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出处、句子结构的特征、解释内在涵义

题目
问答题
分析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出处、句子结构的特征、解释内在涵义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学习古诗词中“月亮”意象,教师请学生举出古人借月亮抒发对亲人思念之情的句子。下列适合的是( )。


A.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B.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C.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D.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答案:D
解析:
知识点:考生对古代诗歌意象的理解。

A项:“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是李白《月下独酌》中的千古名句,描写了诗人在月夜与“我外之我”的影子及月亮一同畅饮的情景,以奇特的构思、浪漫的想象,深刻地表现出诗人独斟独酌的情景。不符合题干要求,排除。

B项:“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是陆游《游山西村》中的名句。这句诗的大意是:从今以后,只要有那样的闲情,不拘什么时候,我都会就着月光,拄着拐杖,来叩门造访。这句诗写主观心境,作者的恋恋不舍之情溢于言表。诗人陶醉在山野风光和农村的人情美中,对这次郊游发出了由衷的感叹。意兴生发,随意而至,一种闲适、一种达观,不经意间时有流露。不符合题干要求,排除。

C项:“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是李煜《相见欢》里的名句。孤独的人默默无语,独自登上西楼,神态与动作的描写,揭示了作者内心深处隐寓的很多不能倾诉的孤寂与凄婉。不符合题干要求,排除。

D项:“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出自苏轼的《水调歌头》,意思是:希望自己思念的人平安长久,不管相隔千山万水,都可以一起看到明月皎洁美好的样子。这句话常用于表达对远方亲朋好友的思念之情以及美好祝愿。符合题干要求,正确。

第2题: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出自李白哪部作品()

  • A、《独坐敬亭山》
  • B、《月下独酌》
  • C、《把酒问月》
  • D、《金陵酒肆留别》

正确答案:B

第3题:

下列符合“移情”原则的诗句有()

A.“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B.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C.“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D.“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参考答案:CD

第4题:

分析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的墓志铭的出处、句子结构的特征、解释内在涵义。


正确答案: 选自《八声甘州》•柳永,,自“渐霜风”句起,以一个“渐”字,领起四言三句十二字。“渐”字承上句而言,当此清秋复经雨涤,于是时光景物,遂又生一番变化。这样词人用一“渐字”,神态毕备。秋已更深,雨洗暮空,乃觉凉风忽至,其气凄然而遒劲,直令衣单之游子,有不可禁当之势。一“紧”字,又用上声,气氛声韵写尽悲秋之气。再下一“冷”字,上声,层层逼紧。而“凄紧”、“冷落”,又皆双声叠响,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量,紧接一句“残照当楼”,境界全出。这一句精彩处在“当楼”二字,似全宇宙悲秋之气一起袭来。

第5题:

分析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墓志铭的出处、句子结构的特征、解释内在涵义。


正确答案: 出自苏轼的《赤壁赋》,为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原应为“于天地寄蜉蝣,沧海之一粟渺”,意思是寄托蜉蝣一般短暂生命在天地之间,渺小得象大海里的一粒小米。苏轼此处是感叹生命的短暂,以及人的渺小。
苏轼谪居黄州的第三年初秋,他与朋友驾一叶小舟,来到黄冈赤壁下的长江中赏月游玩,明月一轮映于波平浪静的江面,送爽的清风徐徐吹来,茫茫白露布满大江,水光山色与中天夜月相辉映,主客对酌于舟中,酒酣耳热后和着凄怆的洞箫声扣舷而歌,然后又从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箫声中引出客人思古之幽伤和对人生如寄的慨叹,文章也就此由情入理,由感情的抒发到哲理的畅达。

第6题:

分析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出处、句子结构的特征、解释内在涵义


正确答案: 这首《月下独酌》,从落落寡合的"无相亲"到谈笑风生的"成三人",李白是在一举手、一投足间完成的,你看他,一举杯,明月成伴,一低头,身影相陪。何其潇洒,何其自在,活脱脱一付天下难寻的"谪仙"面目,岂是他人可以效法、摹仿得来的?天上的月亮是李白在精神世界中永远的知己,也是李白诗歌中频繁光顾的常客。他曾经回忆自己儿时对月亮的最初认识:"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古朗月行》);出门在外,月光勾起他游子的乡情:"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秋月里,他曾倾述过不尽的相思:"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玉阶怨》);月光下,他能和古人结为知己:"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金陵城西楼月下吟》)。所以在读到"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时,我们一点也不会惊讶与不解,反而认定这才是真正的李白,是那个生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的纯粹的、浪漫的、不食人间烟火的"诗仙"李白!只有他才做得出这样匪夷所思的举动,也只有他才写得出如此飘逸风神的诗行。

第7题: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三人”包括()

  • A、李白
  • B、李白的影子
  • C、树影
  • D、月亮

正确答案:A,B,D

第8题:

下列诗句属于李白的作品的有( )。

A.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B.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C.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D.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答案:A,B,C
解析:
A项出自李白的《望庐山瀑布》,B项出自李白《月下独酌》,C项出自李白的《静夜思》,D项出自杜甫的《望岳》。

第9题:

分析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出处、句子结构的特征、解释内在涵义。


正确答案: 这句话可以从二方面解释。一是从修仙方面解释;二是解释万物的起源与运行之理。
这两句话来源于《老子》一章,原文与楼主的标点略有出入,原文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道:句中第一、三两个“道”是名词,是指宇宙万物的本原、本体;第二个“道”字是动词,意思是“说出”。“常”指永恒的名:句中第一、三两个“名”是名词,它的意思是“名称、概念”;第二个“名”字是动词,意思是“称呼、命名”。
根据上述对“道”和“名”的解释,就可知道这两句话的意思了。即:宇宙间万事万物的本原,都是可以说出来的,但它不是永恒不变的本原;各种事物的名称都能够称呼它(都能够叫出名称来),但它不是永远不变的

第10题:

分析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的出处、句子结构的特征、解释内在涵义。


正确答案: 选自北岛《回答》,,如从诗句的结构和组织来看,这两句用上了对比和比喻原则。首先「卑鄙是通行证」和「高尚是墓志铭」是隐喻,四个意象分别以比喻原则连在一起。另一方面,四个意象从另一角度看,又形成强烈的对比。「卑鄙」与「高尚」是言行的两个极端,对比明显十分强烈。「通行证」与「墓志铭」一组,前者是畅通无阻的根据,后者则是死亡的标志,也有著无法继续前进的意味;所以两个意象之间明显有著对比的关系,再加上「卑鄙者」与「高尚者」的强烈对比,使这两诗行形成比喻的横向关系,以及对比的纵向关系。只这两句已能将〈回答〉一诗的主题:社会黑白不分,道德沦丧的现象表露无遗。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