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楔形文字法的发展演变。

题目
问答题
试述楔形文字法的发展演变。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试述我国民族传统体育萌生、演变、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萌生的原因有:
1、生产劳动是民族传统体育产生的直接原因;
2、部落战争是民族传统体育产生的直接动力;
3、娱乐活动是民族传统体育产生的直接原因;
4、宗教活动对民族传统体育形成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演变的原因是:因为时代的进步、改革,由古代到近代再到现代。
发展的原因是:
1、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植根于“天人合一”、阴阳、八卦、五行等理论之中;
2、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一贯向着娱乐性、表演性、礼仪性方向发展;
3、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通过身体锻炼来以外达内;
4、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西方竞技体育文化的互补;
5、对伦理道德观念的追求;
6、相互移植对方的优秀运动项目;
7、中国传统养生思想为西方所接受,西方竞争观念为东方所认可。

第2题:

试述上古汉语的一些省略法。“五四”以后汉语的省略法有了一些什么演变?


正确答案: (一)王力先生只谈上古汉语省略法的两种情况:
(1)主语的省略,和第三人称代词不用作主语有关。
A.除非重复上文已出现的名词,否则只好省略了主语:“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B.“则”字可以帮助人们了解主语的变换,所以“则”字后面往往可以省略主语: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则百姓敬)
C.有时候,上古汉语利用省略法使句子达到的简单程度,远非西方语言以及现代汉语所能及:“至则行矣。”(子路回到那里,丈人已经走了。)
(2)宾语的省略:
①在上古汉语里,一般宾语的省略是很少见。只有平行句的第二句的否定语里,宾语才往往被省略了。“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不得则死。”
②至于介词后的宾语被省略就比较多了。最常见的宾语的省略是在介词“以”字和“为”字的后面。其所省略的应该认为代词“之”字或“此”字。但是这里所谓的“省略”就仅仅是为分析的便利而说的;实际上有许多地方根本就补不出这个代词宾语来。
A.“以”字后面宾语的省略:上古汉语的“以为”和“可以”并不等于现代汉语的“以为”和“可以”。现代汉语中这两者都是双音词(单词);上古的“以为”和“可以”都应该认为是两个词的组合,而“以”字后面还省略了一个宾语。“吾知道之可以贵,可以贱,可以约,可以散。”
B.“为”字后面宾语的省略:“臣窃见大赦之后,奸邪不为衰止。”
(二)五四以后省略法的演变:
A.对话中的省略法在先秦非常常见,之后罕见,“五四”后,受西方语言影响“复兴”。在先秦对话里,“曰”的主语往往承前而被省去,有时候在不妨碍理解的情况下,“曰”字也省略了: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
B.在现代的文艺作品中对话里,也正是采取了这一类的叙述方式。不过封航写出,更加清晰。

第3题:

试述公共事业管理模式演变发展的基本趋势。


参考答案:历史发展显示,从近代到当代,从古典自由市场经济到现代市场经济,对包括公共事业管理在内的整个公共事务管理,经历了保护模式到干预模式再到市场模式的历史演变。西方国家对公共事务尤其是对狭义的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变化,比较典型地反映了这一历史过程。公共事业管理的保护模式又称公共事业管理的保守模式,是古典自由主义经济时期出现的公共事业管理模式。这一模式的基本特点是政府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统筹,但其职能是极有限的,有限的公共事业产品基本上由社会自行提供,市场也不介入这一领域。公共事业管理的干预模式又称官僚模式、科层模式,是一种政府依靠庞大的官僚组织对社会生活进行全面干预并垄断公共事业管理的模式或方式。在这种模式下,市场对公共事业产品的生产和提供是间接而非直接的,社会的力量的参与是极为有限的。在世界范围内,这一模式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以后,在60年代前后达到高峰,至80年代后开始成为改革的对象,逐步被新的管理模式取代。公共事业管理的市场模式是一种在政府的主导下,多元主体参与公共事业产品生产和提供的模式。这一模式的基本特点是政府、市场和社会共同负责公共事业产品的生产和提供,政府与市场和社会分权,政府不再垄断公共服务的供给过程,市场和社会对公共事业产品的生产和提供的参与是直接而非间接的。这一模式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以后,是对公共事业管理干预模式改革的产物。

第4题:

楔形文字法的概念


正确答案: 它是古代西亚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两河流域的早期居民创造的、以楔形文字镌刻而成的奴隶制法的总称。

第5题:

试述罗马契约形式的发展演变?


正确答案:契约是罗马法上发生债的主要原因之一。在罗马早期,商品交换不发达,生活中只流行买卖借贷等少数最一般的契约,这时讲固定语言,配合着做象征性动作,否则契约无效。以买卖奴隶的契约为例,订约时,除当事人双方外,还必须有司秤人和五个证人到场,买主抓隹他要买的奴隶说:我说,这个人是我的,我花了秤上这些铜买的“说完便把作为价款的铜投到秤上去。只有正确无误的完成了这种程序,买卖该奴隶的契约才算成立,对奴隶的所有权才转移给买主。共和国后期,随着商品关系的发展,要式契约逐渐消失,出现了要物,口头,文书和合意等四种契约形式。要物契约是指要求转移标的物才能成立的契约。如果没有标的物的交付,即使当事人意思表示已经一致,也不发生效力。属于这类契约的,主要有借贷和寄托。口头契约是指当事人以一定的语言订立的契约。文书契约是登载于账簿而发生效力的契约。最后一类合意契约流行最广,签订手续灵活简便,双方当事人只要“意思一致”,彼此间能以“善良”“公平”原则去履行即可,所以在经济生活中一些重要的契约差不多均属于此类,如买卖,租赁,合伙,委任等。

第6题:

试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济发展战略的演变。


正确答案: 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真正转变是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彻底纠正了“左”的指导思想,明确提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随后,我国的经济发展战略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1)1982年,党的十二大正式确定了我国新的发展战略,其战略目标是:从1981年到20世纪末的20年,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力争使全国工农业的年总产值(后来修改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战略重点是要解决好农业、能源、交通、教育和科学发展问题。
(2)1987年,党的十三大根据邓小平同志的现代化战略构想,对我国经济发展战略作了进一步的概括,提出来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三步走”战略。
(3)1992年,党的十四大再次肯定了“三步走”的战略。
(4)2002年,党的十六大在新“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来了在21世纪头20年的发展目标: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战略充分体现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第7题:

试述楔形文字法的特点和历史地位。


正确答案: 特点:
1、楔形文字法各法典结构比较完整;
2、法典内容丰富,涉及面较广,特别重视对民事法律关系的调整;
3、楔形文字各法典大多数是司法判例的堆积;
4、楔形文字法出成文法之外,存在着习惯法体系;
5、楔形文字法是世俗法。
历史地位:楔形文字法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形成的一个法系,在世界法制史上占有重要历史地位。楔形文字法首先将习惯法成文化,开始了人类成文法的最初尝试,推动了人类法律的发展与进步。楔形文字法诸法典,特别是《汉穆拉比法典》,内容丰富,形式完备,条文缜密,立法技术发达,表明其已达到奴隶制法发展的最高峰,对后世奴隶制立法产生重要影响。以《汉穆拉比法典》为典型代表的楔形文字法,体现了古代东方文明的伟大成就,不仅在两河流域得到长久的应用,表现出极强的生命力,而且还通过波斯帝国的法律和希伯来法对西方法律文化沉声了一定的影响。

第8题:

简述楔形文字法的特点。


参考答案:

体例结构---三部分
立法思想---君权神授
内容上---诸法合体
形式上---具体汇编


第9题:

简述楔形文字法的产生和演变。


正确答案: 楔形文字法是伴随着两河流域城市国家的形成与统一王国的建立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其演变具体可分为四个时期:
1.分散的习惯法时期(公元前30世纪——公元前22世纪)
城邦国家的兴起产生了最初的习惯法;简要介绍拉格什王国的社会改革。
2.成文法的初步发展时期(公元前22世纪——公元前18世纪)
乌尔国家的兴起,迄今所知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一部成文法典《乌尔那姆法典》的编撰;随后兴起的拉尔萨王国的《苏美尔法典》,埃什嫩那王国的《俾拉拉马法典》等。
3.全盛时期(公元前18世纪——公元前16世纪)
古巴比伦王国《汉穆拉比法典》的制定代表着楔形文字法发展的高峰。
4.衰败时期(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6世纪)
古巴比伦王国灭亡后,赫梯王国的《赫梯法典》和亚述王国的《中期亚述法典》继承了楔形文字法的传统,但楔形文字法的衰落不可避免。

第10题:

简述楔形文字法的主要特征。


正确答案:(1)法律的结构体系比较完整,一般均采用序言、正文和结语三段论式的表述方法;(2)法律的内容涉及面较广,包括民法、刑法、诉讼法、婚姻家庭法等各方面;(3)楔形文字法大多是司法判例的汇编,并没有规定一般的抽象概念和立法原则;(4)法律被描绘为遵从神意制定的,违反法律就会受到神的惩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