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

题目
问答题
翻译: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翻译: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正确答案: 孔子说:仁德很远吗?我想要为仁行善,那么仁德就自然而然的到了,而不必去想着天天怎么追求仁德,太刻意反而是虚伪做作,心存善念。

第2题:

仲尼篇:‘太宰问孔子曰:夫子圣者欤。孔子曰:某勿敢。又问曰:三皇五帝。孔子又不答。太宰骇然曰:然则谁为圣者。孔子动容而言曰:西方有大圣人,不治而不乱,不化而自行,不言而自信,荡荡乎民无能名焉’。请问此西方之大圣,是否即指佛言?


正确答案:是指佛陀,前人多有说明。

第3题:

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这带给口语交际参与者的启示是()。

A化解编码的失误

B把握符号外信息

C克服解码的障碍

D补救解码的误读


A

第4题:

中国古代文论中,早在《周易·系辞》有“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圣人立象以尽意”的言说,这里包含着文本层面的()、()、()三个层面的因子。


正确答案:言;意;象

第5题:

翻译: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正确答案: 既然这样,那么向北通到巫峡,向南直到潇水、湘江,降职远调的官员和失意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观赏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怎能不有所不同呢(意思是大概会有所不同吧)?

第6题:

翻译:孟子曰:“圣人,百世之师也„„奋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闻者莫不兴起也。非圣人而能若是乎?而况于亲炙之者乎?


正确答案: 孟子说圣人是百代人的老师,伯夷和柳下惠就是这样的人.圣人是百代人的老师,伯夷和柳下惠就是这样的人。在那些听到柳下惠的风格和操守的人当中,即使是刻薄成性的人也变得厚道了,胸襟狭窄的人也变得宽宏大度了。他们在百代之前奋发有为,百代之后,听到他们事迹的人没有不为之感奋振作的.不是圣人能够像这样吗?——更何况对于那些同时代亲受他们熏陶的人呢?

第7题:

翻译: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论语·八佾》)


正确答案:孔子说:“君子没有什么东西可去争抢,如果一定说有的话,那就是比赛射箭的时候吧。但也会相互作揖礼让后登台,下场后还要互相敬酒。这种”争“也显示出君子的风度。”

第8题:

翻译: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


正确答案: 孔子说:“文字不能写尽言语(所能表达的意思),言语不能表达尽心意(所想到的意境)。”那么,圣人的心意就不可见了吗?

第9题:

翻译: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


正确答案: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检查反省自己:为别人出主意做事情,是否尽忠了?与朋友交往,是否真诚讲信用?对老师所传授的知识,是否认真复习了?”

第10题:

“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出自()

  • A、《庄子》
  • B、《周易·系辞》
  • C、《荀子》
  • D、《老子》

正确答案: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