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帝在读到“皇上与诸臣求为长安布衣而不可得矣”的上书后深受震动,决定变法。康有为的这封上书起因于()

题目
单选题
光绪帝在读到“皇上与诸臣求为长安布衣而不可得矣”的上书后深受震动,决定变法。康有为的这封上书起因于()
A

《马关条约》的签订

B

洋务运动的失败

C

德国强占胶州湾

D

义和团运动的兴起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曾七次上书清光绪帝主张变法维新。

A.梁启超

B.曾国藩

C.李鸿章

D.康有为


参考答案:D

第2题:

为宣传变法维新,康有为曾先后7次向光绪皇帝上书,其中最著名的是他在1895年联合在京参加会试的举人共同发起的

A.《新学伪经考》

B.《孔子改制考》

C.“公车上书”

D.《变法通议》


正确答案:C

第3题:

“1895年,适逢甲午惨败,日本逼签条约,在北京应试的康有为等人联络各省官员上书光绪帝,要求拒签条约,变法图强,史称公车上书。”文中错误的表述是

A.领导人 B.时间 C.参加者 D.地点


正确答案:C
【解析】公车上书中康有为联络的是在京参加应试的各省举人,不是各省官员。

第4题:

1898年6月16日,康有为上书光绪帝皇上勿去旧衙门;勿革旧大臣,而渐擢小臣;多召见才俊之士,不必加其官而委以差事,赏惟卿衔;准其专折奏事足矣。”这段话最能反映维新派在变法中的态度是

A.要求光绪皇帝加紧对封建官吏的争夺
B.要使更多的维新派参与政权
C.对封建势力表现出软弱性与妥协性
D.要光绪皇帝在变法中讲究策略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维新派的局限性。
【正确分析】维新派不敢否定封建主义,主要表现在:第一,在政治上,他们不敢根本否定封建君主制度,只是幻想依靠光绪皇帝“以君权雷厉风行”,通过和平、合法的手段,实现自上而下的改革,让资产阶级和开明士绅的代表参加政权,逐步实现君主立宪。第二,在经济上,他们虽然要求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却未触及封建主义的经济基础——封建土地所有制。第三,在思想上,他们虽然提倡学习西学,却仍要打着孔子的旗号,借古代圣贤之名“托古改制”。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
【干扰分析】材料中维新派建议光绪帝不要废除旧衙门,也不要革封建大臣的职,对维新人士也不用加官进爵,而只要允许其上奏即可,这明显体现了维新派对封建势力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故A、B、D选项明显与题意不符。

第5题:

维新思潮发展为变法维新运动的标志是()

A.1888年康有为第一次向光绪帝上书

B.1895年公车上书

C.1898年康有为向光绪帝呈送《应诏统筹全局折》

D.1898年百日维新


参考答案:B

第6题: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接受了康有为的变法主张,颁布了“明定国是”的诏书,宣布变法。()


参考答案:正确

第7题:

1898年6月16日,康有为上书光绪帝:“皇上勿去旧衙门,而唯增新衙门;勿革旧大臣,而渐擢小臣。多召见才俊之士,不必加其官而委以差事,赏以卿衔,准其专折奏事足矣。”这段话最能反映维新派在变法中的态度是()

A.要光绪帝加强对封建官吏的争夺

B.要光绪帝在变法中讲究策略

C.要使更多的维新派参与政权

D.在封建势力面前表现出妥协性和软弱性


参考答案:D

第8题:

梁启超曾七次上书清光绪帝主张变法维新,以1894年的()最为著名。

A.戊戌变法

B.公车上书

C.戊戌政变

D.洋务运动


参考答案:B

第9题:

材料:
在进行“维新变法”内容教学时,某实习生对其中的“公车上书”进行详细的叙述。正当她充满激情侃侃而谈时,有一位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从网上看到文章说康有为没有组织公车上书,没有上书光绪帝”。
全班学生一阵骚动,窃窃私语,期待着老师的回答。
该实习生说:“材料上不是写得清清楚楚吗?康有为组织了公车上书,不是应该以教材为准吗?”
学生发出了失望的嘘声。
问题:
(1)这位实习生的做法是否合适?(2分)请说明理由。(4分)
(2)传统教学强调“教教材”,新课改理念倡导“用教材教”。如何理解“用教材教”?(10分)


答案:
解析:
(1)做法不合适。 理由:这种生成性情境是教师在授课中会经常遇到的,此时的学生对于教材内容提出疑问,教师不应该用教材的权威性回应学生的疑问,而应该利用教学机智,通过让学生发表不同见解、查阅不同资料来印证自己的观点,从而让学生养成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和重证据的历史意识。
(2)①“用教材教”要求教师具备解读教材、解读学生相关情况的能力。教师必须深入分析学生的学习特点,了解他们的真实情况,并且在备课的过程中要将解读教材、解读学生与加工教材结合起来,不能把教学停留在“教教材”的水平上。
②新课程改革倡导教师“用教材”而不是简单地“教教材”。教师要创造性地运用教材,要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要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组和整合,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材进行深加工,设计出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课程内容来,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的知识激活,形成有教师教学个性的教学设计。教师既要有能力把问题简明地阐述清楚,同时也要有能力引导学生去探索,进行自主学习。

第10题:

阅读下列史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1:万国报馆,议论沸腾,咸以瓜分中国为言,若箭在弦,省括即发。海内惊值,乱民蠢动……瓜分豆剖,渐露机芽,恐惧回惶,不知死所。……恐自尔后,直上与请臣虽欲苟安旦夕,歌舞湖山而不可得矣,且恐皇上与诸臣求为长安布衣而不可得矣。
——摘自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材料2:自台事后(台湾割让后),天下皆知朝廷之不可恃,人无固志,奸宄生心。……加以贿赂昏行,暴乱于上,胥役官差,蹙乱于下,乱机遍伏,既无强邻之逼,揭竿斩木,已可忧危!
——摘自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请回答:
(1)从以上材料中可以看出康有为的变法主张是什么?
(2)简要概述康有为维新思想的产生过程。


答案:
解析:
【答案要点】(1)他主张由皇帝主持实行自上而下的变法,以变法挽救民族危亡,维护清王 朝统治。
(2)康有为自幼熟读古代典籍,深谙中国古代的文化思想,但他拥有强烈的民族危机意识,致力于研究民族救亡的问题,在研究了大量西方书籍和到过上海、香港游历之后,他深深地意识到,只有通过变法才能图强,并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维新思想体系。
康有为早期的变法维新思想所用的方法主要是通过附会儒家经学典籍,将西方政治学说中的部分内容与儒家经典相结合,来发挥作用,扩大影响。康有为的两部著作《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都属于这样的创作路数,希望能借此为维新思想正名,将维新思想在社会中广泛推广。
甲午战争后康有为开始给光绪直帝上万言书,其中的内容包括,除了痛陈割让台湾、辽东的恶劣后果,还提出了进行变法改革的几点主张。随后康有为的上书直达皇帝,引起了光蜻皇帝的重视,他的维新思想取得了光蜻的支持。
随着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高潮再一次的到来,以光蜻直帝为代表的帝党下决心进行维新变法,他们的理论根源和变法策略都来自于康有为的维新思想,1898年初,康有为上陈《应诏统筹全局折》,请求光绪帝决定变法。在这篇奏折中,他引述当时波兰、埃及、土耳其、缅甸等国,由于守旧不变,遭到分割或危亡的险境,认为世界各国的趋势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中国所以面临危亡,就是由于保守旧法不知变革所致。《应诏统筹全局折》是康有为维新思想的集中体现,反映了资产阶级维新派政治改革的要求,也是戊戌变法的施政纲领。

更多相关问题