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通病防治措施中要求,预拌混凝土的含砂率应控制在40%以内,每立方米混凝土粗骨料的用量不少于1000kg,粉煤灰的掺量

题目
单选题
质量通病防治措施中要求,预拌混凝土的含砂率应控制在40%以内,每立方米混凝土粗骨料的用量不少于1000kg,粉煤灰的掺量不宜大于水泥用量的()。
A

10%

B

15%

C

20%

D

25%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关于水运工程混凝土质量检验:(2)关于有特殊要求的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正确的有()。

A.有抗冻要求的泵送混凝土,含气量应控制在5%-7%范围内
B.水下混凝土的施工配制强度应比设计强度标准值提高30%-40%
C.水下不分散混凝土的单位体积胶凝材料用量应不少于500kg/m3
D.自密实混凝土单位体积胶凝材料用量为(400-550)kg/m3
E.大体积混凝土应采用较小的水胶比,提高掺合料用量,降低水泥用量
F.对于有抗冻要求的C.45混凝土用粗骨料,其含泥量应不大于0.5%


答案:A,C,E,F
解析:

第2题:

建筑主体结构采用泵送方式输送混凝土,其技术要求应满足()。

A.粗骨料粒径大于25mm时,出料口高度不宜超过60m
B.粗骨料最大粒径在40mm以内时可采用内径150mm的泵管
C.大体积混凝土浇筑入模温度不宜大于50℃
D.粉煤灰掺量可控制在25%~30%

答案:B
解析:
混凝土输送宜采用泵送方式。混凝土粗骨料最大粒径不大于25mm时,可采用内径不小于125mm的输送泵管;
混凝土粗骨料最大粒径不大于40mm时,可采用内径不小于150mm的输送泵管。要防止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浇筑后产生裂缝,就要降低混凝土的温度应力,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温度控制应符合下列规定:①混凝土入模温度不宜大于30℃;
混凝土最大绝热温升不宜大于50°C;
②在覆盖养护或带模养护阶段,混凝土浇筑体表面以内40~100mm位置处的温度与混凝土浇筑体表面温度差值不宜大于25℃;
结束覆盖养护或拆模后,混凝土浇筑体表面以内40~ 100mm位置处的温度与环境温度差值不应大于25°C;
③混凝土降温速率不宜大于2.0℃/d。为此采取相应的措施有:①应优先选用水化热低的水泥;
②在满足设计强度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水泥用量;

③掺入适量的粉煤灰 (粉煤灰的掺量一般以15%~ 25%为宜);
④降低浇筑速度和减小浇筑层厚度;

⑤采取蓄水法或覆盖法进行人工降温措施;
⑥必要时经过计算和取得设计单位同意后可留后浇带或施工缝且分层分段浇筑。

第3题:

针对现场自拌混凝土容易出现强度等级偏低,不符合设计要求的质量通病,项目部制定了下列防治措施,正确的有()。

A.拌制混凝土所用水泥、粗(细)骨料和外加剂等均必须符合有关标准规定

B.混凝土拌合必须采用机械搅拌,加料顺序为:水—水泥-细骨料-粗骨料,并严格控制搅拌时间

C.混凝土的运输和浇捣必须在混凝土初凝前进行

D.控制好混凝土的浇筑振捣质量

E.周转模板不清理


正确答案:ACD

第4题:

泵送混凝土配合比的特点包括()。

  • A、粉煤灰掺量比普通混凝土大
  • B、胶凝材料用量比普通混凝土多
  • C、砂率比普通混凝土大
  • D、引气剂掺量比普通混凝士大

正确答案:A,B,C

第5题:

细石混凝土刚性防水屋面对材料及配合比的要求错误的是( )。

A.细石混凝土不得使用火山灰质水泥,当采用矿渣硅酸盐水泥时应采用减少泌水性的措施
B.粗骨料含泥量不应大于1%,细骨料含泥量不应大于2%
C.混凝土水灰比不应大于0.6,每立方米混凝土水泥用量不得少于200kg
D.混凝土含砂率宜为35%~40%,灰砂比宜为1:2~1:2.5

答案:C
解析:

第6题:

建筑主体结构采用泵送方式输送混凝土,其技术要求应满足( )。

A:粗骨料粒径大于25mm时,出料口高度不宜超过60m
B:粗骨料最大粒径在40mm以内时可采用内径150mm的泵管
C:大体积混凝土浇筑入模温度不宜大于50℃
D:粉煤灰掺量可控制在25%~30%

答案:B
解析:
2019版教材P216
混凝土输送宜采用泵送方式。混凝土粗骨料最大粒径不大于25mm时,可采用内径不小于125mm的输送泵管;混凝土粗骨料最大粒径不大于40mm时,可采用内径不小于150mm的输送泵管。要防止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浇筑后产生裂缝,就要降低混凝土的温度应力,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温度控制应符合下列规定:①混凝土入模温度不宜大于30℃;混凝土最大绝热温升不宜大于50°C;②在覆盖养护或带模养护阶段,混凝土浇筑体表面以内40~100mm位置处的温度与混凝土浇筑体表面温度差值不宜大于25℃;结束覆盖养护或拆模后,混凝土浇筑体表面以内40~100mm位置处的温度与环境温度差值不应大于25°C;③混凝土降温速率不宜大于2.0℃/d。为此采取相应的措施有:①应优先选用水化热低的水泥;②在满足设计强度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水泥用量;③掺入适量的粉煤灰(粉煤灰的掺量一般以15%~25%为宜);④降低浇筑速度和减小浇筑层厚度;⑤采取蓄水法或覆盖法进行人工降温措施;⑥必要时经过计算和取得设计单位同意后可留后浇带或施工缝且分层分段浇筑。

第7题:

在混凝土拌制过程中造成混凝土离析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粗骨料及细骨料的级配
B.水泥品种、用量与细度
C.混凝土单方用水量
D.混凝土含砂率

答案:A
解析:
此题主要考察考生对影响新拌混凝土质量的主要因素知识掌握。根据教材表述,新拌混凝土质量主要包括混凝土的凝结时间和混凝土的和易性。而混凝土的和易性主要包括流动性、黏聚性、保水性和泌水性。混凝土流动性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混凝土单方用水量;混凝土黏聚性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混凝土含砂率(灰砂比);混凝土保水性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水泥品种、用量与细度;混凝土泌水性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水泥品种、用量与细度。保水性好的混凝土泌水量小,保水性差的混凝土泌水量大;混凝土离析的主要影响因素是粗骨料及细骨料的级配。 本题的正确项是“A.粗骨料及细骨料的级配”。

第8题:

对现场混凝土出现强度偏低的质量通病,下列防治措施正确的有()。

A、拌制混凝土所用水泥等原材料均必须符合有关标准规定

B、混凝土拌和必须采用机械搅拌,加料顺序为:水-水泥-细骨料-粗骨料,并严格控制搅拌时间

C、混凝土的运输和浇捣必须在混凝土初凝前进行

D、控制好混凝土的浇筑振捣质量


参考答案:ACD

第9题:

基准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水泥用量:掺高性能减水剂的基准混凝土单位水泥用量为360kg/M3
  • B、水泥用量:掺其他外加剂的基准混凝土单位水泥用量为360kg/M3
  • C、砂率:掺高性能减水剂的基准混凝土的砂率为30%~40%
  • D、砂率:掺其他外加剂的基准混凝土的砂率为40%~45%

正确答案:A

第10题:

有抗冻要求的混凝土必须掺用加气剂,并严格限制()。

  • A、砂率
  • B、水灰比
  • C、水泥用量
  • D、骨料级配

正确答案:B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