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知行合一”说是以“天人合一”说为前提呢?

题目
名词解释题
为什么说“知行合一”说是以“天人合一”说为前提呢?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为什么说那件旧棉袄比这件崭新的狐皮袄更宝贵呢?


正确答案:
送旧棉袄是雪中送炭,而送狐皮袄仅是锦上添花而已。前者比后者更加弥足珍贵。

第2题:

为什么说降低物流的成本是必然的呢?


正确答案: 1.降低物流成本的要求迫切
2.货运量急剧增加
3.运输方式和运输工具的巨大变革
4.科学技术的推动
5.大量新的贸易形式的出现
6.完善城市功能的需要

第3题:

有的人说这个资格用处大,有的说用处不大。到底为什么大又为什么不大呢? 


点击http://www.shangxueba.com/share/p3750544.html2012证券基础知识电子书---2012证券从业资格考试教材

点击?http://www.shangxueba.com/store_519791_1.html


下载全免费,在WU82513511 的知识店铺的资料分享里2012证券从业资格考试讲义试题考试辅导和练习答案考前必过关试题都是由2012 网校权威名师编写的,下载全免费的,WU82513511 的知识店铺点击 http://www.shangxueba.com/store_519791_1.html
WU82513511 的知识店铺  IP地址 :  http://www.shangxueba.com/store_519791_1.html
(语音MP3课程讲解整套网校价格是300元的),MP3课程讲解我到时分章上传收费2-5元不等可QQ 446399336谈价,2012证券从业资格考试计划考试大纲考试注意事项准考证领取考试违纪等有详细介绍证券从业资格考试历年考题,各科目练习答案和讲义综合试题答案解析解答证券从业资格证书年检和常见问题解释全已公布,可以在WU82513511 的知识店铺的资料分享里免费下载。WU82513511 的知识店铺点击 http://www.shangxueba.com/store_519791_1.html
WU82513511 的知识店铺  IP地址 : http://www.shangxueba.com/store_519791_1.html

考前密押题下载地址:http://www.shangxueba.com/store_m_519791_0_1_38.html

考前密押题下载地址http://www.shangxueba.com/store_m_519791_0_1_39.html

五科精华内容汇总下载地址http://www.shangxueba.com/store_m_519791_0_1_40.html


都是基础知识考题面广,多,细

咨询电话021-61651128

办公室 021-66575653 021-66575827   地 址:北京市西城区金融街19号富凯大厦B座2层
从业人员管理部 021-66575956 021-66575957

 

第4题:

为什么说民族团结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前提?


正确答案: 只有实现民族团结,社会才能安定和谐,人民才能安居乐业,国家才能长治久安。江泽民同志曾指出: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则政通人和,百业兴旺;国家分裂、民族纷争,则丧权辱国,人民遭殃。

第5题:

为什么说文学创作的客体是以人的活动为中心的社会生活?


正确答案: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在总结前人理论观点的基础上,我们认为文学创作的客体只能是以人的活动为中心的社会生活,这可以从五个方面来看:
其一,文学是人学,离不开人的喜怒哀乐与生活情景。只有反映了人们熟悉的,至少是能够理解的情感与生活现象的文学作品才能为人们所接受。
其二,文学的客体是作为整体的社会生活。科学,特别是社会科学也以社会生活为研究客体,但它们所研究的是社会生活的某一方面,或某种规律。而作为文学创作客体的社会生活则是整体性的社会生活,是完整的生活场景,是生活的方方面面。
其三,文学的客体是具有特征性的社会生活。文学创作的客体是社会生活,这并不意味着随便什么生活现象都可以进入文学的殿堂。只有那些富于特征性的生活现象才能成为文学的对象。这是因为,只有富于特征性的生活现象才有可能是生动的,是包含着深刻意韵的。把握了这样的生活现象就能够创作出具有独创性的文学形象来。
其四,文学的客体是具有审美意义的社会生活。这并不是说文学创作的客体只能是美的事物,而不能是丑的事物。所谓审美意义是指社会普遍认可的审美原则,或者人们普遍具有的审美趣味。至少,文学的客体应该是那些经过艺术加工之后能够具有审美意义的社会生活。本身就不具备审美意义,经过艺术加工之后依然不具备审美意义的生活现象就不应该进入文学作品之中。
其五,文学创作的客体有时是那些看上去完全是自然状态的景物,似乎与社会生活没有什么直接的联系,但实际上也属于社会生活范畴。因为根据马克思的美学思想,作为人的审美对象的自然景物已经不是纯粹客观的自然物,而是“人化的自然”,它们在被人们当作审美对象时是一种社会性的存在而非物质的存在,是人的社会生活的一部分。

第6题:

为什么说止观双运能开智慧呢?


正确答案: 真理实相本来存在,而且无处不在,因众生的心太粗糙,所以看不到。通过修止,让心宁静下来,便能看到宇宙人生的真理实相——三法印、四圣谛、缘起法。这个看就是观,是体悟,是看得有深度、有广度,又准确无误。有止有观的所作所为,将不会再违背自然法则,不会有冲动、不会犯错误,这自然是一个人智慧的开启。

第7题:

为什么说调查研究是选题立论的前提?


正确答案:新闻评论的选题和立论要达到上述基本要求,关键在于从实际出发,脚踏实地地搞好调查研究。1、选题和立论都需要掌握政策和法律,了解实际情况,充分占有材料,而这些都离不开调查研究。2、正确的结论只能产生于调查研究的末尾,唯有实实在在的调查研究,才能形成正确的认识,避免和克服片面性,产生实事求是的科学论断。3、调查研究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只有这样去做,才能预防和医治主观和武断,提高新闻评论的质量。4、写评论总是要了解读者对象,了解对方心里在想些什么,有些什么思想疙瘩。而到掌握这一切,事先不作一番周密有效的调查研究,显然是不行的。何况,新鲜的事实材料、题材、由头、见解(包括精辟的见解或错误的见解),乃至闪光睿智的语言,都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它们存在于实际生活之中,存在于群众的思想深处。你不去寻觅,不去挖掘,不去求教,它们是不会自动登上门来的。总之,调查研究是选题和立论的前提,也是选题和立论的途径,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评论权。也许有人以为,新闻报道要采访,写评论则大可不必。其实两者在调查研究的目的和方法上确有不同。新闻采访旨在摸清新闻事实的基本要素,掌握必要的背景、情节、过程、数据等事实材料,取得必要的感性认识,以及核实印证第一手或第二手材料,等等。而评论的调查研究则侧重于了解事物的具体矛盾、人们的思想疙瘩和解决这些矛盾、疙瘩途径,寻觅和搜集由头的其它论据性事实和材料,集中群众的是非之见和聪明才智,等等。可见,评论的调查研究工作并非如有些人所想象的那么简单;相反,它不仅重视调查,更应在分析研究上下功夫。

第8题:

为什么说公安决策信息为公安决策活动提供依和前提?


参考答案: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主观认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公安决策是一种主观能力,其正确与否的标准在于是否真实地反映了客观存在。准确地掌握公安决策信息是公安决策者准确判断和正确决策的前提。我们党历来强调按照实际情况决定工作方针,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就是要求高度重视信息。公安决策从本质上说,是一个不断地从外界获得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处理与分析,以及在此基础上,依据公安机关的职责和任务,根据公安机关的权限,对公安工作和公安队伍管理进行调整、控制和组织的过程。因此,信息是公安决策的起点,是贯串于决策全过程的主要因素。没有信息,也就无所谓公安决策。


第9题:

怎样评价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说?


正确答案: 在知行关系问题上,王守仁反对二程、朱熹的“知先行后”说,认为知行是不可分割的,由此,他提出了“知行合一”说。王守仁认为,认识都来自内心,不承认外在世界是认识的源泉,当然不会承认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但他又提出“知行合一”,这在他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中是不矛盾的,而且是他的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知行合一”说,包含三层含义:
1、知行同时发动
他说:“一念发动处即是行。”他认为,良知发动时产生的主观意念、情感、动机等都可以叫做行。他说:“《大学》指个真知行与人看,说‘如好好色,如恶恶臭’。见好色属知,好好色属行,只见那好色时已自好了,不是见了后又立个心去好。闻恶臭属知,恶恶臭属行,只闻那恶臭时已自恶了。不是闻了后别立个心去恶。”即王守仁特别强调行只是一种好恶爱憎的情感。好恶的情感活动即是行,不必身体有所活动,只要心中有所爱憎,就是行了。
2、知行相互依存
他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王守仁的这些话强调知行二者不可分离的关系,以反对知而不行的弊病。
3、知行相互包含
他说:“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王守仁认为,人类有目的的活动都是知行统一的过程。他反对“冥行妄作”,不思维考察便任意地去做,更反对“悬空思索”,揣摩影响,而不去身体力行。他很强调在习行中学习知识。他说,一个人学射,只有“张弓挟失,引满中的”,才说得上是学了射。一个人学书,只有“伸纸执笔,操觚染翰”,才说得上是学了书。这些观点,有一定的合理性。即他从知行的不能相离,进而认为知行只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只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切实用力的方面叫做行,觉悟理解的方面叫做知,两者是不能分开的。

第10题:

经中说“处处有佛”,为什么说处处有佛呢?


正确答案: 因为佛是遍知一切的,无任何障碍,所以,佛智遍及的地方就有佛身,即佛心所到之处便有佛身。这种智慧是佛法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八万四千法归根结底只有一法,就是智慧,即“般若波罗蜜多”,其余都是随从之法,方便之法,都是达到主法的工具,所以说佛法的核心是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