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和“设计前把自己想像成老人”两事例所体现的认识主体的能动作用。

题目
问答题
分析“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和“设计前把自己想像成老人”两事例所体现的认识主体的能动作用。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分析】该题主要考察认识主体的能动作用。回答此问题应该从三个方面入手:首先指出认识主体的能动作用是从实践中来的;其次说明认识主体的含义;最后结合材料指出认识主体能动作用的体现。
①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a.认识具有计划性和目的性。这是人与动物最大的区别,人在进行实践之前就已经明确了自己实践活动的目的,并且在头脑中形成了关于实践的计划。
b.认识具有选择性。世界是无穷无尽的,整个人类的认识也是无穷无尽的。对于个体的人来说,我们的认识能力与认识时间都是有限的,所以人们在进行认识活动时就具有了选择性,根据自己的目的来选择认识的对象。
c.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认识能够指导实践,错误的认识则会阻碍实践的发展。
②认识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能够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两事例充分显示出主体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的目的性、计划性和创造性作用,突出地表现了主体在认识中进行设身处地的换位思考的重要作用。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具有两面性。正确的认识可以指导实践取得成功,而错误的认识则有可能导致实践失败。因此,我们在实践中应树立正确的意识,即要用正确的思想理论作为实践的指导,而实践反过来也会促进对我们认识的进一步深化。
③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的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种能动反映不但具有反映客体内容的反应性特征,而且是具有实践所要求的主体能动的、创造性的特征。这两者具体体现在:
a.认识的反映特性是人类认识的基本规定性。认识的反应特性是指人的认识必然要以客观事物为原型和模本,在思维中再现或摹写客观事物的状态、属性和本质。人的认识不论表现形式多么抽象和复杂,归根结底是对客观对象的反映,所以,反映的摹写性表明了反映的客观性。
b.认识的能动反映具有创造性。认识是一种在思维中能动的、创造性的活动,而不是主观对客观对象简单、直接的描摹或照镜子式的原物映现,人们为了在实践中实现预定的目的,不仅要反映事物的现象,更要把握事物的本质。如何透过现象看本质,需要人们运用辩证逻辑的思维方法,在观念中分解、加工和改造对象,进行创造性的思维活动。人类思维探寻把握本质的抽象劳动,鲜明体现了认识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基于这种认识,人们结合自己的需要在头脑中创新出新客体的理想形态和功能更是一种能动的、创造性的活动,如众多人类重大科技成果的问世,都彰显了人的认识活动的创造性意义。总之,能动反映的创造性对于人的认识的形成、发展和运用尤为重要。
因此,“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和“设计前把自己想象成老人”就是认识的主体能够能动地对客观事物进行反映,不仅仅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对客观事物进行简单、直接的描摹或者照镜子式的原物映现,而是能够选择性地、创造性地发挥自己的作用,去体会建立在客观物质上的不同的反映形态,这种主观能动性是他们在各自领域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
解析: 暂无解析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下列体现经验学习的实质的学习方式是

A.用眼睛看
B.自己做
C.听别人讲述
D.自己阅读

答案:B
解析:

第2题:

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把孩子作为能动的权利主体。


正确答案:正确

第3题:

从本质上看,认识是()

A.主体主观精神的产物

B.主体对“客观精神”的体验

C.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

D.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正确答案:D
2-96

第4题:

道德认识的能动作用的体现,是根据自己的道德观念,克服非道德欲望的能力是指()。

  • A、道德认识
  • B、道德情感
  • C、道德意志
  • D、道德行为

正确答案:C

第5题:

在孩子一岁左右,()是孩子认识世界的主要镜子。

  • A、嘴巴
  • B、眼睛
  • C、心灵
  • D、耳朵

正确答案:A

第6题:

谈判主体的能动作用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谈判主体的能动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1)自由选择,以我为主
(2)掌握信息,通晓规律
(3)一丝不苟,减少失误
(4)抓住关键,提高效率
(5)利用时机,随机应变
(6)有胆有识,努力进取

第7题:

向道德模范学习充分体现了()。

  • A、道德的引导作用
  • B、道德的认识作用
  • C、道德的能动作用
  • D、道德的主体作用

正确答案:A

第8题: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小学老师雷夫?爱斯查斯在其所著的热门教育畅销书《第56号教室的奇迹》中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位从事特殊教育的优秀教师获得一个宝贵的签名球,上面有美国著名棒球队——红袜队1967年全体队员的签名。这些球员都是他的偶像,对这样一个签名球,这位教师别提有多珍爱了。当年幼的儿子找他一起玩球时,他理所当然地警告儿子:绝对不能拿签名球来玩。儿子问他理由,他觉得儿子还太小,对球队和球员一无所知,说多了儿子也不会明白。于是,他没有解释原委,只对儿子说,不能用那颗球,是因为“球上写满了字”。
过了几天,儿子又找他一起玩球。当老爸再次提醒儿子不要拿写满字的球来玩时,小男孩满不在乎地说:我已经把问题解决了。爸爸问怎么回事,儿子说:我把球上所有的字都擦掉了。老爸气的想痛打儿子,但他转念一想,觉得儿子根本没做错事,因为自己并没有告诉儿子上面的字有什么意义。从那天起,他无论去什么地方都带着那颗空白的签名球。这颗球提醒他,不管是教导学生还是子女,一定要时时从孩子的角度看事情。
不论家长还是教师,常常用成人的眼光看待孩子,用成人的思维理解孩子,用成人的保准要求孩子。岂不知,从孩子的角度看事情,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正是儿童教育应当遵循的基本规律。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2年3月16日)
材料2
某大学一研究生凭借着设计“醒目药瓶”,摘得了素有“设计界奥斯卡”美誉的2011年度“国际红点奖”概念设计类奖。
在他提供的设计图上,常见的塑料药瓶盖的顶上一圈变身为一块圆圆的玻璃。“这是一面凹凸镜,有放大的功能。”他解释说,有了这个药瓶盖,老年人不需要带上老花镜来区别药的类别、服用量等。他的灵感来源于生活中对中老年人群体的关注。有一天,有位老人要吃药,可是药瓶上的字太小了,原本挂在脖子上的老花镜不见了,急的这位老人团团转。就这样,该同学很长一段时间沉浸在老人世界中。突然有一天灵感迸发,想到“醒目药瓶”这个点子。
有了灵感后,从设计,到写英文翻译说明,再到制作动画,一共才三天时间。也许有人要问,这样的设计看上去很简单,为什么能拿“国际红点奖”呢?他坦然,设计很简单,关键在于设计前把自己想象成老人。这一设计胜在实用。按照测算,不会给药品本身带来额外的成本,推广起来很容易,使用方便。“希望将来这款设计能推向市场,让更多人得到帮助。”
这位研究生说他没有想当名人的“野心”,只期望能从生活中的小处入手,用自己的设计改变生活,让生活更加美好。正如“红点”主席Peter Zee博士在颁奖晚会上说的那样:从同学们优秀的设计中,他高兴地看到的是他们所描绘的未来更加美好的世界。
摘编自《扬子晚报》(2012年3月17日)
(1)分析“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和“设计前把自己想象成老人”两事例所体现的认识主体的能动作用。(6分)
(2) ”用自己的设计改变生活,让生活更加美好”对我们从事实践活动有何意义?(4分)


答案:
解析:
【答案要点】(1)认识是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认识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2分)两事例充分显示出主体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的目的性、计划性和创造性作用,突出地表现了主体在认识中进行设身处地的换位思考的重要作用。(4分)(注:如考生从认识主客体的对立统一关系进行分析,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2)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让生活更美好。为了有效地改造世界,就要客观地、全面地认识和理解客观对象,按规律办事。要坚持以人为本,采取科学的方法,不断创新。(4分)。
【命题依据】
实践和认识是相互作用的,认识特别是反映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理性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首先,人的实践活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它是受意识支配的,实践的这种本质特性决定它不能离开认识的指导。其次,认识活动及其成果具有相对独立性,遵循其特有的活动方式和发展规律,它一经形成,便能反作用于实践。再次,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表现在许多方面:认识可以使主体了解、把握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作用的规律性,指导主体自觉地按照客观规律去从事改造世界的活动;认识可以使主体在实践活动之前,确定符合自身需要,又符合客观实际的目标、方案、步骤和措施,对实践活动作出预测和规划;认识可以使主体根据变化了的情况及时调节自己的行动,指导主体选择实现目的的最佳行为方式;认识可以指导主体将局部经验上升为理论;认识还可以使主体实现对自身的认识,并自觉调整自己的活动,以适应改造客体的需要。最后,认识反作用于实践有两种情况:一是正确的认识指导实践,会使实践顺利进行,达到预期的效果;二是当错误的认识误导实践时,就会对实践产生消极的乃至破坏性的作用,使实践失败。
认识对实践的能动反作用,充分体现在作为认识的高级形式的理论对实践的巨大指导作用上。首先,理论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它可以而且应该走在实践的前头,指导实践的进程;其次,科学理论能预见未来,端正实践的方向;再次,科学理论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推动人们在实践中创新。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
【解题思路】
(1)本题属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的考题,考查对实践和认识辩证关系原理、真理和价值辩证关系的理解和应用。
(2)通过“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和“设计前把自己想象成老人”这两个材料来考查认识主体的能动作用以及对实践活动的启示。
(3)本题有两问,第一问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回答,首先回答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关于认识主体的能动作用的基本原理,其次回答“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和“设计前把自己想象成老人”如何体现了认识主体对客体的能动作用,所以才能指导实践的。第二问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回答,包括要坚持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和认识对实践的能动反作用,要坚持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坚持真理和价值的统一等。

第9题:

孩子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力,在地图上设计出他自己的故事和世界。


正确答案:正确

第10题:

一位60岁老人表示自己看远看近都很清楚,不需要戴花镜,则最可能的情况()。

  • A、老人眼睛是正视眼
  • B、老人眼睛是远视眼
  • C、老人一眼正视,一眼远视
  • D、老人一眼正视,一眼近视

正确答案:D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