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狂人日记》中"狂人"形象的历史文化内涵。

题目
问答题
分析《狂人日记》中"狂人"形象的历史文化内涵。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简单分析《狂人日记》


正确答案: (1)写作背景与目的:对封建礼教“吃人”的深切感受;1918年3月钱玄同的上门劝驾;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
(2)狂人形象:披着狂人外衣的艺术形象,是鲁迅借以表现反封建主题的艺术载体;
(3)主题:揭示中国几千年封建历史是“吃人”的历史,呼吁“救救孩子”;
(4)与果戈理《狂人日记》的比较;借鉴其日记体形式,但立意更高,果戈理的终点恰是鲁迅的起点。
(5)对西方小说手法(如意识流)的借鉴;日记体、第一人称的运用;

第2题:

分析《狂人日记》的创作方法。


正确答案: 《狂人日记》创作方法是直接受到人物形象质的规定性所制约的。而鲁迅在小说中所采用的创作方法,又恰到好处地满足了塑造人物的需要。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这篇小说的优秀之处:内容与形式的完好配合,而创作方法的成功运用又构成了这篇小说最主要的艺术特点。
作者在小说中既采用了现实主义的方法,又采用、吸取了象征主义的方法和象征、暗示、双关等手法。之所以采用两结合的方法,是由狂人这一形象的特点所决定的。正因为狂人是一个真狂人,既有一般真狂人(精神病患者)所具有的多种特点:
(1)病态的敏感;
(2)病态的精神亢奋;
(3)迷离的错觉、幻象等,所以为了真实地写出狂人的生理特点,鲁迅采用了现实主义的方法。现实主义对对象“真实描写”的特点,恰好满足了狂人这种“真狂”的特征。又由于狂人是一个思想界的先驱,他的精神状态和反封建的个性特征又不是一个真狂人所具有的,为表现狂人的这种个性特征,鲁迅采用了象征主义的手法。狂人本身就是一种象征,是反封建时代先驱的象征,是一切敢于向封建传统宣战,并深刻地反省封建传统揭示其吃人本质的思想界战士的象征;是所有具有现代意识的先进知识分子的象征。如此,就使作者在作品中所描述的狂人“半夜查历史”等行为有了可信性和艺术的依托性;也使作者顺利地揭示了狂人的精神内容:怀疑精神、批判精神、反抗精神、理性精神。狂人这一形象也就在两结合艺术方法的作用下被成功地塑造出来了。

第3题:

简述鲁迅《狂人日记》中“狂人”形象的象征寓意。

A.“狂人”形象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狂人”言行狂乱,内心恐惧,是一个饱受封建统治摧残的迫害狂患者。“狂人”在幻觉中发现从古至今“吃人”的普遍现象,深入地揭示了封建制度文化的虚伪性,并且大胆地喊出了“救救孩子”,在对封建文化道德进行彻底批判的同时,又体现了“人的发现”的现代意识,代表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精神指向。

B.“狂人”形象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表面上“狂人”是言行狂乱的,但是其内心是最清醒的,是最早的觉醒者和反抗者。“狂人”在幻觉中发现从古至今“吃人”的普遍现象,深入地揭示了封建制度文化的虚伪性,并且大胆地喊出了“救救中国”,在对封建文化道德进行彻底批判的同时,又体现了爱国主义情怀,代表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精神指向。

C.“狂人”形象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表面上“狂人”是言行狂乱的,但是其内心是最清醒的,是最早的觉醒者和反抗者。“狂人”在幻觉中发现从古至今“吃人”的普遍现象,深入地揭示了封建制度文化的虚伪性,并且大胆地喊出了“救救孩子”,在对封建文化道德进行彻底批判的同时,又体现了“人的发现”的现代意识,代表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精神指向。


参考答案:C

第4题:

论述“狂人形象”的历史文化内涵。


正确答案: “狂人”形象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表面上看,他是一个迫害狂患者。但总览全篇,读者会发现,“狂人”幻觉中的焦点,是对“吃人”的恐惧和反抗。其实,作品用的是象征的手法。表面言行狂乱的“狂人”,内心是最清醒的,是最早的觉醒者和反抗者。“狂人”在幻觉中发现从古到今“吃人”的普遍现象,“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这几个字”,可是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这深入地提示了封建制度文化的虚伪性。作品的更深刻之处在于,“狂人”还揭示了“被吃者”也不由自主地加入了“吃人”的行列,原来在“仁义道德”的面纱下,封建文化是如此的虚伪和凶残,能够“动员”一切人加入“吃人”与“被吃”的行列,又让大家都习惯,以为“从来如此,应该吃的”,蕴涵着对封建伦理道德本质的揭示。最难得的是,“狂人”不仅大胆痛快地喊出了这一惊人的发现,并且提出了挑战:“从来如此,便对吗?”最后喊出“救救孩子”渴求“真的人”出现。总之,<<狂人日记>>通过“狂人”对封建文化道德进行了彻底揭露,是反对封建道德文化的战斗檄文;对人的发现,体现了现代意识,代表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精神指向。

第5题:

《狂人日记》中的狂人“我”,和《沉沦》中的“他”,是中国现代小说中出现最早的两个具有强烈个性的人物形象。请简要说明这两个形象的异同。


正确答案: (1)他们都被赋予特定的历史的和民族的意义,前者倾诉的是对数千年之吃人民族与吃人自我的冷峻思考与“救救孩子”的热切呼唤,并且由此追问狂人最后的“回归”之蕴含何在。后者则是以弱国子民的心态,迫不及待地以最后的生命发出“祖国呀祖国!我的死是你害我的!”“你快富起来!强起来罢!”的呼吁。
(2)两者的不同则在于,鲁迅是在自我与社会的关联上,是时代的先行者如何唤起那些沉睡的国人,是重在理性的层面上进行灵魂的拷问:郁达夫则是向自己的内心深处,向着最隐秘的性心理和性生理,进行深入的发掘,爆发出“赤裸裸的自我”,美丑杂陈,正误皆现。

第6题:

《狂人日记》中令狂人为之困扰的的文化不是启蒙文化。


正确答案:错误

第7题:

《狂人日记》中的狂人和《长明灯》中的疯子这两个形象有何相同之处?


正确答案: 都是象征性人物形象;都是傲视封建思想势力的个性主义者,同时又都有人道主义极世心;都同属于“五四”时代已经觉醒的战士形象。

第8题:

《狂人日记》中的“狂人”是一个真正的疯子。()


参考答案:错误

第9题:

鲁迅《狂人日记》中狂人的形象内涵有()

  • A、被封建礼教迫害的受害者,
  • B、反叛封建的叛逆者
  • C、封建礼教卫道者
  • D、受新思想影响的青年学生
  • E、受资本家剥削的工人

正确答案:A,B

第10题:

分析《狂人日记》中"狂人"形象的历史文化内涵。


正确答案:在这部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狂人虽然具有迫害狂的精神特征,诸如“今天全没有月光,我知道不妙,”“赵贵翁的眼色便怪:似乎想害我”,“那赵家的狗,何以看我两眼呢?”等等,但作品的深层意蕴却是有意识地指向几千年的历史和当时社会上的“吃人”现象从古代的“易子而食”,到“前天狼子村佃户来说吃心肝的事”;从“易牙蒸了他儿子,给桀纣吃”,到徐锡林(即徐锡霖)被炒食心肝。作品内容虽然带有狂人的非逻辑心理特征,但始终围绕着“吃人”,围绕着中国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不断发生的有史可查和无史记载的形形色色的吃人现象,其意图是显而易见的。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