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人习于荀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题目
问答题
翻译:人习于荀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阅读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 24~26 小题。

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壬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化,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第 24 题 这段文字可分为两层,请用||在上文中标出。(4分)


正确答案:
“||”标在“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之后。

第2题:

阅读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21-23小题。
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这段文字可分为两层,请用“‖”在文中标出。(2分)


答案:
解析:
“‖”标在“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之后。(2分)

第3题:

以下哪个是善以言辞取媚于人的花言巧语之人( )

A、便佞之流

B、阿谄之流

C、欺诈之流

D、孟浪之流


参考答案:A

第4题:

翻译: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正确答案: 我不能拿全东吴的土地,十万将士,被人控制。

第5题:

阅读下面一段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日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1)解释这段文字中画横线字的含义。
胥:
膏泽:
事:
(2)将“人习于苟且非一日”译成现代汉语。
(3)将“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译成现代汉语。
(4)将“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译成现代汉语,并说明作者用“盘庚之迁”说明什么问题
(5)在这段文字中,作者反驳了什么观点
(6)划分这一段文字的层次结构。


答案:
解析:
(1)胥:与,相与。膏泽:作动词用,给予恩惠。事:用作动词,做的意思。 (2)人们习惯于得过且过的日子不是一天了。
(3)士大夫多把不关心国家大事、附和世俗、讨好众人作为美德。
(4)盘庚不因为有人怨恨的缘故就改变了他的计划。
作者用“盘庚之迁”表明自己不会因为“怨诽之多”而改变变法的决心。
(5)反驳“天下怨谤”的观点。
(6)此段文字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到“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分析怨谤产生的原因;第二个层次借“盘庚之迁”表明自己坚定不移的决心。

第6题:

阅读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21-23小题。
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在这段文字中,王安石揭露了士大夫怎样的嘴脸?(4分)


答案:
解析:
不关心国事,附和流俗,以讨众人欢心为能事。(4分)

第7题:

阅读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21-23小题。
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作者引用“盘庚迁都”为例,意在表明自己怎样的态度?(4分)


答案:
解析:
坚持变法的决心绝不动摇。(4分)

第8题:

在《答司马谏议书》一文中,司马光强加给王安石变法的罪名是( )

A.在位日久,未能助上大有为

B.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

C.侵官、生事、征利、拒谏、天下怨谤

D.一切不事事,碌碌无为


正确答案:C
【答案】C
【解析】《答司马谏议书》这篇文章有理有据地驳斥了司马光对王安石推行新法是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的指责,批判了士大夫不恤国事、苟且偷安、墨守成规的保守思想.表现了作者坚持真理、坚持改革的决心和勇气。

第9题:

阅读下列语段,回答文后问题: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这一语段引用“盘庚之迁”典故用意是()。

  • A、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
  • B、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 C、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
  • D、不为怨者故改其度

正确答案:D

第10题:

翻译:荀卿守正,大论是弘,逃谗于楚,废死兰陵。


正确答案: 荀子坚守儒家的正道,弘扬了儒家的伟大理论,被谗言陷害,逃至楚国,兰陵令被废,郁郁而终。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