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巴黎茶花女遗事》为例试析林译小说的文学史意义。

题目
问答题
以《巴黎茶花女遗事》为例试析林译小说的文学史意义。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我国最早用白话翻译外国小说的周桂笙,曾翻译了一篇外国小说( ),被公认为我国第 一部直译小说。

A、《巴黎茶花女遗事》
B、《四日》
C、《默》
D、《毒蛇圈》

答案:D
解析:
最早用白话介绍外国小说,并被认为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直译小说的是周桂笙的《毒蛇圈》,但真正开我国直译文学的先河的却是鲁迅兄弟。鲁迅与周作人的《域外小说集》标志着我国直译小说的开始。

第2题:

1893年,林纾与()在马江储材馆译成《巴黎茶花女遗事》,由魏瀚在福州刻印发行,售出万余册,对社会影响很大。

  • A、严复
  • B、萨镇冰
  • C、王寿昌
  • D、罗丰禄

正确答案:D

第3题:

我国最早用白话翻译外国小说的周桂笙,曾翻译了一篇外国小说( ),被公认为我国第一部直译小说。 A.《巴黎茶花女遗事》 B.《四日》 C.《默》 D.《毒蛇圈》


正确答案:D
【考查要点】本题是对我国文学常识的考查。
【名师详解】最早用白话介绍外国小说,并被认为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直译小说的是周桂笙的《毒蛇圈》,但真正开我国直译文学的先河的却是鲁迅兄弟。鲁迅与周作人的《域外小说集》标志着我国直译小说的开始。

第4题:

以《巴黎茶花女遗事》为例试析林译小说的文学史意义。


正确答案: 首要历史功绩,在于以新异的思想面貌、富有人格魅力的人物形象和古朴畅达、哀感玩艳、笔锋常带情感的译文,初步扭转了中国士人对外国文学的偏见。自此,译介外国文学的风气渐成气候。另一重大历史功绩,是以古文笔法译著小说,极大地提高了小说在我国的社会文化地位和文学地位。林纾用文言翻译西方的小说,以中国文人认可的“雅语”讲述琐碎而包容万千的世俗人情,为填平中国千年文学雅与俗的鸿沟作了最初的可贵的尝试。《巴黎茶花女遗事》所开启的情爱价值观念,对20世纪初叶言情小说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其重大突破在于,它为其时的中国小说提供了一种新的价值模式:只要是出于纯真爱情的相恋,即便是违背了现行的伦理道德,它仍然是值得赞颂的。这一价值取向和悲情基调,对民初言情小说产生了重要影响。更重要的是其所开启的具有现代意义的叙事模式对清末民初新小说创作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在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过程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其中最重要的贡献,是其采用的第一人称限制叙事视角和日记体形式,启迪了新小说家的限制叙事意识,直接推动了中国小说叙事角度的近现代转型。《茶花女》采用了三重第一人称限制叙事视角,一是旁观的叙述人,一是男主角亚猛,一是重病缠身的茶花女(日记形式)。作为第一部影响中国小说第一人称限制叙事的外国文学作品,林纾的这部译作对中国小说影响深远。

第5题:

林纾翻译的()一书是我国第一部有影响的长篇翻译小说。

  • A、 《苦世界》
  • B、 《域外小说集》
  • C、 《笑面人》
  • D、 《巴黎茶花女遗事》

正确答案:D

第6题:

著名翻译家林纾与船政教师()合作翻译《巴黎茶花女遗事》,轰动一时。

  • A、王寿昌
  • B、王强
  • C、张为昌
  • D、林之昌

正确答案:A

第7题:

王寿昌和林纾在()翻译了《巴黎茶花女遗事》。

  • A、储材馆;
  • B、绘事院;
  • C、圣教医院;
  • D、轮机厂

正确答案:A

第8题:

我国最早用白话翻译外国小说的周桂笙,曾翻译了一篇外国小说,被公认为我国第一部直译小说是( )。

A、《巴黎茶花女遗事》
B、《四日》
C、《默》
D、《毒蛇圈》

答案:D
解析:
最早用白话介绍外国小说,并被认为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直译小说的是周桂笙的《毒蛇圈》,但真正开我国直译文学的先河的却是鲁迅兄弟。鲁迅与周作人的《域外小说集》标志着我国直译小说的开始。

第9题:

请简述译外小说的意义。


正确答案:戊戌变法前后,译外小说迅速兴盛,题材广泛(政治、侦探、科学、言情),国度地域广阔(欧美俄日),体制形式多样,表现格式特别,无论是思想观念还是艺术技巧,都为古老的中国小说提供了一个新的参照系。而且常以它们作为创作范式,表现了自觉接受和资产阶级文学以改造封建旧文学的开放态度。

第10题:

以《冈底斯的诱惑》为例,简要说明马原小说形式创新的意义。


正确答案:体现“马原体”特征最著名的作品是《冈底斯的诱惑》。这部小说讲述了探寻“野人”、观看“天葬”、顿珠婚姻等三个故事。交错叙述的三个故事彼此独立,既不完整,也没有明确的线索,往往是突如其来,又倏忽而去,相互之间没有任何逻辑关系。通篇的叙述主要由“自报家门”和自言自语式的独白构成,显得随意自然,完全没有传统小说的叙事秩序。在小说中陈列各种事件的写法,实际上就是一种对生活现实偶然本质的叙事“还原”。而这种“还原”的叙事方式,正隐含着他对现实主义文学真实观念的颠覆意图。从这个意义上说,《冈底斯的诱惑》其实是一部作家依据自我的精神真实而展开的叙事实验,对当代文学中普遍存在的客观真实观和历史决定论构成了颠覆与挑战。对中国当代文学来说,马原小说形式创新的意义就在于此。《冈底斯的诱惑》的叙述方法极为奇特。作品开篇便说:“信不信由你,打猎的故事本来是不能强要人相信的。”马原不仅写了打猎的故事,还写了陆高和姚亮的故事、穷布的故事、顿珠和顿月的故事,然而,这些故事之间没有任何联系,小说情节只是场景和行为的拼贴与叠加。作品共16节,每节的人称都在不断替换,在讲述老作家的故事、穷布的故事时,分别采用了第一和第二人称的叙述视角,而有关陆高、姚亮及顿珠、顿月兄弟的故事,则采用了正面叙述的方法,甚至在一节中还出现了不止一种人称。最重要的是第一人称叙述者“我”本身是不确定的,这个叙述者无处不在,他可以是作家自己,也可以不是;可以是作品中的人物,也可以是作品中人物所回忆起来的另一个人物。叙述人称的不断改变,使作品始终都没有贯穿全文的叙述者,从而达到了虚构与真实的错位转换,不仅情节受到了抑制,人物也被彻底符号化。如央金只是陆高的个人印象,而陆高也不过是作家个人经验的延伸。除此之外,小说还成功地利用了读者的期待心理,设置悬念,似有追索,但结果往往又与原来的期待形成强烈的反差,极大地挑战了传统的阅读心理,实践了马原的“叙述圈套”。从这个角度来看,所谓的“马原体”小说,指的就是这种放逐意义、重视叙述本身的形式实验。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