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评述王夫之情景理论的内涵及其意义。

题目
问答题
试评述王夫之情景理论的内涵及其意义。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试简要评述拜占庭教育的主要特点及其影响。


答案:
解析:
(1)特点: ①直接继承了古希腊和罗马的文化教育遗产。 ② 存在着因世俗生活需要而得到发展的世 俗教育体系。 ③ 教会的文化教育体系与世俗的文化教育 体系长期并存。 ④ 除教主外,所有的教士均可结婚,这一点 对教会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也有影响:, (2)影响: ① 拜占庭的教育起了保存和传播古希腊、罗 马文化的作用。 ② 拜占庭的文化教育对西欧有很大的影响。 在很长的时间里,拜占庭与西欧特别是意大利保 持着经济联系。11世纪前,拜占庭的文化教育水 平不但高于东欧各国,而且也处于西欧各国之 上。到君士坦丁堡来求学的不只是拜占庭各地 的青年和属于阿拉伯语地区的青年,还有意大利 的青年。拜占庭文明对意大利的文艺复兴也起 了一定的作用,因为意大利的人文主义者正是 从拜占庭的学者那里学习了希腊语和希腊作家 的某些著作。 ③ 拜占庭的文化教育对阿拉伯教育的发展 也起了一定的作用。

第2题:

试评述知觉的直接理论和间接理论。
(1)知觉的直接理论以知觉的刺激物说为代表,主张知觉只具有直接性质,否认已有知识经验的作用。其中的著名代表Gibson则提出了“直接知觉”的观点。Gibson认为观察者可直接从环境中的丰富信息抽取出与深度、大小及动作等有关的知觉。他强调观察者与环境两者是不可分的;知觉是观察者与环境之间主动、互动、持续与动态的过程。按照他的观点,距离就是我们直接知觉到的。著名的Gibson结构密度级差实验的结果支持上述看法。
(2)知觉的间接理论认为人在知觉时,接受感觉输入,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关于当前刺激是什么的假设。知觉是一种在这些假设、期望等的引导和规划下进行的。依照Bruner和Gregory的知觉的假设考验说,知觉是一种包含假设考验的构造过程。人通过接受信息,形成和考验假设,再接受或搜寻信息,在考验假设,直至验证某个假设,从而对感觉刺激作出正确的解释。通常情况下,人们在知觉时意识不到假设的参与,但在某些特殊条件下,如在弱的照明下看东西,有时可以体验到这种假设考验。
(3)知觉间接理论注重观察者的内在处理过程,知觉直接理论则注重外在环境的信息内容。但是知觉的直接理论过分轻视了视觉的分析处理表征的过程,以致于无法完备的解释人类视觉的复杂性。而知觉的间接理论缺少对于各种知觉现象的生理基础的探讨。

第3题:

试评述马歇尔的利息理论。


参考答案:

马歇尔把利息分为纯利息和毛利息两种。毛利息中既包括纯利息,又包含风险保险金和管理报酬。而作为资本的报酬的利息则是纯利息。
马歇尔利息论的错误主要在于:
(1)它完全脱离了劳动和生产的作用来谈利息,这种观点还不如某些早期古典经济学家的见解来得正确。
(2)它只是被强调为心理因素的补偿和报酬。这显然是片面性的。
(3)这种观点掩盖了利息的真正起源。


第4题:

试评述普利策的报刊活动及其贡献。


正确答案: 新闻活动
普利策(1847年4月10日—1911年10月29日),1847年4月10日,生于匈牙利一个犹太人家庭。1864年到美国参加林肯骑兵部队。一年后退伍,到圣路易城做杂工,自学法律。1867年取得律师资格,同年3月入美国籍。1868年任德文《西方邮报》记者。1869年12月当选密苏里州众议员。1876~1877年任《纽约太阳报》驻华盛顿记者。1878年购得《圣路易电讯报》,1880年将它与《晚邮报》合并为《邮报—电讯报》,成为获利最优厚的晚报。1883年买下纽约《世界报》。1884年当选国会议员,数月后即辞职,专心办报。1887年又出版《世界报晚刊》。他采用编辑写作制——即记者采写的材料由编辑润色、整理、综合成稿件见报。这种写作规则,至今仍是整个新闻界的普遍原则。他强调新闻的真实、准确、文字简洁通俗,重视社论。被认为是19世纪70~80年代兴起的“新新闻事业”的创始人。1890年辞去《世界报》主编职务。晚年双目失明。1911年10月29日,普利策逝世。遗嘱捐赠200万美元作为创建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1912年开办)的基金,并赠款设立普利策奖。
新闻思想
19世纪末至20世纪,作为美国报界最有社会责任理念、最受人尊敬的报人——普利策是当之无愧的。他一生都在为提倡和实现社会改革而疾呼、奔走、奋斗。他的远大的新闻理想是:报纸要承担起社会责任。他认为新闻是文明社会中崛起的一股最强大的力量,他珍视报纸的独立性,因而十分重视发行量,因为,“如果一家报纸真是为公众服务,它的发行量一定很大。第一,因为它的新闻和评论必须吸引广大民众;第二,因为发行量意味着广告,广告意味着金钱,金钱意味着独立”。在普利策生活的年代,新闻记者不受重视,他希望记者能够与受人尊敬的医生、律师比肩而立。普利策不仅看到了新闻对于社会的巨大力量,也看到了它自身应该进一步发展。普利策认为应当建立新闻学院,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的新闻工作者。他写道:“只有最崇高的理想,兢兢业业的正当行为,对于所涉及的问题具备正确知识以及真诚的道德责任感,才能使得报刊不屈从于商业利益,不寻求自私的目的,不反对公众的福利。
贡献
普利策对新闻学的贡献是无与伦比的,他不仅成功地办了《快邮报》和《世界报》,提出了许多具有深远意义的新闻理论,还向哥伦比亚大学捐款200万美元,帮助创建了美国第一所新闻学院——哥伦比亚新闻学院,临终又为这一学院捐款100万美元,成立了一个基金会,作为优秀的新闻、历史、音乐和戏剧作品的年度奖金。

第5题:

试评述王夫之情景理论的内涵及其意义。
王夫之的诗歌创作理论特别注重意境的创造。他认为诗歌意境的构成莫不由情、景两大元素:关情者景,自与情相为珀芥也。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哀乐之触,荣悴之迎,互藏其宅。景以情合,情以景生,初不相离,唯意所适。截分两橛,则情不足兴,而景非其景。
《姜斋诗话》中这样的论述很多,在王夫之看来,诗歌中的情、景是彼此互相依傍,缺一不可的。他更进一步深入考察,提出诗歌中情景结合的方式有三种:
其一是妙合无垠,结合得天衣无缝,无法分别,这是最高境界;
其二是景中情,在写景当中蕴涵着情;
其三是情中景,在抒情过程中能让人感到有景物形象在。总之情景互相融合才能构成诗歌的意境美。

第6题:

试评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答案:
解析: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1)知识观:在知识观上,建构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对知识的客观性和确定性提出了质疑,强调知识的动态性和情境性。①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不是最终答案;②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在具体问题中需要针对具体情境进行再创造;③不同学习者对同一命题会有不同理解; (2)学生观:教学不能无视学生已有的经验,而是要把儿童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增长点,引导儿童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教学要为学生创设理想的学习情境: (3)学习观:①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②学习者的三个重要特征为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情境性; (4)教学观:①教学应激发出学生原有的相关知识经验,促进知识经验的“生长”和学生的知识建构活动:②教学要为学生创设理想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推理、分析、鉴别等高级的思维活动,同时给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处理信息的工具以及适当的帮助和支 持,促进他们自身建构意义以及解决问题的活动。

第7题:

试评述钟嵘在《诗品序》中提出的诗有三义说的内涵。
诗有三义是钟嵘在《诗品序》里提出来的:故诗有三义焉:一曰兴,二曰比,三曰赋。三义具体所指是什么呢?文中接着说: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因物喻志,比也;直书其事,寓言写物,赋也。用现在的话说,钟嵘的兴,就是诗的语言要有言外之意,韵外之旨;比,就是写景叙事要寄托作者自己的情志;赋,就是对事物进行直接的陈述描写,但写物中也要用有寓意的语言。并且要综合运用这三义,即如他所说的,要‚宏斯三义,酌而用之,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彩,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才是‚诗之至也‛,才是最有‚滋味‛的作品。

第8题:

试简要评述骑士教育各阶段及其教育内容。


答案:
解析:
骑士教育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家庭教 育,并无专设的教育机构,也没有专职的教育人 员。骑士教育在骑士生活和社交活动中进行,主 要目标是培养具有勇猛豪侠、忠君敬主的骑士精 神和技能的人。 骑士教育的实施分为三个阶段: (1) 家庭教育阶级(出生~7、8岁)。儿童在 家庭中受母亲的教育,教育内容是宗教知识、道 德教育和身体的养护与锻炼。 (2) 礼文教育阶段(7、8岁~14岁)。这一 阶段又称侍童教育阶段。贵族之家按其等级将 儿子送人高一级贵族的家中充当侍童,侍奉主人 和贵妇。教育内容是学习上流社会的礼节和行 为规范,有时也包括一些知识内容,如识字、拉丁 文法等,但更多的是吟诗、弈棋、唱歌、奏乐等技 艺。在此阶段,贵族子弟也开始学习赛跑、角力、 骑马、游泳和击剑,以便成为身体强壮、能征善战 的武士。 (3) 侍从教育阶段(14岁~21岁)。这一阶 段学习的重点是“骑士七技”,即骑马、游泳、投 枪、击剑、打猎、弈棋和吟诗;同时要侍奉领主和 贵妇。贵族子弟在这种教育过程中年满21岁时 要通过授职典礼,正式获得骑士称号。 骑士教育是一种典型的武夫教育,重在灌输 服从与效忠的思想观念,训练勇猛作战的诸种本 领,养成封建统治阶级的保卫者。骑士教育对文 化知识的传授并不重视,以至于目不识丁的骑士 比比皆是。

第9题:

试述“生产标准”的理论内涵及其意义。


正确答案: (1)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又是以生产力的发展为最终原因的。社会发展过程首先是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生产关系发生相应的变革,从而使整个生产方式得到更新,在此基础上,上层建筑乃至整个社会形态以及全部社会生活都或迟或早发生相应的变革,社会进入更高级的发展阶段。因此,社会关系的基本面貌和历史发展的进程,从根本上说,是由生产力及其发展决定的。
(2)生产力的发展既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内容,也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尺度。社会进步的基础归根结底在于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在于生产力的发展,因而生产力的实际发展水平及其满足社会需要的实际程度,既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内容,也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尺度。
(3)所谓“生产力标准”就是强调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因而也是判断我们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这一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第一、它既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也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它明确告诉我们,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第二、它符合中国国情,特别是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的实际状况。据此,我们党自改革开放以来明确提出并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坚定地将发展生产力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
第三、它体现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我们解放思想、大胆探索、排除干扰、坚定不移地促进生产力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第10题:

评述列宁关于利用外资和引进先进技术的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正确答案: (1)理论意义:是对马克思社会主义经济学说的创造性发展,反映了经济落后国家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基本特点和规律。
(2)现实意义:引进资金和技术不仅是迅速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需要,对于巩固工农联盟和无产阶级专政、防止或有效地对付帝国主义的新的武装干涉,都具有重大意义。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也具有重大现实指导和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