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历史剧《屈原》中“雷电颂”的蕴涵。

题目
问答题
简析历史剧《屈原》中“雷电颂”的蕴涵。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简析历史剧《屈原》中“雷电颂”的蕴涵。


正确答案: “雷电颂”出现在《屈原》中的第五幕第二场,是全剧的高潮,也是最精彩之处。开场写靳尚与郑詹尹对话,靳尚授意郑詹尹,要以毒酒将屈原毒杀,然后放火烧庙,这就把剧情推向紧张。接着郑詹尹请三阎大夫到神殿走动,屈原即借风雷电抒发满腔激愤。屈原悲壮沉雄地呼唤:呼唤着风咆哮起来,将沉睡的人们震醒,将比铁还沉重的黑暗震破,将死了的吹活转来……屈原呼唤的那咆哮的风。轰隆的雷,刺破长空的剑,是象征着正义者反抗强暴的巨大精神力量,也是屈原那博大胸怀与悲剧精神的升华。同时,屈原那吞吐天地的悲愤之情与暴风雨般的坚毅性格,也是从“雷电颂”里形象地再现出来。可以说,屈原这段独白是一首反抗腐败、歌颂正直的颂歌,同时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与思想倾向。是郭沫若借屈原之口将自己胸中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愤恨,将国统区人民蒋介石反动统治的愤恨都说了出来。

第2题:

简析徐志摩《再别康桥》的思想蕴涵和艺术特色。


正确答案: 在这首诗中,诗人以康桥的自然景致作为直接抒写对象,表达了诗人对旧情的眷恋和珍视,也表达了寻梦时的怅惆、落寞的情情,康桥已经化成了旧日情思的象征。诗人的情意完全融解在康桥的山光水色之中——“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看似飘逸、洒脱的姿态下,却蕴藏着深沉的忧郁和难言的苦闷。康桥自然景物的人情化,诗人主观感情的自然化,在这里融为一体,情意浓浓。在这种物我融为一体的境界中,令人感悟到一种悠远而又执着的意念:人不能伴景长生,但情却能与景永存;人间总有别离,而性灵却天长地久。这首抒发个人情怀的诗,看不出时代的影子,听不到人民的呼声,自然有它的局限,但是它也同样是个性。自由与解放思想在艺术中的表现。
徐志摩十分注意艺术技巧。在《再别康桥》里,他敏锐地抓住“金柳”、“波光”、“星辉”等具体而生动的形象,勾勒出无比美丽的康河晚景,巧妙地把气氛、感情、景象三者融汇在一起,创造了耐人寻味的意境,表露了自己对过去的憧憬留恋和眼前的离愁别绪。诗篇格调轻盈柔和,有一种无可奈何的梦幻般的情调。诗行齐整,声调回环往复,语言轻情柔美,意象明丽流转,富有音乐性与动态美。

第3题:

简析《屈原》的思想主题和艺术特色。


正确答案: 《屈原》是郭沫若历史剧最优秀的代表作,同时也是当时历史剧创作的最高成就。它以诗人屈原的伟大爱国主义的悲剧生涯为基本史料,描写了屈原以祖国人民的利益出发提出的“联齐抗秦”的正确主张与以南后为代表的楚国统治集团。“绝齐降秦”的投降主义主张之间的尖锐斗争,斗争终以婵娟的壮烈牺牲和屈原的被逐结局。通过屈原的悲剧,作品表现了反对分裂投降。主张团结御侮,诅咒黑暗,歌颂光明这一具有现实意义的重大主题,唱出了中华民族不畏强暴。争取解放的心声,有力地鞭挞了蒋介石反动派的专治独裁和卖国行径。
《屈原》与郭沫若其它历史剧一样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主要通过历史人物、历史环境来表达主题和各种思想,每个人物都很鲜明。在剧中,作者思接千载,虚构了一个对主题思想和人物性格最有表现力的典型环境,在矛盾的逐步深化中,因果衔接,层次分明,动静相成,出色地运用对比烘托手法,描绘出了主人公屈原、婵娟和南后、宋玉等正反两方面人物栩栩如生的性格。同时,独白也是《屈原》中突出的手法。《橘颂》、《雷电颂》这些感情激越、含义深重而明显的诗的独白,既鲜明地揭示了主题,又贴切地反映了屈原及作者自己作为诗人的浪漫艺术气质。

第4题:

简析《屈原》的现实战斗意义。


正确答案: 《屈原》作为具有浪漫主义特色的历史剧,其主题则是富有现实战斗性的。因为抗战时期的现实,和屈原时代的历史有着惊人相似之处。郭沫若说:“我写这个剧本是1942年1月,……我的眼前看见了不少的大大小小的时代悲剧。无数的爱国青年、革命同志失踪了,被关进了集中营,代表人民力量的中国共产党的陕北遭受封锁,而在江南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最有功劳的中共所领导的新四军,遭受了反动派的围剿而受到很大的损失。全中国进步的人们都感到愤怒,因而我便把这时代的愤怒复活在屈原的时代里去了。换句话说,我是借了屈原的时代来象征我们当前的时代。”因此,《屈原》剧作中屈原坚持齐楚联盟团结抗秦,反对对强秦妥协的精神,具有坚持抗战,反对妥协;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的现实意义。剧作中屈原、婵娟对张仪、南后的痛斥,也表达了人民对那些卖国求荣、私利误国的汉奸、官僚的愤慨。楚怀王等把说出真理和真相的屈原污蔑为是“疯子”,说要“封锁住疯子们的嘴,免得他们胡说八道,扰乱人心”,“我要绝对禁止文章家谈政事!假使有人要谈,我一定要把他抓起来关在东皇太一庙里”。这些细节,无不闪烁着对国民党专制黑暗统治的强烈讽刺光芒。屈原的诅咒黑暗、呼唤光明的“雷电颂”,更是喊出了国统区人民的心声,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反应和效果。

第5题:

简析闻一多《洗衣歌》的思想蕴涵和艺术特色。


正确答案: 《洗衣歌》是作者有感于帝国主义国家的民族歧视和阶级偏见而作的,洋溢着作者强烈的爱国热情,是反抗民族压迫、等级观念的庄严誓书。亲眼看到自己的同胞受人歧视、任人侮辱,诗人的内心忍受着巨大的痛苦,他盼望自己的祖国强盛起来,我们的华侨生活在异国他乡再不用忍气吞声地过活,而要扬眉吐气地对世界上所有的人说“我们是中国人”!诗篇以情取胜,激越之情和义愤之气融合在一起,诗情和真理水乳交融,结构精巧,精心推敲,凝成动人的诗美。形式、格律工整,既有诗、骚以降的民族风骨,又融进外国诗歌和中国新诗的素质,是真正创作的新诗,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留下前进的足迹。

第6题:

简析《憩园》的思想蕴涵。


正确答案: 描写封建大家庭败落之后的情形的小说《憩园》,以一个花园为中介,将姚、杨两个家庭的变迁联系起来进行叙述,一家的悲剧刚刚结束,另一家的悲剧又开始了。作品以第一人称“我”黎先生作为故事的叙述者,他接受朋友姚国栋的邀请去他家居住,姚国栋是一位富商,家中有一个非常美丽、幽静的花园,黎先生经常来花园散步,发现有一个小孩天天来花园摘走一朵花,从而引出了花园以前的主人杨梦痴,杨梦痴是一具封建家庭的败家子,父辈曾留给他很大的产业,但他整日吃喝嫖赌,无所事事,很快就把财户挥霍干净,被妻子敢出家门,沦为乞丐,最终由于盗窃死在了监狱里。得到了他应得的下场。作者在对杨家历史的叙述过程中,融入了对花园现在主人姚先生一家的描写。姚国栋虽然是一个腰缠万贯的暴发户,买了这么一个优雅而温馨的住处,但家庭生活却处处流露出一种感情的隔膜与淡漠,与妻子缺乏感情的交流通过对这两个家庭的描述,谴责了旧制度对健康人性的摧残,彻底否定了封建制度、封建伦理道德的罪恶本质。

第7题:

简析郁达夫散文名篇《钓台的春昼》的思想蕴涵。


正确答案: 《钓台的春昼》是郁达夫著名的游记散文,它以游踪为线索,用写意的笔法,写富春江沿途的山光水色、沙洲的繁花、桐君山微茫的月色灯光,写严子陵钓台的孤静荒颓。在寄情山水中,透露出处身于社会动荡年代的一缕忧思,而贯串全篇的,则是对于黑暗现实的愤慨之音。文中斥国民党为“中央党帝”,把国民党的文化高压政策比之为秦始皇的把戏,并以梦幻的手法,以诗入文,讥评时政。写此文时,值“九一八”事变和伪满洲国建立之后,作者以鄙夷的口吻讽刺满洲国的汉奸官僚。无耻文人郑孝胥、罗振玉之辈,并题诗于壁,表现了作者的爱国主义和革命民主主义思想。

第8题:

简析郭沫若《天上的市街》的思想蕴涵和艺术特色


正确答案: 《天上的市街》是一曲恬静秀美的憧憬之歌。诗人写作这首诗的时候,“五四”狂涛已渐趋平静,新文化运动统一战线也发生分化。郭沫若自日本回国后,目睹了这种种情形,便滋生了忧伤和苦闷的情绪。但当他进一步审视现实、思虑祖国前途的时候,又不时地激起追求理想和批判现实的激情。《天上的市街》就是诗人当时这种思想情绪的曲折反映。这首诗的重点是写“天街”的美好,如“天街”物质的极大丰富,牛郎织女的自由幸福等等,但这决不意味着诗人忘掉了现实的悲哀而寄意于太空的欣喜,诗人是要以天街的美丽。富有以及人民的自由幸福,来反衬现实社会的丑恶。贫穷和人民的遭受压迫剥削。全诗虽只有十六句,诗人却连用了五个“定然”、“定能”这样的肯定性副词来写“大街”,表达了诗人对于现实理想的确信和追求光明的执著。
《天上的市街》已经没有郭沫若以前诗作那种汹涌澎湃的力量了,现实生活的纷扰使他希求心理的平静和生活的恬淡,在人世的思想中渐渐表现出出世的愿望,在动的精神中开始感到一种求静的要求。虽然诗人仍然想追回青春时的热情和理想,但他内心的情绪却不能够承担起表现它们的艺术形式,节奏和旋律过于平滑,已经无法再回到《女神》诗篇的境界中去。《天上的市街》在艺术上已经不再具有激昂的情调。澎湃的热情,而是清新、和谐、意境优美的诗篇。诗人把繁星满大的夜空,想象为是点着无数街灯的美丽的天上街市,并改造了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把空中的流星想象为是牛郎织女提着灯笼在天街走。而“天上的市街”已不是要以自我力量获得的新世界,它是外在于诗人自我的另一个理想世界,在诗人对“天上的市街”的赞美中,已经隐隐含有一种对现实的失望和淡淡的悲哀情绪,郭沫若诗歌的力的美已经转向静的美。

第9题:

结合《屈原》等作品论析郭沫若历史剧作的基本风格。


正确答案: 郭沫若的历史剧是整个现代文学史剧仓诽的里程碑,他的五幕史剧《屈原》又是其中最优秀的代表。以《屈原》为代表的郭沫若历史剧创作,形成了独特鲜明的艺术风格。
首先,在史剧的选材和剪裁方面,充分显示了郭沫若独到深刻而富有创造性的见解。他特别注重选取与现实社会密切相关的历史题材,能动地挖掘和创造历史,并以一种整体的全局性的眼光进行创造。《屈原》所取材的战国时代合纵抗秦的历史故事与40年代初期中国当时抗日战争的特定形势有着极为相似、相通的精神内涵,而主人公屈原的性格和气质也是当时中华民族迫切需要弘扬光大的。郭沫若把握住历史和创造的契机,对婵娟形象大胆虚构,尤其是对屈原形象从思想个个性到整个命运重新塑造,使得这些历史人物更贴近艺术真实和现实,更富鲜明的艺术感染力。因此,郭沫若的历史剧既有作者独立人格独特感受的创造力,又有鲜明的现实启发性和强时代战斗性。
第二,在历史人物的重塑方面,郭沫若力行写人物在其时代的合理发展的原则,这决定了他在历史人物塑造过程中自由发挥的空间。在《屈原》中,剧情的发展已不重要,而作家自身主观感情的起伏变化和屈原等人物性格的“合理”发展才是最重要的。他把屈原等剧中人物放在重大的矛盾冲突中展现其思想性格的基本点,屈原等人物身上。全面投入了作家的主观情感,最大限度地摆脱了史实约束,成为活在作家头脑中的人,活在现实中的人,具有了更加崇高伟大和深沉悲壮的艺术感染力。
第三,郭沫若历史剧始终洋溢着浓烈的抒情色彩并贯穿着一种沉郁的悲剧气氛。郭沫若善于在史剧中自然地穿插大量抒情诗和民歌,大量运用富有韵味的长篇独白。如《屈原》中充满了音乐节奏和诗歌激情的《橘颂》和《雷电颂》,不仅渲染了悲剧氛围,突出强化了人物性格和主题;而且其本身已溶化为整个剧本的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以《屈原》为代表的郭沫若历史剧大多是悲剧,以壮烈惨痛的历史映现严峻悲愤的现实,屈原等形象崇高的使命感、光荣的事业,命运的价值往往都在悲壮的失败中得到升华。这种悲剧美的气氛是郭沫若史剧艺术感染力的重要因素。郭沫若的历史剧创作标志着中国现代悲剧艺术走向新的境地。

第10题:

历史剧《屈原》中最能体现屈原人格的是()。

  • A、桔颂
  • B、雷电颂
  • C、礼魂

正确答案: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