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反映了苏轼词的()

题目
多选题
“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反映了苏轼词的()
A

雄壮有力

B

阳刚之美

C

词境开阔

D

刚柔兼济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下列词作中,属于豪放词的有()。

A、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

B、苏轼《卜算子》“缺月挂疏桐”

C、苏轼《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

D、辛弃疾《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

E、辛弃疾《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


参考答案:AD

第2题:

以下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词”别名“长短句”,是始于唐盛于宋的一种文学体裁,可分为豪放派、婉约派等类别 B.词牌不仅是对词的字数平仄等格式的一种框定,也是对词的内容的一种限制 C.“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这是对苏东坡词风的一种评价 D.“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是被誉为“千古词帝”的南唐君主李煜写下的名句


正确答案:B
词是诗的别体,又称曲子词、长短句、诗余,是唐代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到了宋代,经过长期不断的发展,进入了全盛时期,A项正确;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在总句数、句数,每句的字数、平仄上都有规定,内容上不作规定,B项错误;C项为南宋俞文豹对苏东坡词风的评价,正确;李煜为南唐第三任国君,史称李后主,在中国词史被称为“千古词帝”,“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为其作品《虞关人》里的名句,D项正确。故选B。

第3题:

四川清音,民间又叫().

A.唱小曲

B.唱琵琶

C.唱竹琴

D.隔壁戏

E.唱扬琴

F.唱月琴


正确答案:ABF

第4题:

四川清音在民间称作()。

  • A、“唱小曲”
  • B、“唱琴”
  • C、“四川花鼓”
  • D、“隔壁戏”
  • E、“唱琵琶”

正确答案:A,B,E

第5题:

()是宋词中成就卓异者,继承并发展了苏拭的豪放词风,开拓了词的表现范围。

A辛弃疾

B苏轼

C苏辙


A

第6题:

苏轼在词史上的贡献主要有( )

A、开创了豪放词风

B、扩大了词的表现范围,提高了词的表现功能

C、使婉约词退出历史舞台

D、提高了词的品位


参考答案:ABD

第7题:

东坡有幕士,尝谓柳永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东坡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东坡为之“绝倒”。他显然因此种阳刚阴柔之分而感到自豪。其实东坡之词何尝都是“大江东去”?“笑渐不闻声渐消,多情却被无情恼”,恐怕也只合十七八女郎的慢声低唱吧?而柳永的词句“怒涛渐息,樵风乍起;更闻商旅相呼,片帆高举”,又是何等境界!他如王维以清淡胜,却写过“一身转战三千里,一剑曾当百万师”的诗句;辛弃疾以沉雄胜,却写过“罗帐昏灯,哽咽梦中语”的词句。

这段文字意在表明( )。

A.看事物要看“两面”

B.不同的人对“豪放”和“婉约”的理解不同

C.人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多变的 D.人性里有两种相对的本质


正确答案:D
文段中无论是东坡、柳永,还是王维、辛弃疾,都是既豪放又婉约的,实际 上每个人多多少少都兼有这两种气质,只是比例不同而已。A项属引申推论,文段是在分析 人,与“看事物”不在同一个层次;文段中没有体现B项中的“理解不同”;文段自始至终提及的 都是“两变”——豪放与婉约,C项“多变”与此不符,故应排除。本题正确答案为D。

第8题:

简述苏轼在词方面的成就。

A.苏轼是宋代最重要的词人之一,他真正突破了词为艳科的樊篱,几乎是“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极大地拓展了词的题材。他“以文为词”,有意打破声律对词的束缚。苏轼的词风格多样,豪放之外,另创谐谑词风和旷达词风,对词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B.苏轼是宋代最重要的词人之一,他真正突破了传统词只写山水田园的樊篱,几乎是“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极大地拓展了词的题材。他“以诗为词”,按律诗的声韵来填词。苏轼的词风格多样,婉约之外,另创豪放词风和旷达词风,对词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C.苏轼是宋代最重要的词人之一,他真正突破了词为艳科的樊篱,几乎是“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极大地拓展了词的题材。他“以诗为词”,有意打破声律对词的束缚。苏轼的词风格多样,婉约之外,另创豪放词风和旷达词风,对词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参考答案:C

第9题:

()文学剧本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戏曲进入了成熟期,它反映了中国戏曲唱、念、做集于一体的特征。

A小说

B杂剧

C

D歌赋


B

第10题:

宋人称“柳郎中词只好十七八女郎按执红牙拍,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与“学士词”词风一致的代表人物是()

  • A、李煜
  • B、李清照
  • C、陆游
  • D、辛弃疾

正确答案:D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