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逍遥游》的以形象阐发哲理的特点。

题目
问答题
《庄子.逍遥游》的以形象阐发哲理的特点。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庄子《逍遥游》的主旨是什么?怎样评价庄子的这种观点?
本文主旨在蔑视一切功名利禄,追求一种不受任何时空限制的超然物外的绝对自由。
这种思想有其积极意义,即能够认识事物都是相对存在的,是在不断变化的,表现了一定的辩证思想。对功名利禄的鄙弃也反映了他对当时现实政治的批判态度。另一方面,他追求无所待而遨游无穷无为之境的绝对自由,不但虚无缥缈,也行不通,容易引导人们脱离现实,自我陶醉。

第2题:

《庄子》内篇中的《齐物论》、《逍遥游》、()集中反映了庄子的哲学思想。


正确答案:《大宗师》

第3题:

简述庄子“逍遥游”一词的思想


参考答案:超脱一切的绝对自由,也就是“无所待”的思想。

第4题:

“劳我以生、息我以死”体现了庄子的什么思想?()

  • A、齐生死
  • B、齐万物
  • C、齐是非
  • D、逍遥游

正确答案:A

第5题:

《庄子·逍遥游》中,达到了“逍遥游”境界的是()。

  • A、鲲鹏
  • B、宋荣子
  • C、列子
  • D、“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遊无穷者”

正确答案:D

第6题:

《父亲加女儿等于回忆》在娓娓道来中抒发情感、阐发哲理,请认真体会文章的写作特点。


正确答案: (1)信手拈来地引用诗歌、名言,不仅具有说服力,而且正是作者知识性在文章当中地体现。
(2)在娓娓道来地同时阐发了某种深刻地哲理,将哲理寓于生活场景或对话当中,实现了知识性与感情性地融会。

第7题:

请分析《逍遥游》寓理于形象的特点。


正确答案: 《逍遥游》运用大量的寓言把“无所待”的思想寄托于生动的形象之中。例如本篇中的鲲、鹏、蜩、学鸠、斥,有的是根据神话故事加工的,有的是杜撰的,但都纳入他的寓言中,寄托他的思想,使人不知不觉进入他所创造的意境,接受感染。例如,《逍遥游》中,庄子以一只将“徙于南冥”的大鹏,创造出一种雄奇深邃的境界。浩渺无垠咆哮奔涌的北海之上,瞬间,“不知其几千里”的巨鲲化为“不知其几千里”的巨鹏。起飞之时,“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这是何等雄奇壮阔的景象。接着,转入对九万里高空景观的描写,只见“野马”奔腾微尘浮游,茫茫苍穹难辨其色,这又是何等高远幽寂的境界。这则寓言对大鹏的描写,表现出庄子内心涵盖万物轻藐一切的气势,表现出庄子对宇宙人生的一种哲理思索。与之形成对照的则是关于蜩与学鸠、斥的两则寓言。这些寓言意在证明:“大鸟一飞半朝,枪榆枋而上。此比所能,则有闲矣,其于适性一也。”按照郭象的说法,“大鹏无以自贵于小鸟”,这两种自以为逍遥的动物之游弋,“大小虽殊,适性一也”。庄子寓言注重以寓言本身来说明观点寄寓思想,善于发挥惊人的想像力,虚构出神奇莫测令人叹为观止的故事,创造出多姿多彩令人瞠目结舌的形象。

第8题:

《庄子》善于运用大量的比喻和寓言故事来论说极为抽象的哲理,《庄子.逍遥游》中以()变化为喻,与蜩、鸴鸠、斥鷃等作对比,引出一系列比喻,说明眼光短浅、志量狭小是不能理解伟大境界的。
鲲鹏

第9题:

分析《庄子·逍遥游》的艺术特色。


正确答案: 1、本文浪漫气息浓厚,突出体现了《庄子》富于想像力,诗意与哲理交融的特点。首先,本文所提出的逍遥游的理想就带有浪漫的特抽。为了阐明自己的观点,作者展开了奇思遐想,运用高度夸张的手法,创造了绚丽斑斓的艺术境界。在作者的笔下,小小的鱼子竟有必千里大,还能化作大鹏。雄伟的大鹏鼓翼高飞,“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千里”。藐姑射之山的神人“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乘云气,御飞龙,游于四海之外”。而蜩、斥鴳、鸴鸠等小动物也有人的情感和语言。这些奇幻诡异的艺术形象纷至沓来,使人应接不暇,拍案称奇。作者运用这些出人意表的想像,展开了大与小的对比,他嘲笑了那些狭隘、拘执的思想、行为,展示了无限自由的人生境界。文章使人的思想豁然开朗,具有荡胸涤臆,发蒙解惑的效果。
2、文中巧妙灵活地运用了比喻和寓言,形象生动,寓意丰富而深刻。全文除中间点明主旨的几句话外,全都是借助于形象来说理。其中有比喻,有寓言,也有妙趣横生的人物对话,这种对话也包含着寓意,具有寓言的性质。作者对比喻、寓言的运用也极为自由灵活,有的是正面比喻,有的是反喻,有的是几个譬喻层见叠出,有的是譬喻中套譬喻,故事中有故事。前人称此文“文复生文,喻中夹喻,如春云生起,层委叠属,遂为垂天大观。真古今横绝之文也。”(宣颖《南华经解》)
3、本文行文跌宕纵恣,大开大阖,挥洒自如,具有章法结构的变化之美。文章紧紧围绕绝对自由这一中心,从不同角度展开论述,笔触自由驰骋。各段落之间跳跃起落,似断实连。开头突兀而来,经过层层转折,反复譬喻,方点出中心论点,使人恍然大悟,原来前面所说的一切都是铺垫。结尾在与惠施的反复论辩中,以无用之用戛然而止,耐人寻味。“篇中忽而叙事,忽而引证,忽而议论。以为断而非断,以为续而非续,以为复而非复。只见云气空濛往返纸上,顷刻之间,顿成异观。(林云铭《庄子因》)

第10题:

汉学以训诂为特征,而宋学对经蕴含的哲理进行讨论阐发


正确答案: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