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西方国家公共管理改革的动因是什么?[2012年真题]

题目
问答题
当代西方国家公共管理改革的动因是什么?[2012年真题]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公共部门尤其是政府组织管理的改革是公共行政范式得以产生的直接动因。

A

B



第2题:

试论述当代西方国家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主要措施。


正确答案: (1)是合并地方政府层级,缩小地方政府的管理范围和机构;
(2)是综合地方政府的行政管理职能,精简机构和人员;
(3)扩大地方政府的自治权限,强化地方政府的行政管理权;
(4)寻求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权力关系的最佳平衡点;
(5)是提高城市政府的地位,以逐步取代区划政府的做法越来越普遍;
(6)是在地方政府机构中增设咨询机构和顾问机构,同时赋予一定的准立法权和准司法权;
(7)是用法制的方式控制地方政府的编制和加强对地方政府行政管理预算和支出的监督和检查。

第3题:

什么是政府管理公共事业的基本方式,当代政府管理公共事业的基本方式是什么?


参考答案:制定和执行公共政策是政府实施公共事业管理的基本的方式,也是政府进行公共事业管理的基本活动内容。
就是指政府进行公共事物管理的基本途径,政府为了制定和执行公共政策,提供公共产品,执行公共事业管理的基本职能而采取的方式。
在现代公共事业管理中,通常用的管理方法分类,是将公共事业管理的基本方法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刚性方法,一类是柔性方法
•一、政府管理公共事业的刚性方法
(一)行政方法
(二)经济方法
(三)法律方法
(四)政府在管理公共事业时刚性方法的合理使用
• 二、政府管理公共事业的柔性方法
(一)行政指导
(二)公共事业管理合同
(三)行政授权
(四)行政委托
(五)情感方法与心理方法

第4题:

当代政府内部公共管理体制改革的最显著特征是公共行政中的管理主义倾向。


正确答案:正确

第5题:

试析当代西方国家地方行政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正确答案:内容:
(一)放松政府管制;
(二)强化地方政府的自治权;
(三)转变地方政府职能;
(四)再造地方政府内部体制;
(五)强化对地方政府的监督。
特点:
(一)市场化;
(二)分权化;
(三)服务化;
(四)趋同化;
(五)渐进化;
(六)技术性。

第6题:

当代西方国家控制竞选奖金的主要做法是什么?


正确答案: 规范竞选奖金来源和规定捐款限额;
公布竞选费用;
规定竞选资金的最高额度;
实行政府资助制度。

第7题:

简述西方国家公共部门改革的特点。


正确答案:1.有计划、渐进式地推进公共部门改革,使公共部门改革持续开展;
2.组建精干、高效的改革机构,重视发挥参谋咨询机构的作用;
3.重视与改革配套的立法建设,把改革纳入法制轨道;
4.注重提高公共管理效能和服务质量,改善公共部门与公众间的关系;
5.注重内外部监督,形成以结果为本的公共部门绩效评估机制。

第8题:

当代西方国家以新公共管理或管理主义为定向的政府改革,基本可以被定义为追求“三E”目标的管理改革运动,“三E”是指( )

A.效果、效率、效能

B.经济、效率、效益

C.效益、效率、效能

D.经济、效率、效果


正确答案:B

第9题:

借鉴当代西方国家政府改革经验,总结我国近30年来的政府改革与事业改革,政府可以采用三种方式实现自身承担的公共事业职责?


正确答案:1)传统生产方式。以直接组织生产的方式提供事业物品,即通过举办事业单位、供养事业单位,由事业单位组织事业产品与服务的提供。例如,不宜有私人资本介入或私人资本不愿介入的领域,即在相当程度上应由国家财政支持,表现为国家公共事业,如社会科学联合会、社会科学院、基础理论研单位、图书馆、博物馆、计划生育协会等等,应进行财政全额拨款,同时进行管理方式的改革,等等。
2)社会化生产方式。国家开放公共事业领域,将部分公共事业职能向社会转移,同时破除所有制等限制,引导、支持社会力量举办各种类型的事业组织,从事公共事业生产,形成社会事业社会办的局面。
3)契约化(市场化)生产方式。在公共事业领域引入市场竞争模式,政府与事业单位、非政府组织或公司企业通过以契约为基础的合作,共同提供公共事业服务。政府通过合同承包、特许经营、税收优惠、提供补助或贷款等方式,将公共事业的生产任务交由事业单位、非营利组织或公司企业,上述组织负责事业产品的生产,政府则负责项目选择、目标确定、监督评估等工作,即将核心职能(掌舵)留在手中,将具体运作职能(划浆)交给其他组织。

第10题:

当代公共管理发展的具体目标是什么?


正确答案:公共管理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1)提高公共管理机构的资源配置效率和工作效率。
(2)增加公共管理机构实施的公共管理计划和项目的有效性。
(3)通过职能转移缩小公共管理机构的规模。
(4)改善公共管理机构提供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质量。
(5)使公众更加容易获得公共服务,增强服务对公众需求的反应力。
(6)增加公共管理机构行为的透明度。
(7)完善公共管理机构的责任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