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的“八条目”

题目
名词解释题
儒家的“八条目”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简述《大学》“三纲领”“八条目”的具体内容


答案:
解析:
(1)“三纲领”。 《大学》开头就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是儒家对大学教育目的和 为学做人目标的纲领性表达,“明明德” “亲民"“止于至善”被称之为“三纲领”。"明明德”,就 是指把人天生的善性一"明德”发扬光大。朱 熹认为,“亲民”应改作“新民",解释为推己及 人,使人们去其“旧染之污”,也臻于善的境界。 大学教育的终极目标是“止于至善”。每个人都 应在其不同身份时做到尽善尽美。 (2)“八条目”。 为了实现“三纲领",《大学》进一步提出一 系列具体的步骤。《大学》以为人的完善是一个 过程,又可细分为八个步骤:格物、致知、诚意、正 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就是“八条目”。 ① 格物、致知。 格物、致知被视为“为学入手”或“大学始 教”。格物、致知是对先秦儒家学习起点思想和 知识来源思想的概括。 ② 诚意、正心、修身。 所谓“诚意",是要求人即使闲居独处,也要 谨慎小心,不敢有一念差池。因为只有“诚于 中”,才能“形于外”,有良好的行为表现。所谓 “正心",就是不受各种情绪的左右,始终保持认 识的中正。所谓“修身”,是指不再局限于个人内 心的自省和自律,开始走出自我,在与他人的相 互关系中再认识、要求和提高自我。 ③ 齐家、治国、平天下。 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个人完善的最高境界。 “八条目"表现出较强的逻辑性,体现了循序渐进 的原则,同样表现了易解性和可行性。“八条目” 的逻辑程序反映出古代宗法等级制度的影响。 作为对先秦儒家为学过程最为明确、概括和完整 的表述。“八条目”对汉以后中国知识分子的为 学、为人与为政有极大影响。

第2题:

儒家讲人生过程有八个过程,也称“八条目”,请至少讲出三条。()


正确答案: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第3题:

儒家的主流是以性善论为基点,阐发出一套由人心上升至社会、国家乃至于天下的修养论体系,即“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八条目”。


参考答案:《大学》

第4题:

朱熹在他所著的《大学章句》中,把《大学》提出的“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者称为“大学之纲领”,把“格物”、“致知”、“()”、“正心”、“()”、“齐家”、“治国”、“平天下”八项称为“大学之条目”。后人称之为“三纲领八条目”,简称“三纲八目”。


正确答案:诚意;修身

第5题:

儒家道德哲学强调圣贤人格,所谓“士希贤,贤希圣,圣希天”渴慕达到“天人合一”的崇高境界,为了培养这种理想人格,儒家学者在()一书中把道德修养总括为“三纲领,八条目”。

  • A、孝经
  • B、大学
  • C、论语
  • D、春秋

正确答案:B

第6题:

儒家的“八条目”


正确答案:“八条目”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和“齐家”、“治国”、“平天下”。“八条目”中,前五者强调自我道德的修养,而后三者则是内在道德修养的外化展开。前者谓之“内圣”,后者谓之“外王”。它集中反映了儒家学派关于人生与社会、道德与政治等问题的思想精髓,表达了完善自我并改造社会的强烈愿望。在传统中国社会中,特别是宋代以后,《大学》中这“八条目”已经成为正统知识分子修身、治世所遵循的金科玉律。当然,如果抛弃其强烈的道德说教色彩,这种强调循序渐进,强调素养、能力、精神全面发展的人格塑造思想还是有其进步意义的。

第7题:

儒家以圣贤人格作为理想人格,为了培养理想人格,儒家提出了一系列的道德修养理论。其中,《论语》一书中把道德修养总结概括为“三纲领、八条目”。


正确答案:错误

第8题:

()是儒家学者论述大学教育的篇章,中心思想是提出了大学教育的“三纲领”“八条目”,并进行了论证。

A.《大学》

B.《中庸》

C.《礼记》

D.《荀子》


参考答案:A

第9题:

“三纲领八条目”是传统的大学之道的基本内容


正确答案:正确

第10题:

《大学》中的八条目是指()。

  • A、格物、致知
  • B、诚意、正心
  • C、修身、齐家
  • D、治国、平天下

正确答案:A,B,C,D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