • B、“研究中国社会最深刻的四部作品之一”
  • C、不是鲁迅最有名的小说,但却是鲁迅最好的小说
  • D、最有鲁迅气氛的小说

正确答案: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